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安远镇

安远镇位于甘谷县北部,距县城17公里,海拔高度在1420—1890米之间,东接八里湾乡,南连新兴镇,西邻大石乡,北与大庄乡和通渭县为邻,通(渭)甘(谷)、甘(谷)礼(辛)公路横穿而过,区位条件优越是甘谷县的北大门。全镇共辖36个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8987户,44700人,其中农业人口43625人,区域面积155.2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0.5万亩,人均2.3亩,其中山地面积91346亩占86.8%,粮田面积79059亩占75.6%,有效灌溉面积13659亩,占13.1%。全镇共有干部职工96人,在职村干部114人。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652元,人均产粮89.4公斤。镇政府驻地西城村,位于北纬34°53′,东经105°16′。

安远镇古称柳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置安远寨,属秦州,旋即又属通县,以西夏常北来入侵,取“安其远方”之意。元、明、清以至国民时期,为通渭重镇。1950年秋,划归甘谷县管辖,先后设安远区、安远人民公社、卫东人民公社、安远乡等。2001年12月,经省民政厅批复,撤乡建镇;2003年7月被省体改办批准列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安远古为丝绸之路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前有“不夜城”之称。甘(谷)礼(辛)、通(渭)甘(谷)公路交汇于此,是甘谷县的“北大门”,东西各条道路四通八达,境内交通便利,人流物流畅通,劳动力资源丰富,集市贸易活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今尚存“天水古关”、杨六郎墓、古城墙、西校场等遗址,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宫灯、高台、戏剧、秧歌等享誉县内外且演员辈出。“天水古关”、杨家将大战场、古城墙、香台山等“安远八景”构成安远独有的旅游资源,颇具开发潜力,安远已成为甘谷县北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教育卫生中心和文化中心。

近年来,安远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改善农业条件夯基础,调整种植结构增收入,加快村镇建设求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通甘公路全线开通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地处甘谷县“北大门”,集贸市场活跃,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小城镇建设为切入点,突出建筑、劳务、商贸流通,林果、养殖和运输五大支柱产业,切实加快安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抓主抓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团结和带领镇村两级干部,抢抓机遇,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全镇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好出积极的贡献。

2007年,镇党委、镇政府提出的“川区抓蔬菜、浅山抓果椒、高山种洋芋,村村搞养殖,户户有劳务”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安远实际,提出了“改善农业条件夯基础,调整种植结构增收入,加快村镇建设求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全镇十多年来连年遭受严重旱灾,2007年又连遭旱灾、雹灾、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镇党委、镇政府抓主抓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并获得县级各类奖10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