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青
人物身份5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男主角,由中国著名演员孙红雷饰演。

角色介绍杨家的老三,最小的弟弟,顽劣又有正义感的叛逆青年,有着军人的天赋与精神,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构建自己的信仰,走自己的道路,最终修成自己的正果。
人物特征阳光,自信,洒脱,正义感,质朴
人物点评剧照中,四个杨立青穿着不同的四套军装,向观众展现了四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身份的形象。第一个是北伐

时期,当时的杨立青,黄埔三期生,年少轻狂,激情四射,充满了对“打军阀、除奸贼、光明正大,保人民、安地方、公正和平”的热情。第二个是红军时期,经历过大屠杀的杨立青,对国民党产生了深深的幻灭之感,最终在瞿恩感召下,走上了革命之路,成为苏区干将。第三个是八路军时期,国共合作,短暂的共同抗日蜜月期,杨立青重续前缘,给同窗异路的国民党将官们讲游击战术。第四个是解放军时期,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灰飞烟灭,黄埔同窗最后一次兵戎相见,之后把酒言欢,同胞兄弟却从此各走一方,再无相见之日。重大革命史诸多事件,就在这小小军装中,已经表露殆尽,尽在不言之中。杨立青开朗直爽,笑得孩子气,爱就爱得轰轰烈烈,讨厌就讨厌的彻彻底底,完全性情中人,是个性格十分讨喜的人物。
经典出场在魏大保焦急地拦阻中,杨立青穿着工作服,戴着鸭舌帽,满不在乎大笑,手里擎着师傅最宝贵的东洋测距仪。人群中他与同伴扛着长梯,大声吆喝着让路横冲直撞,透着肆无忌惮与朝气蓬勃——这种大笑与满不在乎,从开场,到结束,始终贯穿着杨立青的一生。
魅力指数五星
精彩台词你躺在这里,这里就永远是我们的家了,你在这里可以时时刻刻召唤离去的立华、立仁,以及他们的后世子孙,让他们有个眷恋的理由,和重归的机会。
人物的主要原型杨立青=陈赓+宋时轮+杨至成+肖劲光
宋时轮(1907-1991)

(1)宋时轮1925年来广州,后考入黄埔军校,和立青来广州入黄埔几乎是同一个时点。
(2)四·一二政变后,宋时轮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络,只好回家落草,拉了一只30多人的队伍,1929年编入红六军;立青在被穆震方赶出部队后,也是一度在白凤兰队伍中落草,而且被老范收拾得只剩下不到30人左右。
(3)江西苏区时期,宋时轮任红21军61师师长,立青此时也官至师长。
(4)抗战爆发,红军改编成八路,宋时轮由师长变成120师358旅716团团长;立青也是由师长降为团长(不过是115师,在师弟林彪手下)
(5)解放战争时期,宋时轮任三野十纵司令员,立青也在卸任军工部长后担任十纵司令员(不过是四野十纵)。
陈赓(1903-1961)

相似关键词:性格活泼幽默、爱开玩笑,黄埔生,东征,南昌起义,刺杀叛徒,打仗鬼才。
年轻陈赓的性格与经历,还有祖父的显赫,与杨立青确实很有相似之处(只是祖父改成了父亲)。在东征中,陈赓化妆混入敌方,花了三天时间侦察,绘制出详细地图带回,这个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也有反映。特别是他在上海做特工时,刺杀叛徒的那一段,正是当年陈赓刺杀出卖了罗亦农的叛徒霍家新(何家兴)与贺治华(贺稚华)夫妻的翻版。
杨至成(1903-1967)

相似关键词:黄埔生,南昌起义,抗大,东北解放战争后勤。
抗大的教员,这和杨立青经历相似。东北解放战争的后勤军需部长,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是杨立青打锦州之前,主抓兵工生产的故事。
肖劲光(1903-1989)

相似关键词:湖南人,劝降程潜,长沙和平解放。杨立青争取董建昌一节,就是取自肖劲光这段故事。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立青,男,文学硕士,助理研究员,广东茂名人,1976年8月生。1993年—1996年在广东茂名一中读高中;1996年—2000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2003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工作。
从1998年开始发表相关论文,个人专业是20世纪中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化与社会状况也抱有关注的热情。2005年与别人合作编写出版了《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一书。发表文章不多,除了在报纸与网络上发表若干书评与随笔外,见诸公开发行刊物的惟以下寥寥数篇而已:
1、在《中文自学指导》1998年第3期发表《沈从文小说中的死亡意象读解》。
2、在《读书》2002年第3期发表《关于伊藤虎丸的<鲁迅与日本人>》。
3、在《莽原》2003年第1期发表对话录《当代小说的写作资源取向》。
4、在《安徽文学》2004年第3期发表书评《在“私人性”与“公共性”之间》。
5、在《读书》2005年第8期发表《“我们”如何论述香港》。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先后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1970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硕士研究生,1980年)及联邦德国汉诺威高等音乐学校(钢琴硕士、作曲博士研究生,1983年)。
曾任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客座教授(199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驻校访问教授(1995年)。
现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暨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和对外联络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现代音乐学会会长、上海市第3届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暨文化艺术分会会长 东亚细亚作曲家联会副主席、新加坡国立音乐学院顾问及新加坡华乐团艺术咨询团成员等职。
杨立青多年来从事音乐创作及现代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技法的研究。论著有《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管弦乐配器法教程》、《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潮简述》等。
主要音乐作品有声乐套曲《唐诗四首》、《洛尔迦诗三首》、交响叙事曲《乌江恨》、管弦乐《忆》、《节日序曲》、交响舞剧《无字碑》(与陆培合作)、二胡与乐队《悲歌》、《荒漠暮色》、电影《红樱桃》音乐、五重奏《思》等,由包括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中国音乐学院华夏乐团及联邦德国汉诺威新音乐团,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德国)匈牙利爱乐交响乐团,挪威斯特万格交响乐团、墨西哥国家交响乐团、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神奈川爱乐交响乐团,新加坡国家交响乐团,韩国汉城爱乐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在内的中外音乐表演团体多次公演于国内,港,台地区及美,英,法,德,奥,挪威,墨西哥、日,韩,新加坡等国,入选汉诺威新音乐节(德国),里昂现代音乐节(法国),阿斯派克特现代音乐节(奥地利),亚洲艺术节(香港),亚洲现代音乐节(日本横滨)等重要国际音乐节,并获中国唱片奖作曲比赛交响乐第二名(1986年)、第二届山东艺术节作曲一等奖(1989年)、首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92年)、首届宝钢高雅艺术优秀成果奖(1994年)、金鸡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奖(199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三十周年交响乐作品征集评奖第一名(1996年)、联邦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金(1990年)、美国亚洲文化理事会(ACC)研究奖金及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研究奖金(均为1995年)、文化部区永熙优秀教育奖(2002)、第十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比赛一等奖(2004),并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4)等荣誉。曾在德、奥、瑞士、澳大利亚、美国的二十余所大学及音乐学院举办学术讲座。
曾担任多届亚洲音乐节、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台湾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比赛(1999)、台湾文建会民族音乐创作比赛(2002)、首届及第二届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2001及2003)、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2002)、第二届国际-E-钢琴比赛(美国,2004)等重大赛事国际评委会委员。曾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其传略已被收入《中华人物大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新中国留学归国学人大辞典》及英国新版《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世界名人录》、《二十世纪杰出人士》、《二十世纪杰出音乐家2000人》,《国际音乐名人录》及美国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国际杰出学者》等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