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作者:刘瑞林 主编
ISBN:10位[7563345353] 13位[978756334535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1
定价:¥60.00 元
内容提要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
这投影,既非上帝的恩赐,也不是什么神做的手脚,而是源自人类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那个重要特征——记忆。
历史的投影有过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渺然足迹,所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时间之流,不舍昼夜,不仅把已经发生的,而且终将把正在发生的以及行将发生的一切,都裹挟而去,统统融入历史的投影。
最早意识到这投影价值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历史既是人类活动的归宿,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之源。
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表述则更加直截了当,他说: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目录特稿
章立凡 乱世逸民——记“文革”中的康同璧母女
回眸
邵 建 1933年上海文坛的“书目”风波
孙 卓 民国旧事:湘人治湘(上)
风物
沈继光 倾听先人手泽中的历史回声
赵 国 沈继光和他的伙伴的“物语”
江 月 在波罗的海追怀
文本
程巢父 储安平致胡适的五封信
谢 泳 《观察》的两封读音来信
人物
傅国涌 沈从文的1949
范 泓 两人浙江人
陶恒生 一面之缘的陈布雷和陈琏
现场
徐宗懋 绿岛的伤心往事
记忆
英子 爬卡子
顾农 燕国七年
郭小聪 大车店一宿
紫萸 小人物的无奈
史海浮言
张鸣 鸡犬升天之后的故事
书摘故人零落
1996年被“革命小将”扫地出门以后,我成了父亲与老朋友们联络的“信使”,这任务是从1967春天年开始的,先后拜谒了康同壁、陈铭德、邓季惺、仇鳖、章上刊、章伯钧等一批前辈。父亲每次都写上一封极简单的信,大意是说自己已搬家,现派小儿趋前聆教云云。
先去看望的,是康有为的次女康同垦先生。康老在“反右”后敢于主动与父亲及章伯钧、罗隆基等‘农右派”来往,是我早就知道并十分钦佩的。她住在东四十条豁口的北新仓,还有一个老地名叫何家口2号,据说最老的地名是罗家大院。康老的夫君罗昌,早年是康有为门生,曾游学日本、英伦,历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外交部驻伦敦及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后执教于多所著名学府。这所大宅,曾是京师名流会聚之地,宅名因之成为地名。不过老宅此刻已风光不再,门前冷落车马稀。
我像一个地下工作者,先在朴素的棕色小门前环顾四周。那时城根一带皆是僻静之地,见四下无人,便小心翼翼地按动门铃,开门的是其家人老郭。1949年以后北京的大宅已多用保姆,有男仆的家庭,必是世家。走进花木扶疏的庭院,沿着石板铺陈的曲径,进入金银花藤拱绕的大门左转,便是康老和她的女儿罗议凤的住所。
罗仪凤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一直没有你们的消息,我们都担心死了!有人传说章先生被赶回青田老家去了,也有说是不在了,我母亲总是挂念章先生……”她马上跑进内室用广东话向老人事报,不多肘康老从室内走出,慈祥地望着我,脸上露出笑容:“令尊大难不死,真乃万幸!以他的刚烈之性,我一直担心他度不过这一劫!”
从康老和罗仪凤那里,我知道了许多父亲老友的境况。
余心清在他家的后院上吊自杀,章伯钧、陈铭德等皆被抄家批斗,所幸人没有死。黄琪翔也被抄家,夫人郭秀仪被打伤,手落下残疾。龙云在北京和昆明的家都被抄了,当时龙太太不在北京,她家的一位老公务员指着一些东西对红卫兵说是公家的,才算是给龙家保全了一 部分财物。
叶恭绰曾是北洋旧交通系魁首,后又追随孙中山先生。他曾是著名的“毛公鼎”的收藏者,且擅长书画,是我家在灯草胡同时的近邻。记得家中有一把画有竹子的折扇,就是他送给父亲的。他原是中央文史馆的副馆长、国画院院长,五七年被划了“右派”。此时是半盲之八旬老人,老妻腿已残废,听到抄家的风声,老先生孤立无助,急中生智,将毛泽东当年给他的亲笔信装入镜框,高悬于客厅,红卫兵闯入后,见到“最高指示”,唯唯而退,两老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