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沫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陈沫吾
陈沫吾肖像

一、生平简历陈沫吾,男,祖籍重庆市开县金峰乡石门村人,本名陈琼,字无忌,号九灯,雨公,自谓醉墨轩、风雨楼、愚鲁角、煮墨馆、大墨观、宣仁坊主人,人称陈煮墨、煮墨翁、九灯一禅,大学文化,1964年农历7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省级机关任技术员、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主任科员、副处级秘书、办公室主任、处长等职务,其父陈正贵在乡里德高望重,多受乡邻左右的人们爱戴尊敬,母亲刘沛桂出自名门闺秀,是乡里广为称道的贤妻娘母。陈沫吾先生在工作之余,十分钟爱书画篆刻艺术,他是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蜀山印社社长,四川中国画院画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学会会员,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巴蜀诗书画研究会原副秘书长,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成都市政协书画院画师,益州书画院画师,雅纸中国画院画师。其传记被收录到《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巴蜀印人》中。

二、艺术师承早年自学躬耕,并得益于侯正荣、邹文正、苏园先生的点拨,后拜大风堂门人、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龙国屏、王永年先生研究中国画,后复拜陈子庄的门人罗巨白先生为师研究中国写意花鸟画,书画篆刻艺术日趋自成风格。在书法方面,遍临历代法帖,尤其是对汉碑情有独钟,特别是对《石门颂》、《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等有独到的研究何认识,对颜、柳,二王、米芾、王铎、褚遂良、徐渭、傅青主、何绍基等研究深透。

三、艺术主张陈沫吾先生经过长期对中国书画与篆刻艺术的学习实践,于中国画的创作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笔见性、三画脱俗”的见解,自谓“一笔三画法”的主张(即:一笔用笔也,三画指一是画来画去画其形、二是画理画外画其气、三是画进画出画其神)。他主张用笔是中国画的关键,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强调学习中国画也要遵循“三从四得”和“三纲五常”。即:一从古人、二从生活、三从心灵,一得势、二得品、三得神、四得化;一是笔纲、二是墨纲、三是境纲,一常习、二常思、三常察、四常破、五常立。他认为中国画中的用墨、用水、施色、构图、立意、布线等等,都是建立在用笔的前提下来说的。同时,他提出并建立了大风堂画派谱系,制定了大风堂画派在线艺术家百字规约,这些都是规范完善中国画的派系传承的一个创造性与示范性举措。著有《陈沫吾诗文集》、《陈沫吾印存》、《中国书法述要》、《钢笔楷书自修教程》、《陈沫吾美术书法篆刻选》、《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煮墨馆走笔》、《父爱如山》、《大风堂在线艺术家——陈沫吾》等专著,主编修订了《大风堂同门录》。擅长书法、中国山水画、篆刻、艺术评论与写作,对焦墨、简笔山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其画是千笔万笔不嫌多,笔笔劲健,积色墨而成的画面,十分雄浑,此乃司空图谓之的“积健为雄”是也。 陈沫吾先生用墨同样不以表现客观物形为取舍,而强调其抽象性的自身规律。正如他说:“好山好水自存幽,泼墨施色妙润湿。全借墨色反复积,浑厚华滋美于斯”。他自己总结出“厚、黑、乱、润、盈”五字画诀,并就自己的画题诗曰:“简乱生拙厚黑润,统领我法心贵纯。莫管他人多评说,写出性情画自真。”实践中,他主要的方法是积墨积色法。他特别强调点与线的运用,他画不同的地方,形象也大同小异,不画某地某时之景,而画当时的心境与感悟,十分强调苍苍莽莽的笔墨,浑浑沌沌的元气要从笔墨间油然而生。他作画时的心境,绝不滞于物,不拘于法,而是超以象外的创作方法。他特别强调一个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和心里状态,反对艺术职业化。

四、艺术成就(一)陈沫吾先生的书法艺术

作者:贺小维

陈沫吾

陈沫吾,男,重庆市开县金峰乡石门村人,本名陈琼,字无忌,号九灯,雨公,醉墨轩、风雨楼、愚鲁角、煮墨馆主人,煮墨翁,九灯一禅,1964年7月生于开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创作研究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益州书画院画师,雅纸中国画院画师,其传记被收录到《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巴蜀印人》。著有《陈沫吾诗文集》、《陈沫吾印存》、《中国书法述要》、 《钢笔楷书自修教程》、《陈沫吾美术书法篆刻选》、《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等,发表各类文章、诗歌数十篇(首)。

在蜀中,自古就多文人雅士。陈沫吾先生,作为一位新生代的书家,在喧哗的当代书法展览主义笼罩之中,凭借自己深厚的毛笔、硬笔书法,篆刻艺术,美术创作之功底,赢得了自己的书法艺术的应有地位。其篆书、隶书、行草书作品,无论从作品形式、幅式上看,都是显得那样有个性和大气磅礴,抛开当代书坛的外在因素和客观现象,从艺术研究的角度来定位审视他的书法艺术,也应该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陈沫吾先生在书法艺术这条路上的闯荡,自有他的聪明与机智,他先用钟王建立了自己书法艺术殿堂牢固的地基,并以这种魏晋书法的逸致为底蕴,大胆地从汉魏六朝碑版中去挖掘营养,寻求自己书法的表现手法和气骨,形成了他自己书法的独特表现语言——汉骨晋韵。碑版书法自清末兴起后,加之书法各种成熟的技法,表现神州大地的书法艺术再次繁荣空前。尤其于碑版书法对行草书体的融入古来极少见,沫吾先生的行草书独辟蹊径地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在他的一件作品题款中他写到:“吾习行草书近追汉魏碑,似颇有所心得,于用笔之速度把握已从快捷至沉稳,于线条质量之锤炼亦多有觉悟,今作此单条,以示吾书之源流也。”

沫吾先生诸体皆擅,但行草书应是他书法艺术中的镇宅之宝。他的行草书,从用笔上看,线条犀利,有金蛇狂舞、刀刻斧劈的感觉,是碑版书法的典型另类表现语言。当代书法用碑版笔法意趣的很多,但大多数吸取了碑版笔法的用笔或质感,因而显得过于苍劲与枯涩,残垣断壁的衰败气象过浓,沫吾先生的行草书在取碑版笔意上,很讲究碑版笔法的方折、刀刻之趣,于犀利的同时又是干净利落的,因此用笔的金石气很重,视觉效果很清晰,并且笔画的形状也极为讲究,形很美,尤其是在碑版笔情意趣之中,巧妙地运用了《张黑女》、钟繇《荐季直表》的厚重笔意,所以线条不时又以丰满凝重显现,粗细对比强烈,于整个结字的黑白调节趣味横生。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的形成是和该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一直觉得大众的审美之于物体外观比较趋向于明快简捷,对物体形的喜好是直线、方折,在对物体内在美的理解比较趋向于一种易于理解的奇与怪,变而不过,这种审美心理的形成可能源于现代商品的包装设计以及现代国外设计理念对人们的潜移默化,审美对于现代人来源,人们更加喜欢快餐式的东西。沫吾先生的行草书用笔恰恰和当代的审美倾向有了契合点,明快简捷的同时,又不乏碑版的奇逸和魏晋的雅致。在结字上,他的行草书法作品具备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魏晋意趣。一些字的结体他处理成“呆”、“憨”、“笨”的外形,这种结体恰好是魏晋书法的整体气格——高古、静穆、平和、冲淡。二是碑版意趣。这个特征是他行草书法结字最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他把字的型处理得很有欹侧感,或左倒或右倾,而且把碑版书法的擅于造势之特点完全借鉴过来,使字的重心总处于偏移的位置,因而从审美上给人一种动的感觉。甚至一些字的结体常有逸笔出之,既大胆又聪明,耐人寻味。这些结体特征总不免让人想到《石门颂》、《爨龙颜碑》和上古的刻碑摩崖。三是现代意趣,这也是陈沫吾先生行草书的个性之处。上述三个反面的结字特征,构成了沫吾先生行草书的独家特色----魏晋逸致、碑版风骨。对此,我觉一个书法家在潜心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在书法本体上探索创新,无疑是可喜可贺的。

陈沫吾制印颇长于在文字形体的经营,入古出新,不以技法精湛胜人,而是自然天趣胜人,构图错落有势,平中寓奇,老辣苍茫,憨态天真。其作品属于写意型,他善于处理边栏残破、并笔粘连,印风蓬头丐面、粗犷雄畅,气势豪迈夺目,于拙朴中见灵韵。虚实对比变化大,但又不失整体的和谐。陈沫吾早年潜心于秦汉印的学习,得益于吴俊卿之雄浑、齐璜之大气、曾默躬之磅礴而入印道,后在蜀中名家苏园先生的提携奖掖下,面对大谈自我、阔论创新的当今转型时代,他仍然强调初学刻印,应该以篆法为上,次讲章法构图,再次论刀法。篆法是刻印的根本,取法高古新奇,印作自然别开生面,不讲究篆法就不明根本,刻印过程中就难以把握章法、刀法的准确性,即使刻得能够稍合规矩,其品格品相也不会多高的。故他始终坚守以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旨要,神气至上,形而次之,大刀阔斧,随心放荡,印从书出,才智过人,其作品中流淌着的是他的气质、心性、涵养与襟怀。

在当代书坛,浮躁心绪和急功近利的意识十分浓烈,因此,在追名逐利的万马奔腾声中,沫吾先生能静下心来兼顾硬笔书法艺术研究,不受急功近利的影响,在博取百家的同时,软硬兼施、相得益彰,从而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他注重分析性临摹和创作性意临。一位书家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方法、悟性、资质、勤奋、环境、师承、书路等这些因素的具备有可能成就一个成功的书家,沫吾先生可能就具备了这些条件,他艺术成就是让人十分羡慕的。

就沫吾今后的发展而言,可能是比较矛盾的,任何一种书体、一种风格和一种流派,在其发展至完善的路途上,都会面临各种不好调和的矛盾,把矛盾调和了,使矛盾达到了和谐状态,个性也就消失了,沫吾先生刚过不惑之年,还太年轻,我们期待着他的发展,期待着他书法中矛盾的调和与个性的张扬。

(二)以物适情 用意作画

作者:向维果(木邨)

看了陈沫吾的作品,感觉上,似乎看到了他给绘画艺术增添的一些自尊,看到了他的个性笔墨给读者带去的一些希望。即兴而起,不迎合,不媚俗,不受“经济潮流”的左右,不视他人眼色的我行我素,豪情、爽朗,让人为之一振。在得到欣慰的同时,也不得不对今日的社会画风产生了那么一点点的质疑……欣慰者,尚有一批置身于“无为”之中,依然保持着沉默,努力为中国绘画事业的发展而奋进的画家们。在今天以“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社会里,把艺术当作商品,是不以为怪的事,作品卖钱,相对也被视为很正常现象。怪者见不怪者为怪之,相反,不以自已的作品为谋利之筌,而甘于为艺术付出代价的人已少之又少了。为艺术的弘扬光大而牺牲自已,正是传统文化人的坚定信念,文化艺术的本身,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将文化事业用以谋利,在很多层面里他会丢失魂魄,如果将高雅的绘画艺术强行拉至至俗,把民族精神的至深品德蚀化成为一堆臭铜……因此而丧失的是国粹的光辉,艺术的魂魄和民族精神。我们并不反对那些追求“价位”的“经济思潮”,但就艺术本身而言,它绝对不是市场的附庸品,而是属于领导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发展的文化上层。

“饿死事小,失节为大”,画家陈沫吾正是以读书养息而致力于用“意”作画,不以钱财为目的,甘于寂寞,准备“牺牲”自我的一个例子。陈沫吾绘事,神追蜀中画坛名宿陈子庄先生,以其神情意趣入笔墨,心向大千,胸臆丘壑,具有自主山川的信心。虽然不倦追随访迹前贤,但又不以陈法为枷锁,在纵向深入的同时也博宽视线,苦苦寻找能为自已情性相生的品行或笔墨语言。从他的山水《蜀山秋韵》、《临水人家》、《冬景》等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其人“我道”。率意的笔墨发自内心,零零整整散落纸上,留下笨拙且又流畅的点线,大块的黑墨团团,似似而非、有无之间;从他作品中可以品味到那些随心所欲的兴之所致,貌似杂乱而又得统一的黑白构成,阴阳互动所产生的高低起伏、大小兼顾、顺去逆来、错位的变换等等,体现出个性化的多样节奏效果;计黑当白,在粗枝大叶中似乎又将展示某种信息;追寻苦瓜和尚意味,吸收石壶笔墨的气息、兼收黄质品格… … 只要合拍如意,通通拿来。诚然,前人“影子”再所难去。但是,正在一步一步地取得“物象自我”的质面。大凡丹青入格,七十岁以前或可以在师承主体范畴内外周旋,面对传统与当今时代感受,要学习总结的东西太多太多。一切面对,都需要由生到熟,由熟而后提炼愈精,直至自立门庭。必然会有一段艰辛的路程。陈沫吾以绘事主次涉及文、诗、书、篆,行路、省悟,兼收并蓄,陶冶品行…… 虽然,他刚过“不惑”之年,但却了了甚多,氲氤艺术于诗书画印之中已十分成熟……

陈沫吾

“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明.杜琼〈论画〉) ,作为国粹的中国画艺术,旨在反映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民族审美情趣,从其思想性到艺术性,都要以物适情,追求境界,讲究气节。所以,画家的素质修为并非在一日间可以完美,须知“做到老学到老”的道理,陈沫吾的中国画功夫,也正是在文人画与画家之间,打拼个性的,抽象且具实山山水水,应该属意象之列;他与工巧“俏丽”一门相去甚远,出入颇大。艺术,若重视以形似,自然会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欢迎或可能成为明星,如果用意深入,追求格调的升华,走上学究道路,独步于高寒地带,那就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了。为艺术而奋发图强,试图挤身于一种新境界之中,陈沫吾大概是属于后者吧。

五、艺术风格 近年来,陈沫吾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观念与社会同步飞跃,创作状态饱满、艺术风格日趋突出鲜明,逐步进入艺术上的成熟期。其书法风格以行草书尤为突出,兼修篆、隶、楷和篆刻、绘画艺术,其艺术成就及创造力,日益受到书法界同行的关注。

陈沫吾先生的艺术创作植根于传统和生活与文化之中,长年以来不激不厉、渐行渐修,不管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或是篆刻艺术,都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语境。就其书法艺术而言,一是可以从其作品的线条质感与形态变化看出他娴熟的笔墨技巧,融汇了汉魏时期线条神韵,干净爽利,大方自然,朴拙灵动,突现出现代情感与传统笔墨的有机融合。二是整体布局中的点、线都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并通过疾涩、轻重、疏密、欹正、聚散、浓淡、枯润等诸多变化,保持着彼此的和谐与平衡,注意行气的连贯呼应以及字形的挪让经营,巧妙安排、不落俗套。三是作品总是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内涵,随情赋性、依势用笔,性情所致、落笔纷披,使人强烈感受到有一种激越大写意式的情绪在字里行间宣泄流露。

陈沫吾在篆刻创作中,无论哪种风格,都十分注意篆法、章法、刀法的表现。尽管方寸之间字有多寡,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其印作的笔画疏密、增损、参差、平衡、呼应、挪让、轻重、离合、方圆、巧拙等,都能做到全局考虑,体现了“相依顾而有情,一气贯通而不悖”。

陈沫吾创作的中国山水画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他每画一幅画作都不俗,他的用笔线条随意自如,每根线条都贯通有生命活力的存在。他是一位彻悟了山水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画家。

六、艺术评说陈沫吾是当代的新文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评论家。其书法楷、行、篆、隶、草诸书体,无所不能,行草尤为精熟。其书集历代众家之所长,从唐人入手,直接魏晋,从简牍中探得消息。又兼汉魏笔力,取明清之奇诡,当其下手风雨快,笔虽未到气已吞。细而审之,其线条形质朴茂,藏露适度,使转得宜,或缠绕、或舒展,或拙涩、或流便,浑厚华滋,纤巧秀逸;其点划或阴或阳,跳动腾掷,似无法而有法,似欹侧而反正;章法或如万斛泻玉,不择地而流出,跌宕起伏,气韵生动。又如黄河大合唱,更似满纸凝固之交响乐。陈沫吾于画,皈依大风堂门下,可谓系出名门,师承有法,加之其天赋异禀,煮墨不辍,常泛迹于山川,收尽天下奇峰丘壑,草稿万卷藏纳于胸,施书法于画法,大道抱一,天下万物,生发于数尺宣纸之间,堪比造化之力,不也神乎;其所作山水,得传统之笔墨技法,皴擦晕染,描摹细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尤其山水小品,常见远天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清妍秀润,意趣生动。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清润华滋,妙得禅机。陈沫吾研习书画之余,常作篆刻,其印文直追秦汉;偶作诗文自娱,人生所有境遇,皆能入诗。其句“世间万象何有相,只缘眉下生色目”,如高僧棒喝,立证菩提。

七、题画诗选(一)

四十余年画字工,

日间泼墨夜诗童。

删繁就简风吹树,

立异标新自从容。

(二)

草贵自然本天真,

出神入化未染尘。

横涂竖抹皆有道,

不在古人墨痕新。

(三)

乱条摇舞吐絮忙,

仗势春风敢作狂。

谁知日月分外明,

难敌天地雪与霜。

(四)

横涂竖抹妙在笔,

悟出此理得消息。

笔墨原是两重关,

谁知是二还是一?

(五)

煮墨醉扫寒意无,

风云入怀天地路。

临池勤苦今安在?

毫翻墨涌作草图。

(六)

青山何处无道场,

莫向山中乱焚香。

云中金毛文殊坐,

圣谛不为非有相。

(七)

四方普贤坐象来,

落凡今生好化烟。

不必瞻前问后世,

莲花朵朵数万年。

(八)

道于心中传,

不在纸上载。

心会相一笑,

何苦字间摘。

(九)

断臂立雪求心宁,

觅心不见心自安。

人前事后本来心,

本来无上岂可言。

(十)

世间万象何有相,

只缘眉下生色目。

莫辩风幡谁有动,

问祖吾心可安沉。

(十一)

道在青山苍茫立,

非因问寻有故变。

只缘身处白云外,

想话青山不露尖。

(十二)

口渴吃茶去,

常记勤洗杯。

要得口生津,

莫使水生霉。

八、主要言论(一)喝茶去,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蕴藏着禅的机锋,小小一壶茶水,浸泡的不仅仅是茶叶,上映天下容地,浸泡着宇宙间万事万物和真善美,智者喝之,润心、开悟;愚者喝之,流汗、苦涩。

(二)天才是人的先天才能的过分张扬;人才是人在把握自己的天赋的前提下,通过后天知识技能的学习积累而展示出的才华与工作能力;蠢才是其天赋的过分封闭和后天学习积累未能做到消化的表现。我们既要重视发现天才,更要善待培养人才,尤其要客观对待蠢才,努力尊重他们人格上的平等性。

(三)土地的伟大在于孕育,人的伟大在于奉献;时常感叹生活平淡无味的人,是因为自己过于平淡;生活不相信眼泪,成功不在意失败.

(四)人生的美丽在于人性的美丽,美丽的心灵是吸引幸福的磁场。

(五)书法其实很简单,它不外乎就是汉文字的书写方法。书法艺术就不然了,它不是一般能认能写字的人就能做得到的,而是要求书写者必须是一个学者,同时还应是一个思想家,学者就表明他能将其周围感性的东西条理化和概念化,思想家就表明他能将感性到的东西和理性化的结果进一步艺术化。所以,艺术家是极具智慧的“疯子”。

(六)对中国美术的学习,应探古溯源,继法古人传统笔墨精神,获取造化常变的境界,拓展自己的眼界与胸襟,不要拘泥于简单的外在形貌。从古至今,承传下来的古人墨迹中,优劣皆有,都存在不可学的一面,只是我们性情各有不同罢了,要善于择其优长,祛其习弊,为我所用,为我所思。

(七)对艺术的学习,我们要采取“有立必破”的态度。“立”是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驿站或叫阶段性的成果与辉煌,“破”是艺术获得发展与新生的必然。因此,我们的艺术不要怕被别人否定,否定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的态度,关键是我们要如何学会在自己否定自己中不断地茁壮成长。

(八)我赞同艺术家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张扬,但艺术家的个性张扬必须是服务于时代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因此,艺术家的个性张扬必然要统领于潮流之中,一些年轻艺术家在强烈个性的驱使下,因人云亦云地跟着反传统,时时处处都显得心神不定,焦躁不安,最终传统也未推倒,个性也未得到张扬认可,落得什么都不是。

(九)肯定自己,承认别人,是艺术世界中推进和谐氛围的一种态度之一。我们在做学术研究或搞艺术创作时,不要有性别、年龄、资格与辈份的界限,在享受艺术美和创造艺术美的权利方面,人人都是平等的。同时,我们在借鉴吸纳的过程中,不要采取完全拒绝或完全替代的方式。一种艺术要从幼稚走向成熟,必须经过历史的筛选与积淀,还要不局限于本民族的艺术范畴,外来的艺术有启发和参考作用,可以成为丰富民族艺术的催化剂。

(十)艺术是社会的,也是时代的,更是人生的。在画家的笔下,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一点一画,经过创作者情感与生命的淘洗、历练和心灵的折射,其结果就是让艺术作品更显得十分灵性与神奇。在家天下、大统一的时代,自由是人们难以奢望也不敢奢望的,而艺术创作中,任何一种生命形式,都是艺术家绝对自由的思想展现。愉悦与欢快,苦涩和忧患,都是画家思想逍遥的不同表现形式。

(十一)神州大地,幅员辽阔,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不管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还是飞瀑溪流、亭台楼阁,都是我们歌颂描绘的对象。初学画山水者,先需锻炼造型能力,继而追求以形写神,再才体会笔墨情趣的有机融合。

(十二)艺术家应终身毕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说:“气韵不少学,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万卷书,才会从心性修养中得到领悟;行了万里路,才能对大自然有一个哲学与文化高度的认识。

(十三)绕一绕,是一种人生境界。面对当今社会的人们,人流拥堵,你绕一绕,就把方便让给了别人;物欲横流,你绕一绕,就把好处留给了别人。菩提树,人称功德树和智慧树,除了本身的价值外,还有极强的忍让风格,其树枝无论离建筑物或其它树有多近,它总能绕着生长,从不与其它物体相撞、相争、相挤、相压。所以又称觉树、佛树。做人与处事不一样也是这个道理吗?世上的事情总是曲折的,不可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人生路不直,世道太复杂,做人与处事,有时,该绕着走时且绕着走。绕着走,有千回百转,有柳暗花明。对己对人对事,都是明智之举。

(十四)生命可以大写,也可以小写,也可以简写。小写的生命是灵魂上的侏儒;简写的生命是心灵上的庸碌;只有自强者,才能在天地间用生存智慧大写出的一个气宇轩昂的“人”字来,自立是它的一撇,拼搏是它的一捺,二者缺少其一,便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生。

(十五)悟者,吾之心也。能见吾心,便是真悟。悟者,思考之我、我之思考均是也。人活贵在一个“悟”字。而悟,有大悟、小悟、真悟、假悟、顿悟、渐悟之别也。无论什么悟,都是人用心去感知、认识世界的过程,透过繁杂与迷惑,获得真谛与方法,将不同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透过现象看出事物的本质。

(十六)学有真学伪学,道有黑道白道。求学问道,韬光养晦,明辨真伪雅俗。真学乃为增长知识,修养道德;伪学则只为附庸风雅,装潢门面。真学能使人明心见性,得大见识,长大学问;而伪学只能使人坠入平庸,流于恶俗,走入黑道。故求学问道,当明辨是非,善识真伪。求真学问,得大道理,则学问道德,自能日进;反之,不免临头空忙一场,求学不成,反误身。

(十七)我眼中的老师,应是完美的乐师,在我们每一位学生的身上谱写出动人的旋律,那跳动的音符是他们的教诲。他们的言行感化着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教会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好人,他们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盏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方的崎岖道路。我眼中的老师是绝好的画家,当我们暴露缺点时,他们以最大的耐心和宽容予以理解,并施以斑斓的色彩美化修正我们的不足,给我们每一位学生添上绚烂的一笔。

(十八)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十九)舒适、安逸、平坦地生活会使一个人忘记人生的意义与目标;艰辛、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往往会使一个人坚定目标、磨练心志、实现人生的价值。道路虽是曲折,但人心却要直爽,坎坷不是人生的障碍,人的心灯才是人生的关键,只要保持心灯不熄,前途自然一片光明。

(二十)四十岁以前,我们讲学习是读书本,遵循书中的道理,往往只明白自己能够干什么;四十岁以后,我们讲学习是读社会,颠覆书中的原理,常常才明白自己不能干什么。

九、代表作品

陈沫吾
陈沫吾山水画

陈沫吾
陈沫吾书法

陈沫吾
陈沫吾篆刻

陈沫吾
陈沫吾篆刻

陈沫吾
陈沫吾作品

陈沫吾
陈沫吾著作

陈沫吾
陈沫吾印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