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分水油纸伞
泸州分水油纸伞厂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距离泸州市城区35公里。位于长江南岸,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云贵川渝四省结合部,是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起点之一;位于合江佛宝,贵州赤水,重庆四面山旅游金三角门户。分水油纸伞厂的油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现在难以考证,但至少在明清两代,此地已广泛制作和使用油纸伞了。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至少在清代,分水油纸伞已在泸州城乡广泛运用,且其制作工匠之多,工艺水平之高,使用者之众,却是有案可稽的。据泸州史学界的广泛说法:分水岭油纸伞厂的油纸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制作历史起码四百年以上。2007年4月5日泸州市江阳区旅游局根据(泸江旅发)【2007】20号文件。把泸州分水伞厂的“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中央电视台曾专题采访报道。分水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油纸伞第一镇候选世界纪录。 (图右
郭庶英赠送毕六富亲笔字(郭沫若之女)图中毕六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传承人)图左央视主持人)
主要特点
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具有j较深远的历史文化性,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仿古工艺品。
2、保留几百年的传统制作手工艺制作方式,誉为“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传承性。
3、制作工艺特殊,继续保留湿糊伞技术与特殊的熟桐油配方,伞面经久耐用具有雨具功能,把美观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制作工艺
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伞面手工精绘彩图,如花鸟、人物、山水、风景等,并在伞面刷上绿色环保的特制熟桐油,桐油伞具有极强的紫外线过滤功能,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
发展历史
泸州分水伞厂起源于明末清初,其生产制作历史与泸州老窖差不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的“黄金时期”。特别是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泸州分水伞厂在泸州境内共有大小分厂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弥陀、小市等地,年产纸伞2000万把。历史上泸州主要以制作雨具的“大红伞”为主。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与布伞的的普及,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以前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纷纷转行。至90年代。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在进行生产。
本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壮大,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油纸伞特殊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喜欢油纸伞的人们逐渐增多,泸州分水油纸伞开始走向复苏。2007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CCTV-2、CCTV-10,CCTV-4等多家宣传媒体曾专题采访报道。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泸州分水油纸伞厂逐步开始复兴。正因为这样,现在很多投机取巧者借助分水油纸伞的东风谋取利益,他们一般都打着泸州油纸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油纸伞这样那样.在此郑重声明一切荣誉的取得都是泸州分水油纸伞厂。只要打着那样标志的都是假冒伪劣。
世界之最——伞王
中国伞王: 直径12米、高8米
中国伞王中国伞王1994年,为给泸州市建市十周年和第六届国际名酒节增光添彩,傅祥林等6位民间老艺人用88根老松为伞托、36根大小一致的竹子为伞骨、1800张皮纸为伞面、油料100余公斤等,经过70多道工序,历时4个多月精心制作了一把直径12米、高8米、重达半吨的竹木巨纸伞,打开“伞王”需18人齐心协力方能撑起,堪称世界之最的“中国伞王”。现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录。
李岚清接见分水油纸伞法定传承人毕六富毕六富在国家非遗节作出贡献泸州分水油纸伞在北京参展:泸州分水油纸伞得到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青睐。并且向泸州分水伞厂负责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传承人毕六富亲切咨询油纸伞的制作工艺。
历史贡献
红军长征在泸州叙永、古蔺、赤水等地转战时期,红军后勤总部曾专程在泸州购买大红伞做雨具。我国著名的开国元帅朱德、刘伯承曾在泸州驻军过,对分水油纸伞情有独钟。1962年,朱德到泸州考察时,还询问过油纸伞情况,当时泸州军区还订购了10把油纸伞送给了他。抗美援朝时期,后勤总部曾在泸州下达50万把红伞的任务支援前线,在大旺场杨丙生的带动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后勤部曾发给奖金二百万元(当时一万元相当于人民币一元)。
故事传说
油纸伞·江南情
据说清朝后期太平天国的时候,在乐山大渡河过河的船上,有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人,好像是由大渡河上游下山来的,他长途跋涉,背上背着一把红伞,上面现出“羽翼王府”四个字,伞打开后字就没有了,但在红伞上印有“泸州制”图章。当时在船上有人发现,觉得羽翼王府是“翼王府”三字,疑他是翼王石达开,上岸后奔告官府,衙役追来捕捉,但此人已杳无踪迹了。这个故事迅速传遍国内,人们都说泸州红伞能保佑好人一生平安、化凶为吉,人们争相购买泸州红伞使用、保佑自己或馈赠亲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泸州油纸伞
第二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传承了400多年的泸州分水油纸伞以平均每天上百把的速度被一抢而空。差点濒于失传的泸州分水油纸伞在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立即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一把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把完全保留着全手工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泸州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技艺。
据在川黔交界处的分水油纸伞厂厂长,制作工艺第六代传承人毕六富介绍:“制作完一把伞,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需要半个月。”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最关键的是还得看天气,太阳大了不行,阴雨绵绵也不行。”气候主要会影响伞骨的成型和纸面的平整,造成弯曲或起壳。自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分水油纸伞厂伞厂那座上百年历史的老宅院子里,到处都是竹竿、彩线和半成品伞,浓浓的桐油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泸州分水油纸伞申遗成功后,许多非遗专家纷纷建议:作为具有知识产权的非遗保护项目,分水油纸伞在确定销售价格时应更多地考虑传统工艺价值,而不能单单以纸伞本身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来计算。
怎么识别分水油纸伞(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产地是在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分水油纸伞厂,全国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其次,每把伞上都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再次,每把伞的包装盒上都有泸州分水油纸伞这一工艺的国家级法定传承人毕六富先生的人头像作为商标。
最后,如还不知,可以与泸州市文化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