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城
历史古代银川

在三、四千年以前殷商时期,就活跃着羌、熏鬻等部族,春秋战国则有朐衍戎、匈奴等族居此。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隶属北地郡。汉初,匈奴人再次居此.武帝时将关东百姓迁徙该地,并设置廉县城,位于今贺兰县之西,是为银川附近最早的县级建置。汉成帝当政后又在今银川东郊建置北典农城,是为银川建城之始。东汉时,为汉匈杂居之处,后又融入鲜卑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所统属,钦汗城(北典农城)改建为王家园林“丽子园”。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在钦汗城增设怀远郡和怀远县,隶属于灵州,是为银川置县之始。唐高宗执政时,又在旧怀远城西设置怀远新城,即现在银川城区,先是归属灵州灵武郡,后隶朔方军节度使。北宋建国后,改怀远县为怀远镇,此后被崛起的党项人占领。他们大兴宫室,修建都城,并改名兴州,后为兴庆府。李元吴于1038年即帝位建立西夏政权,以兴庆府为都,后改称中兴府,有东京俗称.元朝灭亡西夏后,曾一度衰废。旋改为宁夏府城,隶属甘肃行省,宁夏一名即肇始于此。
明朝为防明朝为防卫北部边地,设置九边,银川即宁夏镇治所,负责盐池至靖远之间的长城防御,所辖内长城分为东、北、西三部分。明太祖朱元璋又在此置宁夏府,立宁夏卫,隶陕西都司,徙民5万充其地,后增宁夏前、中、左、右共计五屯卫。宁夏镇配置总兵官、副总兵、参将等各级官吏,总兵官挂征西将军印,有马步军实数37800多人,战马13800匹。建文三年 (1401),明宗室庆王调至银川,建庆王府,成为当地最大的势力。清初沿袭明卫所制。雍正时置宁夏府,银川为府城。又在其东北处另建一城,名“满城”,为宁夏将军驻地,后因地震损毁。乾隆初于府城之西7.5公里处再建,称新满城,即今银川新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原在1947年以前不叫银川,其原名称叫宁夏,今银川城叫宁夏城或宁夏府城。其在民国初期的名称叫朔方道城。民国时期1911年,中华民国建元初 ,北洋政府颁令:全国统一废府存道。宁夏府被裁,而治所在宁夏城的宁夏道,遂改名为朔方道,宁夏城又称为道城。(群众口头俗称为“宁夏城”,朔方道因不被人民群众口头所称,其名后人知之甚少)。上下隶辖关系没有变化。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宁夏正式建立行省,原朔方道城变为省城,群众还称省城为宁夏城。
虽然,宁夏城早在明、清、民国,就有民间诗词、文稿中称为银川,并以银川作为宁夏城的代名词,也有官方文稿、报告中以银川代宁夏城之称谓,但一直没有被正式承认。到1947年,宁夏省会城市名称正式改为银川市。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抬区,银川为区首府。
现状现在银川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共3个区;又辖永宁、贺兰二县;并代管灵武市。银川城即银川市兴庆区,习惯上称“老城”。全境面积4 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 457平方公里。据 1988年统计,人口总数为77.91万人,市区为44.99万人,有汉、回、满、蒙等26个民族,其中汉,回人口占绝大多数。银川农业自古发达,包括农林牧渔各类生产,有“塞上江南”之称。现今已发展成包括工业、农业、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卫生等综合性城市,为西北重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