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楼村

1、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前高庙乡王楼村位置面积
王楼行政村位于前高庙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3.5公里处。北邻张刘营行政村,南连阎坡行政村,东隔老龙沟与王祠堂行政村隔沟相望,西依鸭河灌区四分干与溧河铺乡熊油坊村相邻。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3.7平方公里。建制沿革
王楼村,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王楼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王楼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王楼村委会。辖东王楼、西王楼,崔坡、丁沟、鄢庄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东王楼村。东西王楼,明天启六年,王南风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并以姓名代村。到清雍正时,四世祖王政,联郭姓合力建看家楼,后改王楼。清道光年间,王姓一支分出,西移另住,始有东、西王楼之分。崔坡,原有崔姓,村名崔坡。明万历年间王祥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村名沿用崔坡。1975年洪水毁村后,西移岗脊建新村,仍名崔坡。丁沟,明嘉靖年间,丁自成、丁自茂由唐河县苍台乡丁岗村迁居现址东侧。以姓和地形命名丁沟。1975年洪水毁村,1976年西迁现址,仍名。鄢庄,清初,鄢姓家贫,以给东高营高姓看墓为生,久居成村,称鄢庄。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2007年,王楼行政村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477户,1881人,其中男1016人,女865人,全部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8%,中学文化程度62%,高中文化程度20%,有王、丁、刘、鄢、张、杨、左、江、郭9个姓氏。自然情况
王楼村地势西高东低,汉王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境内全为黑土。王楼村西依鸭河灌渠四分干,东临老龙沟,北边有一个30亩的堰塘,再加上各自然村附近的鱼塘,可有效灌溉耕地3196亩。动物资源有猪、牛、羊、鸡、鸭、鱼等。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蒲公英、车前草、蒺藜等。经济状况
建国前后,生产力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缺吃少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65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5元。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97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99元。文化胜迹
白龙庙:位于王楼小学园内。始建于乾隆25年,原规模较小。乾隆五十七年,村民捐资重修,规模变大,占地10余亩。1932年,白龙庙改建成小学。白龙庙遗物有石碑两座,小石像一个。
2、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张集镇王楼村地理位置
王楼村位于张集镇北部。北邻金乡县司马镇张洼行政村,南连张楼行政村,西邻时楼镇时门楼村。包括王楼村、夏庄村、张庄等。主要姓王、张、时,还有李、翟、田、池、卢等姓氏。
3、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穆云乡王楼村王楼村位于穆云畲族乡东北部,是纯畲族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153户、635人。下辖大村、小村、林洋湖3个自然村。有耕面积538亩、林地面积2833亩、茶园面积1

63亩、果园面积78亩。村民的主要收入以种植茶叶水蜜桃为主,2006年人均纯收入1730元。王楼村长期居住雷、兰、钟三姓畲民,始祖于清乾隆三年迁入兴居至今已300多年历史,因拥有后门的“大王山”而得名。大王山有座“石人”,相传此“石人”夜晚到对面的黄如村讨吃,白天回大王休息。后因被人发现而不敢动。 主村200多群众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拓宽了林洋湖至王楼主村3公里公路路面。年均输出劳动力50多人,年收入20多万元,2008年人均收入4173号。村财收入几乎为零。主村公路路况差,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自然村没有通公路,群众“行路难”。小村和林洋湖2个自然村没有铺设自来水,村民饮用存在安全隐患的田间水。[1]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蒲东区王楼村村简介
王楼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蒲东区东南方向,原孟岗乡辖区。2005年变更到蒲东街道辖区。村里有小学,超市,诊所,由上级领导规划的"长垣县蒲东王楼工业区"现已经有部分企业入驻。未来发展前景良好。邮政编码453400,区号0373。经济状况
王楼村从80年代开始搞机加工,有东泰齿轮有限公司,新乡市飞宇起重机械厂,新乡市安鑫起重机械厂等企业,其中 东泰齿轮有限公司 在同行业中处领先地位。加工生产的产品有减速机,减速机配件,起重行车,麻索轮,齿圈,内斜齿齿轮,电机轴等。有机械设备:数控车床,普通车床,插齿机,镗床,滚齿机,铣床,龙门铣床,磨齿机,加工中心,搓丝机等机加工设备。
2010年响应县领导“全民创业”的号召,掀起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创业热,诞生出一批以机械加工为主的个体户,为村工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