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玛德琳修道院教堂
【名称】圣玛德琳修道院教堂
【类别】建筑、教堂
【年代】公元1104~1132年
【原属】法国
【简介】
法国在11世纪末,各地教堂的形式与风格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一方面受到自然经济的局限,另一方面是教派的门户之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在教堂建筑上才渐趋于接近。促使彼此接近的因素有三:其一,石材生产开始商品化了,有许多是加过工的半成品,或者就是成品。这促使建筑物的部件得以规格化;其二,建筑工匠摆脱了封建行会的束缚,可被自由地应募,它促使各地的建筑风格便于彼此交流;其三,是各教派的内部,力求使教堂的建筑风格尽量一致。比如这一座《圣玛德琳教堂的中殿》就可以说明上述特点。
在诸多具有千年历史的法国古镇中,很少有古镇会与宗教少了联系,韦兹莱也是其中之一,而且这座古镇也是因为基督教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落落。它坐落于勃艮第地区库雷河左岸的小山上。在法国的历史上,这里曾一度是著名的宗教圣地,许多虔诚的基督教徒都以能来此朝圣为荣。这是因为在公元9世纪时,一批最早来此定居的僧侣建造了一座修道院,在修道院刚刚建成不久,他们意外地得到了传闻中见证耶稣受难的圣女玛利·玛德琳的圣物。到了12世纪后期,人们便在原来修道院的基础上不断扩建,并且建造了圣玛德琳修道院教堂。这座教堂不仅对于基督教的信众十分重要,对于整个建筑史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就在新教堂的改建处于筹措中时,韦兹莱的名声已经传扬开来。1146年的复活节,当时法国的教皇尤金三世与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便挑选了这座大教堂,他们利用圣徒贝尔纳多的威信,让他在大教堂前向聚集在此的教徒作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演说。到了1190年法国国王菲利浦·奥吕斯和英国国王理查德·克尔德里翁也从这里踏上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征程。
而今天来到勃艮第的游客不仅因为仰慕圣玛德琳教堂,而且因为教堂所在的古镇上有着许多法国风情的古民居。从13世纪到18世纪,这些曾经为牧师、酿酒师、手工艺匠人所有的古屋,同样焕发着时间掩不去的风采。红色、白色以及露着岩石本色的墙壁、狭窄的街道和用彩色瓷砖拼砌成的勃艮第地区特有的屋顶,都会把游客带到神秘的中古时代。
这座教堂坐落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威兹莱(Vezelay),它重建于1104~1132年间,也是法国早期运用交叉拱顶建筑的典型结构之一。法国的教堂建筑为了争取中厅有直接的天然照明,曾作过多种探索,即如本图所示(见图),是在中厅用一排横向的短拱,并降低侧拱廊上拱顶的高度。这座教堂因这种结构不能持久,后又把前面唱诗席按哥特式结构重建了。所以从图片上,可以看到最远端的肋拱是不同的,它显得畅亮多了。内部所有的扶壁是混合式的,柱头上装饰着人物雕像与浮雕,而拱架的间距是呈圆弧状的,横向柱拱很笨重,显然,它接受了一些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拱形装饰风格,伊斯兰教堂的痕迹比较明显。 教堂的拱顶虽有十字拱,但由于知识不够,依旧侧廊上覆盖半筒形拱来平衡中厅十字拱的侧推力,没有充分发挥十字拱的优点。侧廊两层间的楼板也常用十字拱,但外墙仍然是连续的承重墙,只在拱脚处加了扶壁。这些建筑结构样式,在法国的12世纪中叶(这座教堂于1120年又改建过),技术上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还是很不成熟,还比较沉重。由拱顶带来的一些艺术形式上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圣玛德琳修道院教堂它位于勃艮第地区库雷河左岸的小山上。传闻11世纪见证耶稣受难的圣女玛利·玛德琳的遗物就安放于教堂下面,于是吸引了众多信徒来此朝圣。12世纪大教堂进入了鼎盛时期,教堂的大部分都于此时完工。
在中世纪的法国,哥特式建筑便出现了,但是真正的哥特式建筑到1170年才在勃艮第出现,并带来了新式的双层结构。韦兹莱的圣玛德琳教堂就是这一趋向的代表作。教堂的中殿富丽豪华,尖顶拱形和橄榄形拱穹的祭坛造型精致,是建筑艺术造型和审美向哥特式过渡时期的代表作,曾对法国北部的初期哥特式建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韦兹莱的歌坛甚至在西班牙的教堂中也被模仿,但是之后在法国却没有继承者的纪念建筑。而其位于回廊上的带拱顶的通廊则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三层式立面;塔的平衡由墙状扶壁和在后来的建造过程中添加的飞扶壁来保持。这些虽然带有明显古风或稚拙的特征,但优雅的墩柱和在室内自由流动的光线仍然显现出了一种精心营造的高雅优美的总体效果。
到了13世纪,玛德琳的圣物被转移到了普罗旺斯的圣马克西敏教堂(St. Maximin)中,圣玛德琳教堂的身价便一落千丈,朝圣的教徒逐渐减少,而且在百年战争中教堂也受到了重创,至19世纪教堂已经完全衰落。后来由法国“历史建筑委员会”发起修缮工程。现在大教堂已经受到法国政府法定保护,并在198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风土人情及节日:每年7月中旬是小镇要特别庆祝的圣玛德琳节,而在6月到9月之间,修道院都会组织大型的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