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一林场
通天一林场 场区在勃利县境内,位于县境南部,隶属黑龙江省林业厅。1956年建场,以经营人工林为主,1968年开始抚育间伐。林场地处完达山那丹哈达岭余脉,海拔300—600米,山势平缓,场区总面积为13.6万亩。1956年建场时为荒山秃岭,到1988年末共营林12.9万亩,保存10.4万亩,已郁闭成林5.5万亩,林木蓄积量30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为落叶松,面积为5.4万亩,占人工林总面积的52%。1968年开始抚育间伐,回收资金。1982年创办木材综合利用加工厂,主要产品有线轴、大衣架、花架等,并开展了培育木耳和种植业等多种经营项目。林场以科学造林、合理管理和效益显著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林场位于勃利县城南部,场址距县城3.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30°30′——130°42′,北纬45°35′——45°43′。林场东与东方红林场相邻,南、西分别与林口县虎山林场和宏伟林场相连,隶属于勃利县林业局,行政区域属勃利县境内。
自然地理概况
山脉:属于完达山那丹哈达岭余脉,海拔高度在220—660米之间,平均海拔高度550米。
水系:境内有水库1座,小河流五条,均汇集于倭肯河流入松花江。
气候:年平均气温3℃,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无霜期125天,主风向为西北风,季节变化明显。
土壤:土壤分2大类,山区主要为暗棕壤;草甸、沼泽地主要为草甸土。
植被:林场大部分为人工落叶松、红松、樟子松、云杉等针叶树种,有部分天然柞林,灌木有榛子、胡枝子、刺五加、满山红等,山野菜主要有蕨菜、四叶菜等,藤本类有山葡萄等,菌类有榛蘑等。
社会经济情况
林场现有职工236人,其中干部21人,工程技术人员16人。设有经警队、多种经营基地。固定资产141万元。年产值280万元,利润120万元。施业区内有5个自然屯,13 1个副业居民点,社会人员近2400人。所居住的村屯副业点较多,加之距离县城较近,所以经济相对发达。桦林公路和牡佳铁路南北贯穿,林区公路、地方道路交错,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森林资源状况
森林资源概况:经营面积8624公顷,林业用地面积847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7154公顷,无林地1307公顷,育苗基地9公顷,非林业用地154公顷。森林蓄积量55708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8.8%。
林分类型:在森林资源中,天然林面积586公顷,总蓄积41280立方米,分别占森林面积、蓄积的8.2%和7.4%,主要林分类型为柞树林;人工林面积6568公顷,蓄积515802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面积、蓄积的91.8%和92.6%。主要林分类型有红松纯林2983公顷,蓄积量180105立方米;落叶松3065公顷,蓄积量305090立方米;樟子松520公顷,蓄积量30607立方米。
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在林业用地中,区划生态公益林总面积4774公顷,占林业用地的56.4%。其中区划界定一般公益林面积2241公顷,占林业用地的26.5%。区划商品林总面积3696公顷,占林业用地的43.6%。
林业生产建设情况
林场始建于1956年,经过46年的经营,累计为国家生产商品材18.3万立方米,年生产木材8000立方米;每年育苗4公顷,其中产成苗230万株,品种有樟子松、落叶松、水曲柳、云杉、沙松、杨树、柳树等各种造林和绿化大苗。
种植黑木耳50万椴,年产黑木耳4万公斤,利润20万元;建通天陵园1处,年纯利润15万元;省级森林公园1处,正在加强景点建设。
林场有各类砖木结构公用、民用建筑1.5万余平方米,各种车辆40余台,风力灭火机30余台,对讲机20余部。有闭路电视、电脑、电话等设施。
发展方向
把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把立地条件较好的如红松用材林改建为以采种为主的母树林,加强商品林的抚育管理,增大科技含量,使森林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依据当地优势,在对主业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冠下、水塘里、草地里做文章,调整林区产业结构,如发展林区的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和通天陵园的建筑业等。
发展项目
一是按规程要求每年生产7000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实现利润50万元;发挥林场育苗基地的作用,满足本单位及社会造林绿化用苗,年利润5万元。二是办好省级森林公园,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年创收3万元。三是加大殡葬改革的宣传和管理力度,使刚刚创建的通天陵园充分提高利用率,年创收50万元以上。四是利用林冠下柞、桦小径木进行削片和加工成锯沫,搞挂袋木耳,发展食用菌,年可创利50万元以上。
林场场长:党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