上沙沃镇
概述
景泰县上沙沃镇位于景泰县中北部,甘、宁、蒙三省 交界地带。东至宁夏、山西,西通河西、新疆,北临银武铁路,与内蒙接壤,南望黄河,距县城24公里,省道308线、201线及包兰铁路在境内交会并设有白墩子、大格大等 铁路编组货运站,交通十分便利。全镇辖10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2460户,11087人。
镇域总面积497.5平方公 里,境内地势平坦,建设用地资源丰富,有大面积非宜农荒地可供各类工商企业廉价开发,受腾格里沙漠地下水系和景电工程灌溉渗漏影响,地下水资源异常丰富,掘井 80—1 00米可取得优质饮用水。电力、电讯资源极具优势, 有两条11万伏输电线路可供使用,2006年,上沙沃镇将在三个山村、白墩子村一带建造一座11万伏的变电站,进一步加大供电力量。目前,移动及联通无线网络已覆盖全镇,固定电话装机容量达1650门,良好的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为发展园区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上沙沃镇社会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实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繁荣。昔日风沙肆虐的戈壁荒滩,已变成了景泰县中北部的中心经济重镇。
上沙沃镇自1 999年被省体改委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及景泰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上沙沃经济开发区以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经济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654.5元。上沙沃镇以经济开发区暨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上沙沃镇现有各类个体经营户1 90家,从业人员1 6 50人,第三产业年产值1 500万元。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批工业及农业企业相继落户上沙沃:景泰晨雪淀粉厂、东源工贸公司、上沙沃压缩板厂、中正焦化厂、裕兴焦化厂、鑫利达焦化厂、泰和冶金厂、上沙沃面粉厂、上沙沃粉条厂、恒通纸浆厂、献民造纸厂、盐化造纸厂、云峰造纸厂、金生铁合金厂、天马林场、牛娃圈林场、正泰园林厂等22家企业的落户,给上沙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使上沙沃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交易业及加工业、餐饮业、为主的服务业、舍饲养羊等一批支柱和特色产业。
上沙沃镇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大部分为冲积倾斜平原和山间盆地,地势平坦,平均坡度为5度左右。海拔在1 500---1 800米之间。工程地质良好,为沙土结构,地震烈度8度。气候特点冬冷夏热,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量大,风沙多,日照时数长,平均日照时数2726小时, 曰照百分率62%。全年最高温度36℃,最低气温-15℃,平均气温8.3℃,平均降水量185.7mm,蒸发量为3038.5mm,最大冻土深度99cm。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最大风速21.7m/s,平均风速3.5m/s。境内水源单一,地下水流向呈辐射状,径流迟缓以致处于停滞状态,地下水埋深10余米。单井涌水量约20000立方米/日。
上沙沃镇(即原白墩子乡)原属红水乡,汉、唐、宋、元以来人口稀疏,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境内建红水堡。清乾隆四年(1 739年),皋兰县在宽沟驻县丞一员,红水归其管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县丞驻地迁红水堡, 立红水分县。道光年间,红水分县迁往宽沟,民国2年(1913年)改为红水县,民国22年(1 933年)成立景泰县,属第三区(永泰)所辖,民国30年(1941年)改为乡,1952年析置为红水乡、白墩子乡;1955年又合并为红水乡,1956年又将白墩子分出成立白墩子乡,1958年又合并为红水人民公社,1962年增设白墩子人民公社,1964.年又合并为红水人民公社,1974年将治所由红水堡迁至灌区三个山,1984年将公社改为乡,1990年12月15日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红水乡划分为白墩子乡(驻地三个山村)、四个山乡、红水乡、漫水滩乡等四个乡。
白墩子乡政府驻地于1999年8月由三个山迁址上沙沃,2000年6月撤乡建镇更名为上沙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