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晶歆
史晶歆 SHI JING XIN
史晶歆 SHI JING XIN
独立艺术家 编舞 导演
生于兰州,长在上海,学于北京,漂流经巴黎、柏林、比利时、尼泊尔、日本、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歆舞界-表演实验室:艺术总监
北京舞蹈学院:编导 讲师
所属地区: 北京
2003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中国舞专业;本科毕业后继续研读舞蹈编导的理论与实践,于2006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中国舞剧编创与理论研究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2005年与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驻北京法国大使馆(法国文化中心)提供的全额奖学金,赴法国巴黎参加由巴黎编舞中心组织的法国当代编舞家Susan Buirge的编舞工作坊,与各国编导、舞者进行交流与公开演出;
2006年毕业留北京舞蹈学院任教至今,在音乐剧系担任讲师和编导的职务,负责本系舞蹈的基础教学与剧目编创,同时进行音乐剧教学与编创的研究。
2007-2008年,多次作为独立艺术家参加由亚欧文化协会主办的国际艺术交流活动(第五届“点对点”亚欧舞蹈论坛、主题论坛“艺术与气候变化的对话”),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进行交流与探讨;
2008年加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参与并担任开幕式文艺表演的创作工作。
2009年,再次获得北京法国大使馆(法国文化中心)的资助,赴日本进行当代舞的研修交流,参与由日本PLATFORM研究中心主办的IWAMI KAGURU神乐与当代舞的研究项目。
2009年,受中国舞蹈家协会(China Dancers Association)和亚欧文化基金会(Asia Europe Foundation)的邀请,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中国舞蹈家协会参加第五届“点对点”亚欧舞蹈论坛继续发展——“Bowing”舞蹈电影项目,并在泰国曼谷的PATRAVADI THEATRE进行作品的展演与交流。
2009年初,创建歆舞界-表演实验室(XIN-ACT-LAB)建立对表演概念的思考,提出以肢体语言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同时进行对其他表现媒介的融合,结合声音、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等元素进行对当代表演艺术的探寻。创作《圆明园》、《空城》、《记忆-时间-碎片》、《霞谐帛瓦-觉》、《霞谐帛瓦-白》、《面具的世界》等,在北京、香港、深圳、广州、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城市进行展演与交流,已参与第二届北京现代舞周;第四届印尼新媒体艺术中心HONF- “MICRO-CELLS”艺术交流;第五届亚欧基金会ASEF- “点对点”亚欧舞蹈论坛继续发展——“Bowing”舞蹈电影项目;第五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回忆未来-未完成》实验媒体艺术展;第六届广东现代舞周-另类平台;第七届大道艺术节;798-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舞蹈影像放映专辑;美国戴维斯基金会-“和平计划-走进西藏”项目;日本PLATFORM研究中心-日本神乐与当代舞研究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列;中国影像艺术2010年展-“场 • 域 • 情感”新影像媒体展;并独立制作出品当代舞专场,在北京蓬蒿剧场、香港艺穗会剧场、深圳一渡堂艺术空间演出。
出版书籍:2005年8月与人合著艺术散文《身体笔记》,正式出版。
获奖作品:《日子》、《水墨游》、《路遥遥》、《足球宝贝》、《欢乐花园》、《空城》、《霞谐帛瓦-觉》、《霞谐帛瓦-白》等,曾在第六届全国独、双、三舞蹈大赛,第三届、第五届“荷花杯”舞蹈比赛,第二届“CCTV舞蹈电视大赛”,第二届河北省舞蹈比赛,第三届华北五省市(区)舞蹈比赛,第三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比赛,上海市金孔雀少儿舞蹈比赛,首届、第三届北京舞蹈学院“学院奖”舞蹈比赛中分别荣获创作一、二、三等奖。
获奖论文:《中国舞剧叙事媒介与叙事策略初探》、《从<日子>的创作谈对当代舞的理解》、《中国舞剧身体语言的叙事初探》,曾获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学术论文比赛金奖、北京市文联举办的第五届“文艺评论”学术论文比赛-论文创作一等奖等。
创作-表演作品:《圆明园》、《霞谐帛瓦》、《记忆-时间-碎片》、《面具的世界》、《十二份记忆》、《DUET》、《TRIO》、《The Final Bow》、《未完成的婚礼》、《魇》、《夜愿》、《圆》、《远方》等,曾在法国巴黎ROYAUMONT、泰国曼谷PATRAVADI THEATRE、香港艺穗会、广东现代舞周、北京现代舞周、北京草场地、北京9个剧场、798艺术区、北京舞蹈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等进行艺术交流演出。
学术讲座:《不同的身体语言》、《关于身体的思考》分别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印度尼西亚新媒体艺术中心HONF等进行交流。
展览:中国宋庄国际艺术节-“回忆未来 . 未完成 ”实验媒体艺术展;中国影像艺术2010年展-“场 • 域 • 情感”新影像媒体展。
同时,多次参与国内大型文艺表演的编创工作,并在舞剧《陈白露》、《空城》,歌剧《刘邦大帝》,话剧《远方》、《仲夏夜之梦》、《倾城之恋》,音乐会《我爱这土地》,音乐剧电影《爱我就给我跳支舞》,音乐剧《狮子王》等艺术形式中进行不同的尝试与创新。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1994年——1999年,就读于上海市舞蹈学校民科,中专。
1999年——2003年,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中国舞专业,大学本科。
2003年——2006年,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中国舞剧编创与理论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5年——2006年,荣获驻北京法国大使馆(法国文化中心)提供的全额奖学金,由北京舞蹈学院选送赴法国巴黎学习,参加由巴黎编舞中心组织的法国当代编舞家Susan Buirge的编舞工作坊,学习法国当代舞的训练技术与编创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当代舞蹈与机遇编舞法的研究,并与其他各国编导、舞者进行交流与公开演出。创作演出作品《十二份记忆》、《DUET》、《TRIO》、《SOLO》。 2009年,再次获得北京法国大使馆(法国文化中心)的资助,受日本PLATFORM研究中心的邀请,赴日本进行当代舞的研修交流,参加其组织策划的日本神乐与当代舞研究项目(Plateforme for contemporary dance and ritual dances of Asia),创作演出作品《墙上的KAGURA》。
工作经历:2006年7月——至今,工作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职务:编导、教师,职称:讲师。
获奖情况:学术论文:2007年12月,已发表文章《从<日子>的创作谈对当代舞的理解》(于《舞蹈》2006年第2期),参加北京市文联举办的第五届“文艺评论”学术论文比赛,荣获论文创作一等奖。
2007年9月,已发表文章《中国舞剧身体语言的叙事初探》(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参加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首届“学院奖”舞蹈比赛,荣获论文创作三等奖。
2006年8月撰写学术论文《中国舞剧叙事媒介与叙事策略初探》,荣获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学术论文比赛金奖。
舞蹈作品:
2009年12月,创作当代舞《霞谐帛瓦-白》参加第三届北京舞蹈学院“学院奖”舞蹈比赛,荣获当代舞创作三等奖。
2009年12月,创作舞蹈影像作品《霞谐帛瓦-觉》参加第三届北京舞蹈学院“学院奖”舞蹈比赛,荣获舞蹈影像创作一等奖。
2007年6月,带领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06级音乐剧班创作、排演小型实验舞剧《空城》,参加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首届“学院奖”舞蹈比赛,荣获优秀创作与表演奖。
2006年10月,为北京舞蹈学院创作古典舞作品《路遥遥》参加第二届河北省舞蹈比赛,荣获作品创作一等奖。
2006年10月,为北京舞蹈学院创作古典舞作品《路遥遥》参加第三届华北五省市(区)舞蹈比赛,荣获作品创作二等奖。
2005年8月与2006年8月,连续两年荣获驻北京法国大使馆(法国文化中心)提供的全额奖学金,赴法国巴黎参加由巴黎编舞中心组织的法国当代编舞家Susan Buirge的编舞工作坊,学习法国当代舞的训练技术与编创方法,并与其他各国编导、舞者进行交流与公开演出。
2005年11月,为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的作品《日子》参加第五届“荷花杯”舞蹈比赛,荣获作品创作铜奖,并荣获“荷花之星”的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为上海市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创作儿童作品《快乐花园》参加第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荣获创作金奖,并荣获“小荷园丁”的荣誉称号。
2005年7月,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以作品《日子》参加“首届江苏省青年舞蹈比赛”,荣获最高奖项“最佳希望奖”。
2004年5月,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以作品《日子》,参加全国独、双、三舞蹈大赛,荣获双人舞创作二等奖。
2003年8月,为上海市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创作儿童作品《足球宝贝》,荣获上海“金孔雀”杯少儿舞蹈比赛的金奖。
通过考核,已荣获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等级考试一、二、四级的优秀教师资格证书。
大学4年在校期间荣获学院授予的:
1999—2000年度三等奖学金;
2000—2001、2001—2002年度二等奖学金;
2002—2003年度一等奖学金;
2000—2001、2001—2002年度的优秀团员称号。
2002年10月,自编自演双人舞《水墨游》参加第二届“CCTV舞蹈电视大赛”荣获民族舞优秀表演奖。
2002年5月,自编自演双人舞《水墨游》,荣获第三届“荷花杯”舞蹈比赛古典舞创作铜奖,及优秀表演奖。
2001年为青海西州学校,创作女子独舞《剑情深深》,荣获“职业学校教师舞蹈声乐比赛”创作一等奖。
2001年,为北京市德胜门少年之家,创作儿童舞蹈作品《中国结》,荣获“儿童舞蹈比赛”作品三等奖。
作品的相关评论:南京军区史晶歆创作的双人舞《日子》,从另一个生活层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主人公的情感与矛盾。该作品以肢体语言外化内心情感的倾诉,凸现出部队舞蹈创作在关注现实生活上又有了新的成功尝试。
——顾小英《解放军报》
史晶歆自编自演的双人舞《水墨游》,刚柔相济的动作质感,独特娴熟的双人配合,把观众带入了富有中国传统神韵的书画世界。赛后,上海东方电视台《舞之魅影》专栏对演员作了专题采访。
——《中国浙江网》
上海市福利会少年宫史晶歆创作的《快乐花园》,以极为饱满的热情,表现了少年儿童那真诚善良、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透视了时代的风貌。通过少儿舞蹈近年在艺术上的快速成长和舞蹈技能的提高,这类少儿舞蹈作品已经进入了相当完美的境界。
——吕艺生《舞蹈》
《身体笔记》正式出版后,作者之一的史晶歆,接受了湖南经济电视台“金鹰九五五——听说很好看”电台栏目的专题采访。《身体笔记》的语言优美。四位作者虽然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娓娓道来,都有独特的韵致。这种用身体和汗水成就的艺术,是少女用心灵的感悟浇灌出来的艺术之葩。她们对于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变化,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她们对于肢体优雅的表现,都是经过了艺术思考和再创造的。
——《生活周刊》
对于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而言,能有幸到鸟巢一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能以创作人员的身份置身其中则更是少之又少,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教师史晶歆就是这少数幸运者之一。从2007年3月1日加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作团队开始,她一直在紧张工作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是此次奥运主题歌《我和你》中“升起的地球”部分的主创人员之一。8月8日晚,史晶歆和每次彩排一样,在“地球”下的地坑里用对讲机指挥地球上的60个演员的舞蹈动作,通过声音,通过地坑里的监视器,与他们一同分享那一刻的精彩。当回忆起8号的经历时,史晶歆依然会忘情的谈到:“那天所有的演员都很兴奋,开幕式对于奥运会是一个开始,但是对于创作团队的成员则代表着一段经历的结束,8月8日是创造视听盛宴的时刻,也是难忘离别的时刻。大家一起为这场盛典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互不相识的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合影,互相在衣服上签名留念,我们被彼此的热情真诚尽情的感动着。8月8日是一个值得永远记得的日子,有太多的留恋和舍不得。”
——《人民画报》
最年轻的女导演:在全国筹办奥运会的日子里,她走到了幕后,拥有一个更响亮的身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的成员,她也几乎是最年轻的导演——在史晶歆心中,能够自由自在地编创,就是最高的艺术追求。研究生毕业后,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的史晶歆得以留校任教——最初参与奥运会工作,史晶歆听到的并不都是赞成的声音,有人建议她,“你现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领域的钻研上,筹备奥运会太费神,对个人创作其实是一种损失。你得有所选择。”——“能参与这么大型的运动会,我觉得很荣幸,这是很大的平台,既然导演这么信任你,你也不能让人失望啊。” 史晶歆坚定了想法——舞蹈出身的史晶歆对动作要求很“唯美”,编创上强调细腻,要有很好看的动作——虽然团队中大腕的人物比较多,但在表达想法上,她从来不躲躲闪闪。“有些遗憾,感觉在创作上的力量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我还是一直在试。”个性要强的史晶歆是不会轻言放弃的——作为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在投入到奥运会工作的前期阶段,她在学校还有授课任务。“那段时间非常的疯狂,早上六点一刻带着一帮学生练早功,然后编舞。找不到教室,就在楼道排练。” 学校很支持她参与奥运会的行动,把她的课程尽量凑到一起。上午上完课,她还得赶去和奥运团队汇合。史晶歆妈妈想女儿了,专程从上海过来,可一天到晚根本见不到女儿——“奥运的工作和教学平行,我觉得收获很大,整个人的心境更加沉淀下来了。”现实中的史晶歆很享受工作的状态------
——《奥运2008特刊》新华通讯社-北京奥组委授权期刊
夜幕降临,观众席虽少却不失精致的蓬蒿剧场音乐响起。由2006年进入北京舞蹈学院工作的史晶歆所担任艺术总监的“歆舞界-表演实验室”在这里震撼上演了三处独立创作的短篇当代舞剧《圆明园》、《记忆-时间-碎片》和《空城》。三个作品都不同程度的反应了当代人的一种绝望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据《舞动周报》记者了解,史晶歆大胆的在当代舞中杂糅了实验戏剧、装置艺术、空间艺术以及实验音乐的成分,并且还积极吸收了爵士舞与行为艺术,使得当代舞剧不再晦涩难懂,不再仅仅是肢体的宣泄。当谈到“歆舞界-表演实验室”,史晶歆自信地笑了。她坦言工作室现在并不大,但每个演员包括工作人员都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优秀艺术人才。将来他们会创作更多的作品,也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演出范围。
——《舞动周报》
反垄断的激情宣言——现代舞《空城》所投射的心灵震波
几个满面被涂成青灰色调的人,在一个黑魆魆的、背景的右上角偶尔启开着一扇天窗或门扉的通体用黑铁皮包得十分严实的空间中,不断地与地表引力、世俗引力与空间的死寂展开着较量,有时甚至是在展开着殊死的较量。这种无助、绝望而又甚至有些本能化的较量——包括肢体语言、话语语言与光效语言—— 一直十分悲怆地持续了长达25分钟之久,直到冲动被息止,火焰被浇灭,原欲被消弭,张力被消解。这个作品的名称叫做《空城》,是一个现代舞作品,系2009年第二届北京现代舞展演周最后一场,即4月19日闭幕场之开篇。从《空城》这个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来讲,则又可说它是一种较为多元化的构成,是一种近乎于舞蹈剧场性的东西。它不纯粹是舞蹈,或曰它已不拘泥于寻常的舞蹈语汇,因为它同时还有实验戏剧的成分,另外还有装置艺术、空间艺术的成分。而就舞蹈元素来讲,它显然还在现代舞的元素中杂糅有爵士舞、行为艺术的成分。故而,这个作品是一个十分综合性的作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中苛刻的理性元素的渗入、几何空间点线面的交织、虚实与阴阳的对位及富于控制的错位、错置与喘息中重心意念的垂直定格、黑色空间中与神界的虚拟对话,所有这些又使本作品被赋予了某种显而易见的形而上的色彩。应该说,不少动态中的或一组动态后的瞬间定格,即一种自信的断片式彰显,是较为精准的——虽然还有待更为精准。在此意义上讲,本作品对具有希腊哲学概念之精准无误属性与精义的现代舞之神韵的把握与诠释,还是令人赏慕的——尤其是对于一个非男性的女编导来讲——这种东西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戏剧中最为稀缺的元素之一。大凡定格,不是一种自信,便是一阵愚蠢!庆幸的是,《空城》中的不少动态定格与精神定格,大都属于前者。整个作品较为极端地表达了作者与舞者对当下世界的切肤感受,表现在一个指定的、越陷越深的空间中昼夜进行着贵族式的左冲右突的与焦虑相伴的边缘存在者之存在状态,构成了整台节目乃至整个现代舞周的精神基石与思想高光。
——沉睡《中国学术论坛网》
《圆明园》:废墟中的反思与都市里的激情
5月初的首都舞台相当热闹,最令人称道的当是歆舞界表演实验室的开张晚会《圆明园》,表现出掌门人超乎寻常的魄力与“女”生可畏的实力,更折射出文化政策不断开放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丰硕成果。歆舞界-表演实验室问世于09年初,创办者史晶歆是北京舞院的硕士学位得主,现任教于该院的音乐剧系,而舞者们则都是该系的在读生。《圆明园》,既是这台三合一晚会的大标题,也是这个开场节目的小标题,而后者作为一个“舞者与乐手之间对话”的超小型作品,不久前曾在《第二届北京现代舞展演周》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欧 建 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专刊》
这次史晶歆率团发表的名为《圆明园》的现代舞晚会,由史晶歆创作的三个现代舞作品组成(节目单上管这些作品叫“当代舞”,看得出来,史晶歆是想让自己的意识和方法都与国际接轨。只是此“当代舞”非我们在中国语境中所谓的“当代舞”,而是国际语境下的真正“当代舞”。)这个晚会,完全可以看作是史晶歆对于舞蹈、对于艺术、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一个认真的思考。显然史晶歆把这次发表会看作是自己一个走向成熟的台阶,她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人类灵魂的拷问,对先锋艺术的探索,对舞蹈技艺的挖掘,都通过这台晚会向世人展示出来。真看不出,这个看上去还颇像是一个小姑娘的史晶歆,思考的力度相当不俗。思考的深入透过艺术的灵性表达出来,在她的作品中,我嗅到了一分清新的气息,看到了一幅清晰的画面,感受到了一个舞蹈着的思想者正在成长起来。名为《圆明园》的现代舞晚会中,共有三个作品:《圆明园》、《记忆·时间·碎片》、《空城》。这些积淀着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在形式上,进行了难得的探索。不过,虽然是对形式追求的一种突破,但最难得的是让人感受到积淀在形式之后的思想性,这让我看到了史晶歆在艺术的炼狱中努力自我完善的一种自然的刻意和刻意的自然。显然,眼下的中国和中国舞蹈界是需要这样的人才的。我是看好史晶歆的追求和努力的,我相信,凭着这股初生牛犊的劲头,这个看似弱小的小姑娘迟早会为中国舞界带来实质意义的突破的。
——江 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舞蹈研究》
社会艺术实践:2000年9月—12月,与同学合作,编排小型音乐舞蹈剧《生日场》。
2001年6月,为北京市德胜门少儿之家创作少儿舞蹈《中国结》。
2001年11月,与同学组成编导实习小组,参加北京市歌舞团大型舞剧《情天恨海圆明园》的部分创作。
2002年2月,为上海市歌剧舞剧院,创作双人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爱》。
2002年5月,自编自演双人舞《水墨游》,参加第三届“荷花杯”舞蹈比赛。
2002年6月,为北京市德胜门少儿之家创作少儿舞蹈《早安,北京》。
2002年8月,参加了辽宁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担任场地编导。
2002年10月,参加了中国江苏(常熟)第三届服装服饰博览会大型文艺晚会,担任尾声编导。
2003年3月,为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创作古典舞《路遥遥》、《漫漫歌行》,作为第七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比赛的选拔剧目。
2003年5月,为北京舞蹈学院古典系创作古典舞《风景》,作为第七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比赛的选拔剧目。
2003年7月,为上海市舞蹈学校民间舞系创作民间舞《山妹》,作为第七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比赛的选拔剧目。
2003年3月—6月,参加本班毕业舞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创作,担任分场导演,负责主要舞段的编创工作。
2003年8月,为上海市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创作儿童作品《足球宝贝》。
2003年5月—10月,参加在长沙举办的第五界全国城市运动会的开幕式,担任编导工作。
2003年12月——2004年5月,为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双人舞剧目《日子》,参加全国独、双、三舞蹈大赛。
2004年5月,创作双人舞《未完成的婚礼》,自编自演参加第一届广州现代舞周的青年舞展的汇演。
2004年7月,在国务院侨办举办的中外华侨“寻根之旅”夏令营的文艺晚会上,担任舞蹈总监。
2004年8月,为上海市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创作儿童作品《欢乐花园》,参加出访朝鲜的演出。
2004年9月,为北京舞蹈学院五十年院庆系列演出之一《梦·中国印象》创作舞蹈,担任舞蹈统筹,负责所有舞蹈的编舞排练工作。
2004年10月,为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届CCTV电视模特大赛 ”创作舞蹈,担任舞蹈总监,负责所有的编舞排练工作。
2004年7月——11月为清华大学舞蹈队创作女子独舞《源》。
2004年12月,参加首届学生艺术节演出季闭幕式《I LOVE YOU 北京》舞蹈晚会的编创,担任下篇的执行导演。
2005年1月,参加河南省郑州市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担任编导,负责主要舞蹈的编创工作。
2005年2月,参加中共中央办公厅和文化部举办的2005年元宵节联欢晚会,担任总导演助理的职务,并负责部分节目的编排工作。
2005年3月,应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之邀担任舞蹈指导,与谷建芬老师合作,为其创作的儿童歌曲进行舞蹈编排与设计。
2005年3月——4月,参加剧场实景艺术《龙脊》的创作工作,担任总导演助理的职务,并负责部分主要舞段的编排工作。
2005年5月,为北京武警文工团创作三人舞《逝去的记忆》、独舞《孕》,作为第三届“荷花杯”舞蹈比赛的选拔剧目。
2005年5月—10月,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第十界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的创作工作,担任场地编导的职务。
2005年9月——12月,为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创作古典舞《游侠儿》,作为第八界“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比赛的选拔剧目。
2005年11月,参加由湖南长沙经视举办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邮票发布仪式”的现场晚会,担任编导的职务。
2006年1月,参加由河北省电视台举办的“2005年感动省城十大人物颁奖盛典”,担任舞蹈总监的职务,负责所有舞蹈的编创与排练。
2006年2月,参加中共中央办公厅和文化部举办的2006年元宵节联欢晚会,担任总导演助理的职务,并负责部分节目的编排工作。
2006年3月,为厦门职业演艺学院创作排练剧目《青春校园》,作为第八界“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比赛的选拔剧目。
2006年3月,为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创作现代舞《一个人跳舞》,作为第八界“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比赛的参赛剧目。
2006年3月——6月,参加北京舞蹈学院音乐系03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毕业大戏《仲夏夜之梦》的创作,负责形体设计与舞蹈场面的编排。
2006年10月,对北京舞蹈学院五十年院庆系列演出之一《梦·中国印象》进行舞蹈部分的复排,并新创作了部分舞蹈。
2006年11月,与电子音乐作曲者合作,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表演作品《魇》。
2006年12月,参加原创大型四幕史诗歌剧《刘邦大帝》的创作,担任舞蹈总编导的职务,负责所有舞蹈的编创与排练。
2006年12月,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2007年文化部春节晚会《你好,春天》,担任编导的职务,负责部分节目的编排工作。
2007年5月,创作并表演当代舞作品《夜愿》,参加草场地艺术工作站(生活舞蹈工作室)举办的第二届“青年编导计划作品展示”。
2007年5月,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北京现代音乐节”,担任《我爱这土地》诗歌美文朗诵音乐会的舞蹈编创,创作节目《还给我》、《影》。
2007年5月,参与中央戏剧学院05级高职班的毕业大戏,话剧《倾城之恋》的创作,负责所有舞段的编创与形体设计。
2007年6月,带领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06级音乐剧班创作、排演第一学年舞蹈教学汇报《当舞蹈遇见青春》,并创作中型实验剧目《空城》。
2007年10月,参与爱民艺术团建团首演,大型情景演唱会《怎能遗忘邓丽君》,担任第二乐章的导演,负责所有舞段的编创与排练。
2007年11月,作为中国的艺术家之一参加由亚欧文化协会主办、中国舞蹈家协会承办的第五届“点对点”亚欧舞蹈论坛,与各国的编舞与作曲进行合作与交流,并合作创作了当代舞蹈作品《圆的畅想》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行展演,得到了各方面很好的反馈与评价。
2007年12月,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2008年文化部春节晚会《携春同行》,担任编导的职务,负责歌舞节目《江山如画》的编排工作。
2008年7月,参加中国首部音乐剧电影《爱我就给我跳支舞》,担任舞蹈编导的职务,负责舞蹈的编创与排练。
2007年3月至2008年8月,受聘于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参与并担任开幕式文艺表演的创作工作,负责《梦想》段落的创作与排练工作。
2008年10月,带领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学生创作舞蹈与诗歌的户外环境-互动作品《记忆-时间-碎片》,参加2008年11月1日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的北京歌德学院在中国20周年大庆系列活动之现场肢体表演项目。
2008年10月,创作当代舞独舞作品《圆明园》,与实验音乐人(萨克斯演奏家)李铁桥的现场演奏合作完成,首演于北京舞蹈学院-实验剧场。
2008年11月,参加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典《锦绣壮乡》,担任编导的职务,负责主舞台《辉煌五十年》、《壮锦》的编排工作。
2009年3月,参加青年歌唱家刘和刚个人专题演唱会《感恩》,担任第一乐章的导演,负责所有舞段的编创与排练。
2007年2月至2009年4月,参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教学科研项目,创作教学剧目-中型芭蕾舞剧《白露》,负责主要舞段的编创与排演。
2009年7月,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华颂》,祖海人民大会堂大型演唱会,担任舞蹈编导的职务,负责主要舞段的编创与排练。
2009年8月,创作当代舞独舞作品《霞谐帛瓦》,首演于香港艺穗会剧场。
2009年9月,创作新媒体舞蹈录像-装置作品《霞谐帛瓦》,参加第五届中国-宋庄国际艺术节 “回忆未来 . 未完成 ”实验媒体艺术展。
2009年11月,带领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学生创作环境舞蹈-戏剧《面具的世界》,受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参加其组织策划的“公共艺术”活动,于2008年12月11日进行作品展演。
2009年12月,创作当代舞独舞作品《霞谐帛瓦-白》,首演于北京舞蹈学院-实验剧场。
2009年12月,创作舞蹈影像作品《霞谐帛瓦-觉》,参加第三届北京舞蹈学院-学院杯舞蹈影像的比赛。
发表文章与书籍:2005年8月,与人合著艺术散文《身体笔记》,正式出版。
2006年2月,发表文章《从<日子>的创作谈对当代舞的理解》,于《舞蹈》2006年第二期。
2006年4月,发表文章《中国舞剧身体语言的叙事初探》,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2006年11月,《书摘》杂志2006年第十一期总第171期,转载了《身体笔记》中本人撰写的部分内容。
2006年12月,发表文章《在巴黎,品味不同的艺术与文化——2005-2006法国舞蹈当代舞学习报告(上)》,于《舞蹈研究》2006年第四期总第111期。
2007年3月,发表文章《在巴黎,品味不同的艺术与文化——2005-2006法国舞蹈当代舞学习报告(下)》,于《舞蹈研究》2007年第一期总第112期。
2007年3月,发表文章《一些关于芭蕾舞剧创作的思考——编舞工作日志(一)》,于中国第一本《芭蕾》创刊号2007年第一期。
2007年6月,发表文章《在创作中如恋爱般陶醉于不同的思考与感受——编舞工作日志(二)》,于《芭蕾》2007年第二期。
2007年12月,发表文章《舞剧发展中·情感进行时——编舞工作日志(三)》,于《芭蕾》2007年第四期。
2007年12月,发表文章《心与心的对话,身与身的碰撞——第五届“点对点”亚欧舞蹈论坛之我感我想我思》,于《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专刊》2008年第一期。
2008年9月,发表文章《过去-现在-未来——感悟第五届“点对点”亚欧舞蹈论坛》,于《舞蹈研究》2008年第三期总第118期。
2008年9月,发表文章《在文化交流中探寻中国当代舞艺术的前景》,于《艺术交流》2008年第三期。
2008年9月,发表文章《在“地球”上创造奥运的精彩》,于《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专刊》2008年第二十一期。
2008年9月,发表文章“第29届北京奥运会导演创作手记”,于《舞蹈》2008年9月 –总第325期。
2008年12月,发表文章《透过“点对点”,进一步谈对当代舞的认识——第五届“点对点”亚欧舞蹈论坛之采风-创作-反思》,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四期。
2009年12月,发表文章《在独立制作与跨界合作间寻求“生-机”——谈歆舞界-表演实验室的建立与定位》,于《首都舞苑》(北京舞蹈家协会会刊)2009年下卷。
社会活动:2001年10月,曾参加过北京博儒研究所办的"绿色军团"学生社团,负责艺术部的工作,举办过一次"舞蹈欣赏与交流"活动。
2002年10月,国家图书馆系列讲座“美在生活中飞翔”之一:音乐与舞蹈。
2002年11月,国家图书馆系列讲座“美在生活中飞翔”之二:舞蹈中的爱情。
2002年,曾参加北京电影社团,负责推广部的工作。
2002年,在国家图书馆主持"主题电影"放映。
2001-2002年,在盒子咖啡屋主持"大师经典"放映。
2001年9月,参加了"第一届独立电影影像节"的工作。
2004年3月,参加了由北京文联和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办的“陈维亚舞蹈艺术创作研讨会”。
2005年5月,参加了由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处组织的法国当代编舞家苏珊-伯居(Susan Buirge)的编导大师班,主修当代舞蹈与机遇编舞法。
2005年7月21至26日,参加了由美国亚洲文化协会资助的詹妮弗-蒂普顿(Jennifer Tipton)灯光大师研修班并修完全部的课程。
2005年8月1日至21日,由北京舞蹈学院选送赴法国巴黎学习,参加了由巴黎编舞中心组织的法国当代编舞家(Susan Buirge)的编舞工作坊,进一步加深对当代舞蹈与机遇编舞法研究,并与其它各国的编导舞者进行交流演出作品《十二份记忆》、《DUET》。
2005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参加由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举办的遇见-大师系列工作坊之——英国O剧团工作坊,主修演员的表演与身体训练。
2006年7月31日至8月19日,由北京舞蹈学院选送赴法国巴黎学习,参加了由巴黎编舞中心组织的法国当代编舞家苏珊-伯居(Susan Buirge)的编舞工作坊,进一步加深对当代舞蹈与机遇编舞法研究,并与其它各国的编导舞者进行交流,演出作品《TRIO》、《SOLO》。
2006年10月,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兹聘为“第二届全国行业电视歌手风采展示活动”的评委。
2006年10月21日,受邀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实验电影系,开办关于现代舞与表演的讲座《不同的身体》。
2006年11月24日至11月30日,参加由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主办的“东西方表演大师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美国百老汇著名表演艺术家、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及英美戏剧学院表演教师Petet Francis James主持。
2007年5月1日至7日,参加草场地艺术工作站(生活舞蹈工作室)举办的第二届“青年编导计划作品展示”,创作并表演现代作品《夜愿》。
2007年11月13日至24日,作为中国的艺术家之一,参加由亚欧文化协会主办、中国舞蹈家协会承办的第五届“点对点”亚欧舞蹈论坛,深入贵州进行采风,并返回北京进行创作与展示演出,与各国的编舞与作曲进行合作与交流,并得到了各方面很好的反馈与评价。
2008年9月17日,应邀参加北京即兴联盟之“声东击西”的系列演出,与萨克斯演奏家李铁桥组成的6人乐队和实验影像进行现场的即兴演出,在北京-愚公移山俱乐部。
2008年10月5日,应邀参加萨克斯演奏家李铁桥最新萨克斯独奏唱片《风啊,他们疯了!》的现场发布音乐会的演出,进行当代舞蹈与实验音乐的联合演出,在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广场-18库空间。
2008年10月9日至13日,作为中国的艺术家之一,参加由亚欧文化协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主题论坛“艺术与气候变化的对话”(Dialogue on Art and Climate Change),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与科学家一同探讨气候变化的问题,并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提出观点与可发展项目,以寻求大家共同的对气候变化的更多关注与创造。
2008年10月28日,应邀参加北京即兴联盟之“声东击西”的系列演出,与萨克斯演奏家李铁桥组成的5人乐队进行现场的即兴演出,在北京-愚公移山俱乐部。
2008年11月1日,应邀参加北京歌德学院在中国20周年大庆系列活动,负责“现场肢体互动-表演项目”的编创与表演,带领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的学生在北京798艺术区进行表演,创作了舞蹈与诗歌的户外环境-互动作品《记忆-时间-碎片》,得到了各方面很好的反馈与评价。
2008年12月13-14日 ,代表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参加第二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撰写论文《音乐剧舞蹈教学的探索之旅》,并进行现场发言,与来自各地音乐剧专业的艺术院校的师生进行交流,进一步探讨音乐剧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2009年4月15日、19日,受北京雷动天下舞蹈团的邀请,参加其组织策划的“第二届现代舞周”,创作当代舞《圆明园》、实验舞剧《空城》参加展演。
2009年4月30日、5月1日、2日,受北京-蓬蒿剧场的邀请,参加其组织策划的“北京当代舞展演周”,创作当代舞《圆明园》、实验舞剧《空城》、环境戏剧-舞蹈《记忆-时间-碎片》参加展演。
2009年6月-8月,受美国戴维斯基金会的邀请,参加其组织策划的“和平计划-走进西藏”项目,进入西藏采风进行当代舞的创作,并于2009年8月7日、8日在香港艺穗会剧场进行作品《霞谐帛瓦》的首演。
2009年6月,受大道现场艺术节的邀请,参加其组织策划的“第七届大道现场艺术节-现场艺术项目《人类动物》”的演出。
2009年7月1日至5日,受中国舞蹈家协会和贵州卫视的邀请,担任其联合主办的电视舞蹈大赛《舞艺超群》复赛的评委。
2009年7月24日,受深圳一渡堂艺术空间的邀请,进行工作室当代舞的专场演出。
2009年7月26日,受广东现代舞团的邀请,参加其组织策划的“第七届广东现代舞周-另类平台”,携当代舞《圆明园》参加展演,与法国舞蹈团共同上演《东西地平线》。
2009年8月-9月,受日本PLATFORM研究中心的邀请,参加其组织策划的日本神乐与当代舞研究项目(Plateforme for contemporary dance and ritual dances of Asia),并于2009年9月7日在日本-益田(Japan Masuda Civic Cultural and Learning Center)进行作品展演。
2009年9月,受中国-宋庄国际艺术节的邀请,参加其组织策划的“回忆未来 . 未完成 ”实验媒体艺术展,创作新媒体舞蹈录像-装置作品《霞谐帛瓦》 。
2009年12月11日,受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参加其组织策划的“公共艺术”讲座系列,进行当代舞《关于身体的思考》的讲座与环境舞蹈-戏剧《面具的世界》的展演。
2009年12月,受中国舞蹈家协会(China Dancers Association)和亚欧文化基金会(Asia Europe Foundation)的邀请,将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中国舞蹈家协会参加第五届“点对点”亚欧舞蹈论坛继续发展——“Bowing”舞蹈电影项目,与其他4位来自英国、美国、比利时的艺术家一同前往泰国学习当地的传统艺术,并开设工作坊与当地艺术家进行交流,并参加Pre-fridge艺术节,进行作品的展演与交流。
2010年1月24日,受印度尼西亚新媒体艺术中心HONF的邀请,参加其组织策划的 “MICRO-CELLS”艺术交流项目,进行歆舞界-表演实验室的作品放映,与当地的艺术家进行交流。
2010年2月,新媒体舞蹈录像-装置作品《霞谐帛瓦》,受中国影像艺术2010年展邀请,参加其组织策划的“场 • 域 • 情感”新影像媒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