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村

1、浙江省景宁县沙湾镇七里村七里村,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西南21.5公里,属沙湾镇管辖。107户,385人,其中畲族25人。

七里村耕地面积181亩,林业用地3212亩。位于沙湾西部,仅一水之隔。明代由水碓后、水碓弄、上垟、下塆、外村、上畈、底垟等7个小

村组成,称七堡,后改称七里村。七里村为杨、周、陈等姓。公路、水路交通方便。横跨小溪两岸有沙湾大桥、沙湾东信大桥、长潭大桥三桥。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8万元,人均纯收入3203元。
杨氏宗祠,位于七里村瓯江小溪溪边,由于年代久远失修,屋漏虫蛀鼠毁,已经残缺不全,面目全非,急待兴修,还望杨氏子孙、有识之士、各级政府联系部门给予出资助力,以再现昔日之新貌也!
2、湖北省鹤峰县铁炉乡七里村七里村位于湖北鹤峰铁炉集镇西北面,距集镇12公里,西、北与本县走马镇毗邻,东与本乡碉堡村,西南与本乡千户村相接,辖4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总户数70户,总人口216人,总劳力123人,土地总面积1563.6公顷。

该村低山村面积占21%,二高山面积占20%,高山面积占59%;境内海拔最高点1566m,最低点268m,平均海拔1106m,村委会驻地海拔1063m。
全村总耕地面积383亩,2006年粮食总产量131吨;林地面积2.33万亩;2005年发展烟叶面积120亩;箬叶资源丰富,人平纯收入达1264 元。
3、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七里村舒城县城关镇七里村地处县城东,六舒三路横穿该村,离合九铁路杭埠站约20KM,城关镇羽绒工业园坐落在该村六舒三路南,占地面积1000亩。目前已有七家企业投入生产其他工业企业有望投产,六舒三路以北县城规划为政务区,村两委干部5人,辖11个村民小组,全村户数688户,人口2350人,耕地面积1890亩,环村路长沟5KM,全村养殖大户七个,养猪户6户,养鸡户1户,村办企业纯收入年5万元左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千元左右。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昂扬的斗志,奋发向上,为把该村建设成为全面的小康而努力奋斗。
4、福建省连江县小沧乡七里村七里村位于连江县小沧乡的西北部,因相距小沧乡路程7华里左右而得名。海拔120米,距连江县城60公里,距福州市晋安区日溪乡仅7.8公里。清代以前均属太平乡安仁上中里;民国初属溪港自治区,民国18年(1929年)为第四区小沧乡附乡,民国24年编入第一区署小沧联保七里保,民国29年属第二区署蓼溪蒲乡(后改寥沿乡)七里保,民国33年属小沧乡小沧保。1949年8月起,先后属小沧乡、掌濑乡、小沧乡、超英公社、潘渡公社。1981年为小沧公社七里大队。1984年建立小沧畲族乡七里村民委员会。主要聚居于七里、大岗2个自然村,设7个居民小组,有169户、788人,全部是畲族。
七里地处连、闽、罗三县交界,是敖江上游水道的重要交通枢纽,不少山区特产经溪船和排艄转运连江,售往沿海各地。历史上畲族放排工人受尽欺凌,生活非常贫困。1984年后,各级政府加大扶贫力度,加快经济发展,199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79元。此后因建设山仔水利枢纽工程,过洋、掌濑2个自然村全部房屋和部分耕地、山林被淹没。全村陆地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剩下92亩,人均0.12亩。在政府扶持下,在积极开发林业的同时,努力开拓农村工业、淡水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和畲族特色的风情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2000年,全村粮食豆类总产量180吨,淡水鱼类产量95吨,水果产量95吨,肉类产量21吨,禽蛋产量3吨,蔬菜产量41吨,茶叶产量3.8吨。有林地面积10400亩,森林覆盖率85%。全村社会总产值515万元,比1994年增长2.9倍。村财政收入6万元,比1994年增长3倍,农业人均纯收入2964元,比1995年增长187.7%。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全村每户都用上电,电视机基本普及,饮用自来水已达140户,有78户安装程控电话,有的村民还有手提移动电话、电冰箱、摩托车等;部分群众新建或改建楼房。
5、江西省赣州市水东镇七里村七里村位于章贡区水东镇政府东部,东与赣县梅林镇相连,南靠贡江和沙河镇隔河相望,西与沿坳村接壤,西北与红星村毗邻,总面积5085亩。辖8个村民小组,和七里居委会居民群居,人口稠密,居民集中。2006年底总户数450户,总人口1680人。
七鲤镇古瓷窑遗址
座落在赣州市水东镇七里、沿垇两村境内,323国道南侧,贡水北岸,因窑址集中于七里镇而得名。始烧于唐代,宋代最为兴盛,是宋代江南四大窑场之一,宋代外销瓷产地之一 ,元代开始衰落。现遗址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出土瓷器主要为民间日用品,有青釉、影青釉、白釉、褐黑釉瓷,器形多碗盏、杯、碟、壶、钵、罐、枕、瓶等,并有狮、蟾蜍等形象精美的高档瓷,器表有刻花、划花和模印的连、菊、鸟、云、山、水、乳丁刻等纹饰。七鲤窑的青白釉瓷器可与同时代景德镇的同类产品相媲美,各类瓷器曾出口到欧洲、日本、韩国等地。七鲤窑的装烧工艺在唐末五代时采用垫柱支钉叠烧,宋代以后,则采用垫饼匣钵装烧,窑型以龙窑为主。1986年曾在张家岭清理出两座并列的宋代龙窑,各长30多米。该遗址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6、浙江省乐清市七里港镇七里村七里村位于浙江省乐清市瓯江口北岸,分为三个行政村,分别是:七东、七前、七西,统称七里。属于七里港镇,镇政府驻七前村。
七里港镇原名慎江镇;原隶属于柳市区慎江乡,是柳市十八社之一。西元1989年撤乡设镇;西元1993年柳市十八社合并为八镇,慎江镇辖地不变,直属乐清市。
国父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以磐石卫(今磐石镇)为中心建设港口。但在现实中磐石镇与永嘉相近,是交界地带,位置太偏了。在我市的版图中,瓯江北口分属柳市区的磐石镇、三山乡、慎江镇、黄华镇(从西到东)。故提出四乡镇联合打造港区,因七里村位于四乡镇的中央,故称七里港区(外界有人把七里港镇误以七里港区,其实七里港镇是一个镇,七里港区是四个乡镇,正式名称应该是“七里-港区”以七里为中心的港区)。也是这个缘故,慎江镇于西元1994年改称七里港镇。
七里港镇西面原与同区三山乡交界,西元1993年三山乡并入白象镇,现今西面与白象交界,东面与黄华交界,北面与柳市交界,南与温州灵昆岛隔江相望。
北距柳市主城区5公里。村名古称池嶴,后因其距黄华关7华里而改名七里。明时属长安乡,民国期间属柳市区慎江乡,1949年为慎江乡,1956年并入黄华乡,1958年为柳市公社慎江管理区。1962年起,分为七东村、七西村、七前村3个行政村,总称七里。
七里主要为郑姓,始迁祖原为柳市长山郑氏,其妻为楼下陈氏。始祖无後,其妻过继侄子为子,改陈姓为郑姓,继承香火。
乡人开垦卤田,辅以海上捕捞、运输、捞壳等业。当时村境内有一大浦直通江海,后来筑陡成河,村民在两岸聚居成村落。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奋斗,使境内的几千亩卤田变成良田,各行各业得以迅速发展,村庄随之扩大。现已成为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在柳市区内外享有声望的大村。1992年,全村718户,3385人。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780亩。村海岸线的外侧,是浙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天然深水良港,被列为温州市的3个经济开发区之一。港区开发工作已经起步。
七里-港区岸线长8.8公里。港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海、陆、空交通优势。南面有温州机场,仅一江之隔;北距柳市主城区5公里,有公路相通,与104国道衔接;并有河道与乐清市内各航线相联接,内河运输四通八达。
港区因受灵昆岛西北嘴泥涂不断沉积的影响,离岸线300~400米处,形成一条长约6公里、宽1公里的航道,底质为泥沙,除一般水深6~7米外,另有水深10~11米的深槽3条。据省交通部门测量,300多年来,港区的河床、底平、流速皆无变动,水深状态稳定。港区腹地宽广,可兴建万吨级泊位20个左右。潮型属不规则半日潮,涨潮历时5.7小时,落潮历时7小时,最高潮位6.5米,平均潮差4.5米。涨潮时流速2~3节,落潮时2~4节。平时风向为东、东北风,一般风力在6级以下。设有海浪观测站。可常年通航万吨级客货轮,国家已将该港开发列入七五计划。1988年,《浙江日报》曾以温州市对外开放区的总门台--七里港1万吨至2万吨码头所在地为题,作了专题报道。1993年,已投资350余万元,动工兴建1000吨级码头1个,预计1年后竣工。
港区现有数条简易自然坡岸式码道,每日有客轮往返于温州、洞头等地。海上货运非常繁忙,船只频繁地往来于全国各大港口。渔汛期间,渔船云集,为季节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
村境地处沿海港口,建村以来的700多年时间里,遭受海啸、风暴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和倭冠、海盗的扰乱较为严重。但是,七里人民不气馁、不畏缩,用双手在屡毁屡劫的土地上重建家园。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七里支部积极领导七里人民,开展革命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以后被批准为革命老区,各项建设事业更是迅速发展。
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粮食亩产常在800公斤左右。近海捕捞及捞壳等副业生产收入可观。所有的渔船都换成铁壳机动大轮,船内均是现代化的电子、电脑等设备,彻底结束了过去那种脚踏船板三分命的历史。工业生产自1980年以后开始起飞。工业小区内已建有矿山机械厂、阀门厂、工艺美术厂等5家较大的企业,还有一些生产电器产品和化工产品的个体或股份企业。全村近几年工业总产值均在1000万元以上,创汇20万元左右。
村内有幼儿园3所,幼儿170人;小学1所,学生600人;还有初级中学和七里港高中各1所。全村儿童入学率达99%,为全省基础教育的楷模。
村内建设日新月异。1992年新辟的延河北路,长达1000米,阔10米,南边旁湖,北边大部为5层楼房。过去的石块路全部铺筑成平展的水泥路。家家户户装上电灯、自来水、广播、有线电视,绝大部分民房翻建3层以上的新式楼房,村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十分丰富。全村兴建了3个亭台式老年宫,使老年人老有所乐。一个名为江亭,二层六角,坐落在村前,面对瓯江,是观赏江景的好场所;另一个名为养心阁,二层楼台,坐落在东村南湖之北,面对湖光山色,环境幽静。第三个名为西河亭,上下二层,坐落在西村大河之畔,亭前的瞻松园内,花木茂盛,空气清新,为老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7、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七里村七里村位于柳城镇北,东邻和林村,西靠江安河,南邻五里村,北邻鱼凫村,交通便捷。全村幅员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8亩,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05人,588户,设5个党小组,有党员49名,其中有镇党员代表5名,村党员代表7名。村两委班子3名,助理1名,村会统人员1名,工作人员1名。截止到2006年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5724元。2006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7600元。
8、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里村全村共有农户1065户,总人口2731人,耕地面积3157亩,其中水田3066亩,旱地91亩,2007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9766万元,其中农业270万元,工业132490万元,三产1371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1.32万元,人均纯收入20503元。
9、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七里乡七里村该村地处缙云县城东北角,全村共有十四个生产队,耕地215亩,人均耕地面积0.291亩,山林面积393亩,农业人口738人,其中党员25名,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茶叶、油菜等,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78.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为58万元,工业收入为7.6万元,其他收入为176.8万元(主要打工)人均纯收入为2735元。[1]
10、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七里村该村是黄岩武术的发源地,全村1110户3330人,男女老少习武成风,人数众多,曾成功承办过浙江省武术散打锦标赛。老年武术健身协会现有100多人,其中经常外出表演的武术队员26人,平均年龄83岁,最大的93岁,个个耳聪目明,精通武术套路。中青年是七里村武术力量的骨干,练拳习武者占到中青年人数的半数以上,工作或农闲之余,经常聚集一起切磋武技。受家庭的熏陶,七里村青少年从幼儿开始就接受传统武术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地中小学校,都开设了武术培训课程。
主要成绩:在1999年在黄岩举办的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中,七里村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有2人获武术散打擂台赛2个冠军;曾连续3年获全国女子散打70公斤级冠军的周田芬等,都曾在七里村拜师学艺。[2]
11、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仙华街道七里村该村地处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区仅3.5公里,又毗邻浦江经济开发区,同时平七路和浦后路自社区经过,交通便利。是前七里乡乡政府所在地,人口众多,各类产业聚集,七里市集热闹繁荣。社区共有居民1000多户,人口约为3500人,党员97人。依托开发区产业格局,社区内以从事水井加工点、来料加工为多,主要人均收入较高。社区在上级部门和两委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党员群众,群智群力,团结奋斗,开拓进取,重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依托浦后路工程,社区重新规划,改善居住环境,不断实现社区的全方面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