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科尔石
莎拉·科尔石 年表
1935年4月16日出生于德国林姆灵格若得/南哈茨(Limlingerode/ Suedharz)一个电信机械学专家的家庭。原名英格荔德·本史代恩(Ingrid Bernstein) 。
1936举家迁往哈尔博城(Halberstadt),在那里她完成高中学业。随后,她开始了一段林业工的学徒期,但不久后就中止了。
1954-1958在哈勒(Halle)学习生物学。取得生物学学位。 期间曾在制糖厂、收养院、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
1958年结识诗人瑞内尔·科尔石(Rainer Kirsch),与其从1960年至1968年保持婚姻关系。
1960年莎拉在父亲死后没有几年的时间,第一次在杂志发表其诗歌作品时,便开始用莎拉(Sarah)这个犹太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以表示对纳粹时期大规模迫害、杀戮犹太人及排犹主义理论的抗议。
1963-1965于莱比锡(Leipzig)约翰内斯·贝歇尔(Johannes R. Becher)文学研究所学习。
1965年起为自由撰稿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语作家协会成员。与丈夫共同出版诗集《与巨蜥交谈》,获Erich-Weinert-Medaille 奖。
1967年她的第一本用自己名字发表的诗集名为《逗留》,其主题致力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平衡。
1969年与瑞内尔·科尔石离婚后,莎拉·科尔石搬往东柏林居住并生育了一个孩子。作家职业之外,她又是新闻工作者、电台工作人员和翻译。
1973年她的诗集《咒语》被评价为“在整个用德语写作的女诗人的圈子里,性和色欲方面表现最为自由的一个”。发表有短篇小说《海面上非凡的山一般高的浪》及《豹女子》,以传记体撰写了一位女工的生活。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亨里希·海内奖(Heinrich-Heine-Preis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协会会长之一。
1976年出版有诗集《顺风》,主题关于爱、分离、孤独。再现了她与西柏林诗人克里斯多夫·迈克尔(Christoph Meckel)之间的生活经历,他们因柏林墙而被迫分开居住。参与抗议取消曲作者沃尔夫·比尔曼(Wolf Biermann)国籍一事的签字活动。因此事,她被民德统一社会党和作家协会除名。
1976年起被国家安全局注意。
1977年八月迁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居于西柏林。
1978作为维拉·马西莫(Villa-Massimo)奖学金获得者,在罗马居住。出版有《冬日诗章》及《猫脑袋上的膏药》。
1980年与君特·格拉斯(Guenter Grass)、托马斯·布拉氏(Thomas Brasch)、彼得·使耐德(Peter Schneider)合撰一封致联邦总理亥尔穆特·史密特(Helmut Schmidt)的公开信,要求史密特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持更具批判性的疏远态度。
1981被授予奥地利国家文学奖。
1983年起居住于梯棱恒/史莱斯维克-霍尔史代恩(Tielenhenn/Schleswig-Holstein)。
1984出版有诗集《猫生活》,获弗立德里希·荷尔德林奖(Friedrich-Hoelderlin-Preis )。
1988年出版了被视为自传的散文集《一部编年史·粗暴杂烩》,尽管在书中莎拉本人尽力使读者相信它只是出于虚构。获美因茨(Mainz)文学奖及史莱斯维克-霍尔史代恩(Schleswig-Holstein)艺术奖。
1989年出版了被《法兰克福汇报》(FAZ)描述为“悲观且怯于交际”的诗集《雪之暖》。
1991年出版有散文集《摇摆草坪》,这个低地德语词的意思是“沼泽上的草坪”,在其上迈步,每一个步子都是不明确的。同年出版有插图日记《谷壳》,人们了解到这位女诗人也是一名画家。
1992年于汉堡(Hamburg)“卉普讷”(Hoeppner)画廊举办了名为“特殊性”的小开本水彩画展。出版有诗集《金冠鬼王的女儿》,以此赢得1993年的彼得·胡禾尔奖(Peter-Huchel-Preis)。莎拉拒绝被选入柏林艺术学院,因为觉得它是从前的官方诗人以及向安全局通风报信者的“藏身窟”。
1994年出版了创作于海湾战争及“民德安全局大披露”时期的书《简单的生活》,这是一本包含了散文片断和数首诗的文学性日记。
1996年获德国语言及诗歌协会的布希纳奖(Buechner-Preis),受赠60.000德国马克。被卡塞尔(Kassel)综合大学接纳为“戈日姆兄弟教授”(Gebrueder-Grimm-Professur),客座讲课。
1996/97作为诗学客座讲师,赴法兰克福(Frankfurt/Main)大学。
1997年获威斯特法伦.利普(Westfalen-Lippe)浪沙夫协会(Landschaftsverbandes)的多若斯特·许斯霍夫奖(Droste-Huelshoff-Preis),受赠25.000德国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