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墨林
姜墨林,1921年出生在宁安县红土墙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自幼父母双亡,成年累月地跟随哥哥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激发了他的反抗决心,启发了他的革命思想,并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毅然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1932年,姜墨林刚满11岁时,就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他经常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到日军占领区搞侦察,与地下党进行联系,机智巧妙地与敌人周旋,闯过重重险关,为革命尽职尽责,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逐渐成为爱憎分明、勇敢无畏的坚强战士。他的行动引起了日本侵略军和汉奸特务的注意,党组织不得不于1934年初把他送到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被编入王毓峰团里当战士,那年他才13岁。
姜墨林加入同盟军不久,就参加了在镜泊湖北面的杨胖子沟一带与日军的战斗。他勇敢、机灵地活跃在战场上,打死日军多名。经过初战考验后,他被调到反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在周保中同志亲自领导下,做通信侦察工作,并参加了多次战斗。
1935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成立,姜墨林被编入1师1团3连当战士。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间,他参加了打红袖头的战斗,并与同志们歼敌100余人,缴获了迫击炮一门,轻、重机枪各一挺,手枪11支、步枪50余支。同年冬,他被调到2军4师4团的青年义勇军担任小队长。不久,他和小队里的10余名同志又被调回5军,在军部的直属教导大队里当队员。
1935年12月下旬,为粉碎日本侵略者对我根据地的“讨伐”,姜墨林所在的教导大队参加了突袭双河镇的战斗。姜墨林等十几名队员被选拔参加摧毁东关据点的突击队。他在战火硝烟中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和同志们圆满地完成了战斗任务。此次战斗歼灭了日伪军100多名,缴获枪支、弹药和其他战利品若干。随后,在转移中,姜墨林又和战友们与追击的敌人骑兵队遭遇。他打得英勇顽强,和同志们一起,打死日军七、八十名,打死敌人战马100多匹,打得敌人狼狈逃窜。
1936年2月以后,姜墨林所在的原5军教导队改编为2路军总指挥部直属教导团。这期间,姜墨林经常受省委和总指挥部的派遣,到敌战区进行侦察活动,为部队购买军用物资,每次都出色的完成任务。
1937年冬,日本侵略者调动十余万大军向我根据地进行疯狂的“讨伐”,妄图消灭我抗日武装力量。姜墨林接受总指挥部的命令,率领一支精干的轻骑兵,为部队解决冬季军需物资。途中遭到了日军的追赶,并发生了战斗。他率领队员们打退了敌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安全地将运输队带回驻地,光荣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
1938年8月,党组织派姜墨林同志去苏联学习。回国后,组织安排他单独率领小部队活动在牡丹江中东铁路沿线和宁安、敦化、舒兰等地。小部队为抗日斗争做了很多工作,受到总指挥部的赞扬。
1940年深秋,姜墨林率领小部队摧毁了乜河镇敌人的一个据点,打死日军20多名。后被骑兵、步兵共有几百名的敌军包围在二十八道河的河谷里,因寡不敌众,为了掩护战友突围,他不顾伤痛,奋勇打击敌人。当最后两名战友突围出去后,几十个敌人逼近了他。他毫无惧色,宁死不当俘虏,把剩下的最后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胸膛,牺牲时年仅19岁。
姜墨林人虽小,却十分机灵、胆大,组织上经常派他到敌人眼皮底下传书送信,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任务,连日本鬼子和汉*都知道他的名字,可就是没抓到他。因为他肯动脑子,作战勇敢,很快就担任了小队长。这次首长又把任务交给了他,他心里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姜墨林带着一小队骑兵来到依兰县城外,他让大家把马和爬犁隐藏好,自己换了一身脏衣服,然后背起一条破麻袋,里面装上又脏又臭的黄豆,把两万块买货的钱藏在里面,大摇大摆地朝城门走去。
把守城门的日本兵见来了个小孩,上前盘查。姜墨林抓一把黄豆给他们看,说:“马料的卖!”日本兵闻到一股酸臭味,赶忙捂着鼻子,甩手让他过去了。
姜墨林进城后顺利地找到了地下党的同志,说明了来意。地下党组织决定通过抗日救国会发动群众购买物品。姜墨林留下钱就出城等候。
城里的群众很快把物品置办齐了,他们用各种办法,偷偷把物品运出城外,交给姜墨林小分队。地下党还派出游击队护送运输小分队赶回驻地。
运输小分队装好爬犁刚出发不久,敌人就发现了,立刻派出马队追击。姜墨林打发其他运输队员争分夺秒赶回营地,自己留下来和游击队一起伏击敌人。
不一会儿,敌人的几百名骑兵迫上来了。姜墨林嘱咐大家:“沉住气!我们要缠住敌人,保证运输队返回营地!”
敌人在埋伏圈里遭到意想不到的突然袭击,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姜墨林率领战士激战了两个多小时,为运输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天黑以后,他下令撤出战斗,去追赶运输队。第二天,运输队满载着越冬物品,与总指挥部派来的接应部队汇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