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彦文

敏彦文【文学简历】
敏彦文,男,1968年生,当代回族诗人,甘肃临潭人。199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治学系,1991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甘肃甘南州合作二中、甘南州人民广播电台、甘肃广播电视报社甘南分社、甘南州人民政府任教师、记者(编辑)、主编、副社长、秘书、副主任等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新闻作品380余篇,45万余字,多次获得全国、全省广播节目编辑奖和全省广播新闻专稿写作奖;在国内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0多首(篇)。作品入选《诗刊•中国新诗选刊》、《青春诗选》、《1949—1999甘肃文学作品选萃》、《中国当代诗选》、《第四代诗人诗选》等数十种诗歌选本。多次获得全国及省级文学专业奖。出版诗集《相知的鸟》(六卷)、思想随笔集《生命的夜露》(五卷)等。主编《甘南青年诗选二十人》等书。组建西北师范大学边缘诗社和甘南州青年诗歌学会,创办《晨昕》、《羚们》诗刊。甘南州作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少数民族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代表作品简介】
诗集《相知的鸟》是敏彦文诗歌作品精选集,书中收录了他从事诗歌创作20年来发表的500多首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170首佳作,集中反映了他生命和情感历程中特别的所思所想、所慕所望及渴望人性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宇宙精神和谐的理念与情怀。170首诗歌犹如170封充满爱情、亲情和悟性、灵性、慧性的书信,“每一封信”都有能够打动人心灵的情怀和话语;又如170双闪亮的眼睛,您一旦和她们对视,她们内心的激情和潜流便会抓住您灵魂的某一只手,接通您情感和智慧的幽径,让您和他“惺惺相惜”,或愉悦或感悟,或宁静或激荡……。诗集总体上表现了作者积极、浪漫而又极具现实主义的情怀,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教育价值。
敬畏母语是成就一切诗人的文化及血脉基因——敏彦文给诗歌集《相知的鸟》的跋
一A、“每个诗人都应该维护诗歌的尊严”(《天问诗歌公约》第一条)。“一个坏蛋不可能写出好诗”(《天问诗歌公约》第四条)。的确,一个没有尊严的人,肯定成不了好诗人,还容易成为坏人的工具或容易成为坏人,也就谈不上维护诗歌的尊严。因此,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可以把诗写成不被社会公认为是好的,但绝不能把人作成被社会公认为是坏的。爱祖国和母族,最大限度地用尊严生存、工作和写作,维护生命也是诗歌的尊严,是诗人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作不了一个好诗人,但必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尊严的公民。维护尊严是要付出代价的,正如丧失尊严是要付出代价的一样。没有尊严的写作和没有尊严的生活不是我们所想的。
B、“诗人天生理想,我们反对诗歌无节制地娱乐化”(《天问诗歌公约》第二条)。将诗歌娱乐化是对诗歌尊严的打击和蔑视,而如果无节制地将诗歌娱乐化,那就是对诗歌的极大戏弄和侮辱,是将诗歌的尊严彻底打翻在地并踩断其骨头,这与天生理想的诗人是南辕北辙的。我们可以娱乐生活,但绝对不能娱乐诗歌。诗人,同样也肩负着见证历史(时代)的重任和使命,因为“诗人必定是时代的见证”(《天问诗歌公约》第三条)——维护诗歌尊严的基点正在这里。
C、“反对诗歌无节制地娱乐化”不等于不讲究技艺,“没有技艺的书写不是诗歌”(《天问诗歌公约》第六条)。技艺从语言开始到语言结束,而要使语言臣服人类高贵而奔涌的灵魂,我们首先要敬畏语言。“语言的魅力使我们敬畏,我们唾弃对母语丧失敬畏的人”(《天问诗歌公约》第五条)。对于回族来说,我们与生俱来的母语就是汉语,不象其他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地独立于汉语之外的母语。作为一名回族人,我从小就对汉语充满着敬畏,对用汉语写就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和国家的宪法及一切法律法规充满着敬畏,对用汉语翻译的《古兰经》充满着敬畏。敬畏母语是成就一切诗人的文化及血脉基因。
D、对母语的敬畏意识是与学习和继承文化传统分不开的。丧失对母语的敬畏意识的根源在于割断了与传统连接的脐带,而把汲取营养的管子插到了外语的滩涂中。“到了该重新认识传统的时候了!传统是我们的血”(《天问诗歌公约》第七条)。传统是我们特定生命的理性空间,是我们的自然而然,是我们的月亮和星星,是铺展我们前途大道的田野。人在天性上是属于大自然的,是大自然造就了人本身,只是由于社会性的浸染,人才越来越远离自然本身,显得机械和猥琐,甚至认识不了几种植物,成了会说话的另域动物——转变了其作为自然之子的“基因”。“诗人是自然之子。一个诗人必须认识二十四种以上植物。我们反对转基因”(《天问诗歌公约》第八条)。人类包括诗人必须回到自然性上来,保持其自然之子的本质和荣誉,这样,人类才有光明的前程,诗歌才有光明的前程。
二E、从0岁到16岁,我生活在农村。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民族特色浓郁,风土人情独特,是农牧业交汇交叉的地带;这里,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汉儒文化、汉佛文化、道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和现代文明交汇碰撞;这里,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共生共荣,为这块土地创造了丰富多彩又特色各具的文化。比如说临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造就了临潭人特殊的文化性格特征,使得临潭人从血统和气质上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地方人的鲜明的性格和人文气质,尤其是临潭话,在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临潭人不论走到哪里,一张口就会准确地告诉人家自己的人文和地理老家。我作为临潭人,同样不能避免这种地理文化特征。17岁那年,我从临潭农村来到甘南州首府合作镇,进入了更为纯粹的藏汉等文化不断碰撞不断融合的“山麓”地带,更为切近地接受了藏汉文化的浸润。 两年后,即1987年9月,我考上了大学,远离高原小镇去大城市上学,四年大学生活下来,各种学科的知识塞满了我的大脑,但同时也改变了我的许多观念,现代文明打在心灵上的印记也更为深显了。大学毕业后,我带着所学的学院派知识和所写的学院派诗歌,回到了甘南,继续我在多元文化共生共荣大地上的生命和文学之旅,时至今日,已越20年矣。20年来,我对汉儒文化、道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学习和认识不断深入,并在我的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中自觉不自觉地反映着我对她们的认知。有人说我是甘南诗歌群落中的一个独行者(王力语),这也许是我吸收多种文化元素的结果;有人戏称我为“诗人哲学家”(扎西才让语),这也许是我在诗歌中注入了多元文化对人类终极问题认识和关怀因子的原因……然而今日,我却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写诗了!
三F、这本集子是我自1987年发表诗歌以来的第一部个人诗歌专集,是对我前一阶段(1987年至2005年)写作历程的一个基本总结,也是对多年关心我的领导、师长、文朋诗友和亲友的一个交代。我首先要感谢父亲和母亲,感谢他们给予我灵悟而健康的禀赋;其次感谢妻子,感谢她多年的吃苦耐劳及对我的体贴和关心;再次感谢我自己,我天资平常,且不太爱读书,从小又多经波折,全凭了执著、勤奋和比较好的悟性,凭了长期的坚持笔耕,才写下了数量比较可观的文学作品,发表了数百首诗歌,才有了今天这个集子的出版,这是上苍对我的格外眷顾,我虽卑微心却安枕;四则感谢何来、梅绍静、邹静之、陈冲、李明、魏珂、张存学、马青山、高凯、高志俊、李老乡、吴春岗、张巾英、完玛央金、王惠玲、肖俊仁、周鼎新、周瑞、王力……等诸位报刊编辑和朋友扎西才让、李城、李志勇、张世虎、尕藏桑吉、马国山、马德思……以及妹妹敏彦萍、妹夫敏承志,没有你们的激励和关心,我坚持写作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此外,敏生光、旦智塔、沙拜次力、杨自才、姚克诚、曹世清、彭德玉、赵凌云、严和平、索新明、丁珂、冶孝敬、马忠维……等诸位先生在我人生的一些重要关口,真诚地帮助过我,借此机会谨表谢忱!
G、收录在这里的170首诗歌是从我发表在国内数十家报刊上的500多首作品中有意选出来的,最早的有1989年写的,最迟的有2005年的作品,但我没有按年代的顺序编排,也没有在诗歌后面标出写作的时间。我是按诗歌的大体性质或类别作了归类,将它们分为六卷,便于读者朋友们阅读和批评。另外,我将我自己关于认识诗歌的几篇文字和有关文评家评说我诗歌的文章及这篇《跋》归为一卷,名为《卷外辑》,和大家交流。
H、时间会消磨一切,时间也会记录一切,就像树的花朵、果实和年轮一样,存在过的那一叶不可能复返,但存在过的有可能以新的姿态再现,就像春天再来,就像新月再圆。但愿我的诗歌在您手上再现时,是芬芳的花朵和果实,而不是树被砍伐后显现的古老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