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庄村
1、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张庄村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张庄村小张庄的张氏祖籍山东梁山,1368年避难至山西洪洞,1379年迁回永城张洼,后又至虞城张集,张集之后第七代张氏因误伤人命逃至永城王集,1567年即明朝隆庆元年,张庄一代宗族张营田和其妻彭氏从永城王集迁至酂城创建张庄,而张营田的二位堂兄弟分别迁至张庄附近的乔集和乔霍楼。 张洼先祖是长门一代,张庄先祖是长门九代,大张庄先祖是二门六代。
元末明初,黄淮流域自然灾害和战争不断,饥荒频起;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因之十亡七八,原本人丁兴旺之地变得人烟断绝。此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相对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同时,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人口稠密。
推翻元朝之后,明朝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公元1367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其中从山西洪洞迁出的约60万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
张庄村下辖小张庄、大张庄、白庄、刘庄、小周庄、大周庄、孙三楼、孙油坊8个自然村,人口2000余人,盛产棉花、大豆、辣椒、小麦、玉米。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较高,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老支书孙圣杰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身负一弹回村任支书20年,是一位有名的革命军人。现任书记孙如德为孙圣杰的儿子。张庄村目前的主要人物有:孙圣杰、张先云、张怀义、张西印、高现文、孙圣云、孙如玺、周景信、高有才、孙月咏、孙如德、孙联芳等。
东陵大盗孙殿英所在的村庄:马牧乡孙庄与张庄村只有1.5公里的距离。
从山西洪洞回到河南永城张洼的是“元”、“亨”字辈的张氏先祖,酂城镇张庄村张庄先祖张营田单传四代,第五代为兄弟五人,第六代堂兄弟共为十八人。
张氏辈份家谱(部分)
元亨-》
道深含毓秀-》得茂藏成永-》传家钦良宪-》绍先锡福兴-》
兰庭施祥瑞-》恒忍振宗声-》明洪繁昌盛-》万世相贤贞-》
修齐仁作本-》博爱义为荣-》孝悌存善念-》忠信焕荆风-》
以下村庄张氏与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张庄村小张庄的张氏为同一先祖后裔:
庄名 居住方位
张洼 河南省永城市蒋口乡张洼
西洼张 通许县关帝庙
前板桥 永城张洼北五里
后板桥 永城张洼北六里
六湾 永城张洼南八里
大张庄 永城张洼西南十五里
大刘庄 永城张洼西南十八里
乔集 永城张洼西南十八里
王集 永城张洼正南三十里
丁路口 永城马牧南七里
张牌坊 永城张洼东北十二里
张井 永城张洼东北十二里
陈楼 永城张洼西南二里
蔡楼 永城张洼北二里
张楼 永城张洼东北三十里
姜庄 永城张洼东南四里
小刘庄 永城张洼东南五里
程楼 永城西北八里
付楼 永城扎八集东南三里
苦庄 永城张洼东南一里
丁庄 永城张洼东北二里
贾庄 永城张洼西十五里
小李楼 永城张洼西南二里
王庄 永城张洼南一里
张程庄 永城东十八里
屯庄 永城南二十五里
大杨庄 永城南红四
张庄 永城大呼庄东二里
司庄 永城酂城东北五里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张氏”出于姬姓,黄帝子吴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张氏”根祖之地有争议,一说是太原王郭村,另一说是河南鹿邑。
2、浙江省景宁县沙湾镇张庄村张庄村,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西北部,离县城4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0.8公里,海拔650米。在沙湾村北3公里,辖张庄、佃坪、毛凤壧、岱头垟、毛凤坑、壧后,胡水林等 7个 自然村,132户,566人,其中畲族268人。耕地面积409亩,林业用地3259亩。盛产油茶。9个村民小组, 139户604人,其中畲族人口291人,占54.09%(张庄自然村的少数民族比例最高,达到98%),全村实际劳动力327人,占60 %,其中60%左右外出经商务工。耕地面积433亩,山林面积3059亩,村两委干部共9人,平均年龄54岁。有中共正式党员19人,畲族党员10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2元。

村“两委”干部团结带领群众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村居环境;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稳定;加强民主管理,推行政务公开。干群关系密切,社会和谐。张庄村的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以前的落后边远村变成全镇经济文化中心村之一。
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投入资金6万多元,在全镇率先完成占地面积130平方米村民活动场所修建,投入24多万元,完成张庄本村自来水安装,解决了近三百人的安全卫生用水问题。“康庄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在村民集资、部门支持下完成了总里程达10.8公里的“康庄路”政策处理、路基拓宽、路面修整,计划在年底前全面竣工。村内道路建设步伐加快,村民生活生产环境不断优化,目前全村已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500米,其中张庄自然村完成800米,村内主要路道基本硬化,被列入2007年整治重点村。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健全,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开通了移动、联通、电信网络,宽带网、电视联网也已在建设过程中。建设了群众性健身场所,配置了一整套的健身器材,为村民健身娱乐提供了场地。村支部书记蓝晓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建了村医务室,为本村群众进行保健知识辅导,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二、产业发展特色明显
张庄村海拔650米,其优越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宜高山蔬菜的种植。在省科技特派员和畲仙高山蔬菜合作社的引导支持下,高山蔬菜种植初具规模。2007年规划种植小辣椒40亩,目前已完成耕地整理、种苗培植。该村针对原杨梅基地品种老化,口感欠佳并且产量低等现状,全部嫁接上新品种“东魁”杨梅。嫁接后该村“东魁”杨梅基地将达400多亩,预计亩产量将比原来翻翻,每亩增收2000余元。
三、基层组织充满活力
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支部核心作用发挥明显。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党员学习机制、管理监督机制、民主参与机制、党员发展机制、联系群众机制等五项科学的长效机制,建立了村财务管理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开展村级基层组织星级管理,加强党员队伍的管理,实施联村办公制度,在重大问题和建设项目过程中,发挥中心村作用,召集周边村干部在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共商发展大计,促进共同发展,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平台。但由于历史、区位等种种原因,该村总的来说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群众生活还不够富裕。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增收渠道难以拓宽。以上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工作中探索新办法加以解决。
3、河南省新野县张庄村张庄村位于新野县城东15公里处,乡政府驻地。南邻张刘营行政村,北邻张楼行政村,东依老龙沟,西与溧河铺镇后棚村接壤。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6公里,总面积2.8平方公里。
张庄行政村辖前高庙、后高庙、张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张庄村。1958年属溧河公社王枣庄大队。1975年为龙潭公社张庄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张庄行政村。张庄,原住有周、毛、刘三姓,故原名周毛刘。明嘉靖年间,张姓今唐河县郭滩乡西张庄迁此定居。后毛、刘乏嗣,易名张庄。前、后高庙,相传为汉代聚落,原名野柏岗。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后于村内高土台上建祖师庙,改称高庙,传至七世时,二门北迁千米,另建新村,分称前、后高庙。
2007年,张庄行政村有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50户,1458人。其中,男706人,女752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5%,初中文化程度占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有王、张、罗、周4个姓氏,其中,王姓占91%。
张庄村位于老龙沟西岸,地势较高。东西有新野至龙潭柏油路,南北有2003年新修的汉王路,交通便利。全村全部属于岗地粘土地。动物资源有猪、牛、羊、鸡、鸭、鱼等。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蒲公英、车前草、蒺藜等。
土改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1958年,土地归集体所有后,生产力受到束缚。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使用权归农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8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23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49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6元。祖师庙观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临唐河,南临湖北,为两省四县周边之要地。庙观兴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万历14年,已有500年历史。1980年重建。1998年,南阳市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并把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定为庙会。2003年庙内有真武大帝汉白玉雕像等百余尊。由于此地交通便利,自然风景优美,游人络绎不绝。
4、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马桥镇张庄村张庄村位于马桥镇的东北部,与高青县接邻,共有人口437人,总户数147户,总耕地面积350亩。产业结构:主要以种粮食作物为主,辅以种植蔬菜等经济物物,第三产业主要以运输业为主。近年来,随着马桥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到博汇、金诚两大企业上班,给农民收入带来了实惠。新农村建设:村两委成员根据本村实际情况,为群众更换了水表,修建了新村委,彻底改变了张庄村原来破旧不堪的局面,赢得了好评。
5、山西省长治市郊区马厂镇张庄村资料待补充。
6、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张庄村基本情况
牛庄镇张庄村位于原西范乡政府驻地西2公里处,共有180户,600人,耕地面积1945亩,党员30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棉花、小麦。2006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左右。旧村改造40余户,自来水入户率100%,新建文化大院1处。[1]村史简介
张庄,位于原西范乡政府驻地西两公里处,系明正德二十一年,张姓由榆林村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庄子,清雍正三年,改称张庄。现全村一百八十户,六百五十口人,有宋、吴、贾、张等姓聚居。一九四五年正月大参军时,全村为我军送子弟兵一个加强排。被广北县政府授予“参军模范村”的光荣称号。该村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豆类和棉花。建国四十余载,村民励精图治创建家园,经济日趋繁荣。[2]
村委会张庄村委会是通过全村有选举权的村民在选举大会上选举产生的,设村委主任1名(贾可忠),委员2名(宋学顺、郭星奎),两委交叉任职率100%。村委会成立以来,尽心工作,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和村庄发展尽心尽责,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定期召开村委会,组织村发代表召开大会,大事小情都靠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定盘定音,得到镇党委政府的好评。[3]
党支部张庄村新任党支部是于2004年12月通过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的,有支部书记1名(贾可忠),委员2名(宋学顺、郭星奎),两委交叉任职率100%。村党支部成立以来,积极工作,每周召开支部会议,组织党员召开会议,学习上级党委文件,观看远程教育等活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