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中的旅行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144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020067435
·条码:9787020067435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中文:中文
·外文书名:Paul Auster Travels in the Scriptorium
--------------------------------------------------------------------------------
内容简介老人醒来,惘然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房间。他不记得自己是谁,怎么来到这里?
可想而知自己是被关在房间里了,他(姑且叫他茫然先生)开始阅读桌上的一部文稿,那是另一个囚犯的故事,那个交替出现的世界更是让老人一头雾水。然而,这些文稿似乎正是为他准备的,另外还有一叠让他神思恍惚的照片。
随着时间推移,各色人物逐一来到斗室中。与此同时,一架暗置在他头顶的摄像机不停地拍摄他的图像,记录下他的行动,他的每一句话也都被录音。有人在监视…… 《密室中的旅行》具有典型的奥斯特风格:神秘的故事,流畅的叙述,一段被遮蔽的往事,还有,某个地方,一个隐身的操控者。然而,当我们看到茫然先生这一天内的生活,也许会发现,他的世界与我们并非完全不同。
--------------------------------------------------------------------------------
作者简介保罗·奥斯特,一九四七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
保罗·奥斯特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纽约三部曲》《幻影书》等。他曾获法国美第奇最佳外国小说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储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他编剧的电影《烟》于一九九六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新作《密室中的旅行》是其第十二部长篇小说。
保罗·奥斯特现定居纽约布鲁克林区。
译者简介:
文敏,一九五五年出生于上海。高级记者,现居杭州。一九九四年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已出版译作十八种,约三百五十万字。主要有:J.M.库切《等待野蛮人》《男孩》《内陆深处》《凶年纪事》、托马斯·哈代《儿子的否决权》(小说集)、L.M.蒙哥玛利《新月的艾米莉》、斯蒂芬一金《三张牌》(《黑暗塔》Ⅱ)、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密室中的旅行》等。
--------------------------------------------------------------------------------
媒体推荐现代读者等待马尔克斯、库切、保罗·奥斯特的新作,就像以前的读者等待狄更斯的新作在最新的报纸上出现那样。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密室中的旅行》的主题分裂可以用一系列反义词来表示:时髦的知性主义VS肆无忌惮地讲故事;后现代恶作剧VS老式的叙述手段;欧洲现代派文学(贝克特,加缪)VS美国流浪汉小说(梅尔维尔,马克·吐温)。
--英国《泰晤士报》
《密室中的旅行》或可称之为一部兼有反乌托邦迷思与文学通灵的作品:暗示交叠着暗示,真相之外阴影覆阴影,种种身份认知莫测变幻,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行状几乎令人窒息地纠结在一起。所有这一切令人眩目的独创性都表明,奥斯特通常被称为形面上侦探小说大师并非浪得虚名。在此书的阅读中,在所谓一个个真相的提示过程中作者完全不循一般侦探故事的套路,读者只能一路摸索猜测,直至故事终了。
--美国《华盛顿邮报》
--------------------------------------------------------------------------------
文摘老人坐在单人床边上,手掌抚住膝盖,垂着脑袋,凝视着地面。他一点也没意识到正对着自己的天花板上装有一台摄像机。快门每秒钟都在无声地闪动,地球每自转一周摄像机就会摄下八万六千四百帧定格画面。就算他知道自己正在被监视,那也没什么区别。他的意识不在这儿,他被脑子里的幻觉缠绕着,面对那个一直挥之不去的问题,正在搜寻答案。
他是谁?他在这儿干什么?他什么时候来这儿的?来了多长时间?还得呆多久?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眼下,我们只能尽量留意研究那些画面,避免过早下结论。
屋里有一些物品,每一样东西上都贴有一张白色字条,用印刷体写着一个词。例如,床边的桌子上,贴着桌子的字条。台灯上,贴着灯的字条。甚至墙上也有,严格的意义上说那并非一件物品,却也贴了白色字条,上面写着墙。那个老人抬起头来,看见了墙,看见了粘贴在墙上的白色字条,轻声地吐出“墙”这个词。就这情形很难让人判断他是在念墙上字条上的那个词,还是只不过在说墙本身。有可能他忘记了这个词,却还认得出这些物体存在的形式,故而能叫出它们的名称;或者,也可能正好相反,他失去了辨认这些物体的能力,却还记得这些词怎么念。
他穿一身蓝黄相间的条纹睡衣,脚上穿着黑色皮拖鞋。只是很难确切说出他置身何处。没错,是在这房间里,但这房间是在一座什么样的建筑物里边呢?是在一套住宅里?是在一所医院里?是在一座监狱里?他记不得自己到这儿已有多久了,也不知道他怎么就一下子来到了这地方。也许他一直就在这儿;也许这就是他出生以来就生活的地方。他所知道的是,自己内心充满了无法消弭的犯罪感。但同时,他又无法摆脱那种感觉——自己是一桩可怕的冤案的受害者。
这房间有一个窗子,但用遮阳帘子挡上了。在他的记忆中,自己从来没有朝外面眺望过,同样也没有迈出过那扇门,那门上还有一个白色的瓷把手。他是被关在里面,还是可以自由进出呢?他依然在琢磨那问题的症结,正如前面第一段所言,他的心思不在这儿,他的意识飘浮在那些搅和在他脑子里的过去的幻影之中,竭力想找出一直萦绕于心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画面不会说谎,但等于什么也没说。它们只是一份过往的记录,只是一个外在的证明。譬如,这老人的年纪,就很难从那些略显聚焦不准的黑白图像上得以确定。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他岁数不小了,但“老”这个词大有伸缩余地,你可以用它来形容任何一个六十岁至一百岁的人。接下去我们就不再把房间里这个人称作老人
--------------------------------------------------------------------------------
后记本书原名Travels in the Scriptorium,scriptorium一词本指中世纪隐修院的“缮写室”,这个单词是从中古拉丁语演化过来的,有些古意盎然的味道,如果硬要从中文里边找出一个对应词,大概就是佛寺的“写经室”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正好有scriptorium这一词条,释义如下:
中世纪较大隐修院典籍抄录中心的最典型的抄写处所;由于圣本笃对文学活动的支持,缮写室成为最具特色的本笃会内较大机构。然而所有在缮写室工作的人员,并非全是修士;来自隐修院外的在俗信徒和艺术家(书稿装饰者),加强了教会抄写员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