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使
官职简介官名。古代管理僧尼、道士女冠的官职名称。始设年代不详,然由唐迄元各代间均有此职之设。
唐贞元四年(788)置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总领僧尼之籍及功役。元和二年(807),以道士、女官隶左、右街功德使。会昌二年(842),以僧尼隶礼部主客司,六年复隶两街功德使。五代沿置。元代置为功德司长官,从二品。原设十员,延祐七年(1320)省为六员,常以宣政院使兼任。
历代建置(一)唐代︰唐初,天下僧尼、道士女冠皆隶属于鸿胪寺。武后延载元年(694),僧尼改属祠部。开元二十四年(736),道士女冠辖属于宗正寺。贞元四年(788),罢崇玄馆、大学士,后复置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等,总管僧尼之籍与功役。元和二年(807),以道士女冠隶左右街功德使。武宗灭佛之际,功德使亦被废除。会昌六年,宣宗复之。昭宗时,由宰相兼任功德使。
(二)五代︰后梁时,移僧尼、道士女冠为祠部所管辖。后唐制度不明。后晋时,杨光远任天下功德使。后周世宗于即位之前(广顺三年,953),曾受封为晋王,并任开封尹兼功德使。
(三)宋代︰依《大宋僧史略》卷中所载,宋代佛、道二教的管辖权,属于功德使与祠部。又据《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等资料所示,此制度延续至神宗元丰年间(1078~85)。宋代功德使无宧官,多由开封尹领功德使,左右街僧录司则分掌事务。元丰年间改制,僧道管辖权由开封尹移至鸿胪寺,而废除功德使。
(四)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设置功德使司,管理国家修功德的事业。其后,时有中断,约存续至文宗时代。又,功德使司长官曾多达十人,亦曾减至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