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伯克莱
安东尼·伯克莱(Anthony berkeley,1893--1971),本名安东尼·伯克莱·库克斯,1893年7月5日出生在英国赫特福德郡的沃特福德。伯克莱是相当注重个人隐私的人,因此私人生活不大为人所知。我们只知道他上过薛博恩公学,后来进入牛津大学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入伍,在法国打了三年仗。1917年他因病退伍,但是具体哪种病却不得而知(一说是遭遇毒气弹袭击)。大概1920年伯克莱开始为《笨拙》杂志创作幽默小品,其中不少后来集结入《锯齿形报刊》(1925)。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以及一本主流小说之后,伯克莱转而创作侦探小说。1925年,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莱顿庄园之谜》出版,诞生了他笔下最受欢迎的侦探人物罗杰·谢林汉。后来伯克莱说谢林汉实际上是以一位他熟悉的人为原型创作,不过那是一个“讨厌的人”。当然这只是最初的谢林汉,当读者开始逐渐熟悉这位侦探的时候,作家对他做了些改变。这部侦探处女作当初匿名发表,不过下一部作品《维奇福德毒杀案》(1926)就开始以笔名“安东尼·伯克莱”发表。
1928年,伯克莱组建了侦探俱乐部,并且担任第一任名誉秘书。这家俱乐部的成员是当时英国最顶尖的侦探小说作家,包括G·K·切斯特顿、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人。一开始,只有撰写纯粹的解密推理小说的作家才有资格入选会员,惊悚小说作家则被排除在外。到了后来会员标准也有放宽,派翠西亚·海史密斯这样的犯罪作家也得以跻身俱乐部会员行列。成员们还以接龙形式合作撰写了小说《漂浮的旗舰》(1931)等。伯克莱的名作《毒巧克力命案》里几位侦探就是以侦探俱乐部的成员为原型创作的。
1931年,伯克莱以另一个笔名“法兰西斯·艾尔斯”发表了《杀意》。这部小说是侧重心理层面的犯罪小说。第二年,他又创作了《真相之前》。这部作品堪称史上最伟大的悬念小说之一。后来,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将其改编为电影,名为《深闺疑云》。有好长一段时间,伯克莱拒绝承认自己就是“法兰西斯·艾尔斯”,人们也怀疑这些作品是合作创作或者是其他哪位主流小说名家创作的。
在以“法兰西斯·艾尔斯”的名义发表《至于女人》(1939)之后,伯克莱放弃创作侦探小说。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健康状况不好,最后一部作品反映不佳以及作家缴税太多颇有微词等。但是,他还是继续在《每日电讯报》、《星期六泰晤士报》、《曼彻斯特卫报》上撰写侦探小说书评,大部分都是以“法兰西斯·艾尔斯”的名义。伯克莱和妻子没有生养子女。1971年3月9日,安东尼·伯克莱因病去世。
正如上文提到的,伯克莱笔下的罗杰·谢林汉是以面目可憎的侦探形象出场的。为何这样有目的塑造一个让人觉得讨厌的侦探呢?作者说:“我只是很单纯地想到,如果写出一个令人不快的侦探,那应该是满有趣的事。”于是在《莱顿庄园之谜》一书中,谢林汉飘然而至命案现场,他对每个人说教训诫,反驳警方所提出的自杀论调,直陈这是经过精心伪装的谋杀案,然后在书中剩下的篇幅里,时而摆出傲慢身段明察暗访,时而道貌岸然地循循善诱,试图查出是谁干的好事。由于谢林汉的招人怨恨的形象塑造极为成功,于是某评论家曾出言讥笑他的办案模式是:跑到酒吧坐下,叫个五六品脱的啤酒来,喝光后所有的疑云便一扫而空!
但是可不能小看这位侦探。他毕业于牛津的默顿学院,虽然身材矮小,但健壮结实的体魄让他在运动项目的表现特别杰出。在系列探案中,谢林汉的身份是小说家,他认为笨蛋才会喜爱他的作品,但又自满于畅销作家的尊容成就;他在《每日快讯》报社工作过,因而碰上一宗悬案;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拿过荣誉徽章;此外在故事中,他也是犯罪圈研究社的成员之一。
犯罪圈研究社最炫耀的时刻,被记载于《毒巧克力命案》一案。此书原只是一则短篇小说《复仇的机会》(中译为《铤而走险》,收录在短篇集《幸运数字3》),后来伯克莱将它改写为长篇故事。英国推理小说史家朱利安·西蒙斯盛赞这本书是历史上最惊人诡巧的故事,因为它提供了六七种不同的解答!对于那些钟情于逻辑推理分析,喜欢数学式心智游戏的读者来说,这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梦幻作品了。在它之前(本书于1929年出版,)本特利写过包含三重解答的《特伦特最后一案》,而本书之后,即便是以推理分析和多重解答为特色的奎因作品,也没有提供过超过三种解答的推理小说,就算有作家解答数量超过这本,但是推理的质量又不及它。由此看来,世上最具“推理性”的小说非它莫属。
小说讲述的案件并不复杂:一位先生在他经常流连的私人俱乐部里,得到一盒别人寄给他朋友的巧克力,他带回家之后,他的太太吃了巧克力却被毒死了(包着酒的巧克力被巧妙地换成毒药)。区区50多页,便介绍完全,此后200多页便是一个“犯罪圈”中六位推理小说迷的推理结论陈述。尽管小说因为场景变换、人物出场比较少而略显沉闷,但是一个个巧妙且近乎完美的解答,以及先前结论被后续结论推翻的戏剧性情节,使得读者非要看到最后一页不可。
如果单纯的是一个案子有多个可能的嫌疑者,那么这样的小说并不少见,黄金时代的很多作品都是遵循一种人人有嫌疑的模式。然而,好的多重解答却并不那么好办,一方面要制造可能的嫌疑者,另一方面要让嫌疑者们能近乎完美的符合案件所呈现出的表象和线索中去,并且还要找出真正凶手的致命证据。奎因的《非洲旅客》称得上是多重解答的典型例证,且线索公平更让人赞叹(《特伦特最后一案》不得不让人对作者的不公平表示遗憾)。《毒巧克力命案》的布局略有不同。在开头由苏格兰场官员叙述完案件以及警方调查的结果之后,六位推理小说迷便展开了调查和推理。他们基于不同的切入点(诸如动机、某个证据、手法等),对案件进行了不同的推理分析。可以说,每一种解答都可以敷衍成一部不错的长篇推理小说,大部分解答都是巧妙而独特的,其严谨性也不容质疑。最令人惊讶的是,在五位推理小说迷提出了六种解答之后,最后登台演讲的会员,由之前的六种解答中剥丝抽茧,找出真正的凶手。读者这时才发现,种种线索已经埋于之前六种解答中,作者惊人的诡计让人赞叹不已。
以犯罪小说面目出场的《杀意》绝对会让读者惊叹:写出《毒巧克力命案》的作家竟然还有这么一手。这是一本和解谜推理截然相反的作品。一开头就告诉读者谁是凶手。接下来便以这位凶手为视角,叙述了他如何谋杀、谋杀后的心理以及谋杀前后种种出乎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其实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桩真实案件,即阿姆斯特朗案。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正是将其所提出的“未来侦探或犯罪的小说,吸引读者兴趣的,心理层面将超过数学成分”的观点加以实践。这本书立刻引起评论家的注意。霍华德·海格拉夫在《为了娱乐杀人》(1941)中评价说这本小说具有“敏锐的心理研究,显示了谋杀以及其所带来的恐惧”。犬儒主义式的冷嘲热讽也获得了评论家的好评。朱利安·西蒙斯将其入选《百大侦探小说书单》,并说:“如果要说哪本书是战后现实主义犯罪小说的鼻祖,就是这本了。”而且这本书所采用的倒叙推理手法也值得注意。虽然奥斯汀·弗里曼等人在这之前就创造出了倒叙推理,但是这部小说给犯罪小说创作思路带来的影响最为明显。理查德·赫尔、C·E·瓦里美等人很快加以效仿。其他作家包括弗里曼·W·克劳夫兹、罗伊·维克斯也不同程度受到伯克莱作品的影响。
作为早年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L·赛耶斯、S·S·范达因并称的侦探小说名家,安东尼·伯克莱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他的作品思路清晰、人物形象丰满,虽然早期数学式的解谜小说情节未免过于做作,但都不失为高雅、充满智力的魅力之作。而其主张的对于犯罪的心理层面理念,又影响了其后许多犯罪作家。再加上他在书评方面不遗余力地发掘新人作家,提携了包括鲁斯·兰戴尔、P·D·詹姆斯等一大批日后光芒耀眼的作家。因此,安东尼·伯克莱的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