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村

1、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尹庄镇留村留村 地处灵宝市尹庄镇,全村290户,1132口人,分居在4个自然庄上,有党员36名,7个党小组,全村总面积5700亩,其中耕地只有1002亩,人均不足0.9亩,其余全是干石山坡。这里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十年九旱,资源匮乏,素以贫穷著称。过去曾流传着一首民谣:"干石秃岭水土流,村穷人穷难糊口闺女寡妇外村嫁,留下光棍守坑头,背井离乡千里走,留村实在难存留"。这就是当时留村的真实写照。
60年代初,调整后的留村党支部,认真联系留村的实际,对照本县和外地的一些先进经验,分析比较,切磋琢磨,一致认为,留村人多地少,山大坡广,单靠人均9分薄地难以致富,惟一的出路就是开山兴林,发展林果。于是,党支部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留村的情况制定发展林业生产的总体规划:高山远山松柏林,低山沟凹五果园,背坡核桃地埂化,阳坡花椒连成片。他们广泛发动群众,采取林业专业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在坡顶上播油松,在山坡上种花椒,在沟凹里植果树,在地埂上栽核桃,在河边上插杨柳,栉风沐雨十多载,硬是在高山远山造淞 柏林2400亩,低山沟凹发展梨果园200余亩,阴坡地埂栽植核桃、柿子等经济树1.3万株,用双手在干石区绘出了一幅绿色图画,千百年来,被贫穷折磨的留村人,透过这绿色看到了留村的希望所在。
阴坡绿化了,剩下的是"光有骨头没有肉"的1700亩干旱阳坡,这在70年代还是个没人敢于涉足的禁区。是进是退?经过反复讨论,留村党支部作出了向阳坡进军的决定。1972年春他们造反耐旱性较强的松柏、山杏、山桃、刺槐、花椒等数十种树苗,东一片,西一块地在土层瘠薄的阳坡上试验,大胆探索阳坡绿化的路子,支部书记桑林虎,带领大伙三易寒暑,几经曲折从反复实践中,终于闯出了一条"开山造田,蓄水保土,种植花椒"的阳坡绿化新路子,并创造了花椒树卧苗栽植新办法。党支部以8名老党员为骨干,组织了一支"老愚公绿化专业队"。他们夏顶酷日,冬冒严寒,艰苦创业,坚持常年开荒造地,到现在共投工6.35万余个,硬是用拳头大的石头垒起5000余条高1米,总长600多千米石岸,垫成5000余块总面积1160余亩的花椒梯田,栽植花椒树12万株,使昔日岩石裸露的干旱阳坡披上了绿装,老党员谷永林一人就劈山造田80余亩,植下花椒树1.6万余株。
留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坚持30年的艰苦创业。如今,留村的5900多亩干石山,97%山的宜林面积已经绿化,共营造松柏林3000亩,发展梨果园300亩,人均达到2亩用材林,1亩花椒坡、150株经济树,林果业已成了留村的一大经济支柱。留村不但植树不占田,而且治山还增加了100多亩地,1000多亩山地也建成了稳产高产田,同1984年前相比,粮食总产量翻了两番,集体积累增长了6倍,人均纯收入翻了5番。当今昔的留村,"高山远山松柏山,低山沟凹花果园,背坡核桃地埂化,阳坡花椒连成片,层层梯田绕山转,清清泉水引上山"。人们都誉称它是"平顺的绿宝石"、"太行山上的绿明珠"。
2、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留村留村位于博爱县的西南孝敬镇,沁丹两河的东岸,全村耕地面积3305亩,2949口人,713户,是博爱县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之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村党支部率全体村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全村大拱棚达3500余座,蔬菜面积28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已成为全县最大的蔬菜生产专业村、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800余元。村予制厂、养殖小区、村集体农场等集体经济也逐步壮大。
在建设新村方面,新建楼房450余座,9条大街、38条小巷全部硬化,并实现了绿化、美化、洁化、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6年投资60余万元完成了饮水安全工程。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机井,修桥涵,兴建节水工程,改善交通环境,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
在乡风文明方面,村两委完善了文化中心大院设施,每年定期举办“好公婆、好媳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在主要大街制作有墙头诗、宣传画,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全村呈现了村风正、民风淳的良好风气。村两委连年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先后获得了“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村”、“河南省科普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县、镇“五好村党支部”。
3、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中五井乡留村留村是闻名全省的林业先进单位,凡到过留村的人,都会被那里满目翠绿,生机盎然的兴旺景象所吸引。但更令人感触的是,留村党支部带领留村人30多年如一日,以艰苦创业的愚公移山精神,热忱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带领群众绿化荒山,建设山区,而且首创了全国阳坡绿化的成功经验,把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穷山村,初步建成了林茂粮丰,各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连续6年被省、市、县委组织部门评为先进党支部。1989年被长治市委树为全市十面红旗党组织之一,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阳坡绿化成为全国的典型。
留村地处县城东北13千米的干石山区,全村290户,1132口人,分居在4个自然庄上,有党员36名,7个党小组,全村总面积5700亩,其中耕地只有1002亩,人均不足0.9亩,其余全是干石山坡。这里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十年九旱,资源匮乏,素以贫穷著称。过去曾流传着一首民谣:"干石秃岭水土流,村穷人穷难糊口闺女寡妇外村嫁,留下光棍守坑头,背井离乡千里走,留村实在难存留"。这就是当时留村的真实写照。
60年代初,调整后的留村党支部,认真联系留村的实际,对照本县和外地的一些先进经验,分析比较,切磋琢磨,一致认为,留村人多地少,山大坡广,单靠人均9分薄地难以致富,惟一的出路就是开山兴林,发展林果。于是,党支部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针对留村的情况制定发展林业生产的总体规划:高山远山松柏林,低山沟凹五果园,背坡核桃地埂化,阳坡花椒连成片。他们广泛发动群众,采取林业专业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在坡顶上播油松,在山坡上种花椒,在沟凹里植果树,在地埂上栽核桃,在河边上插杨柳,栉风沐雨十多载,硬是在高山远山造淞 柏林2400亩,低山沟凹发展梨果园200余亩,阴坡地埂栽植核桃、柿子等经济树1.3万株,用双手在干石区绘出了一幅绿色图画,千百年来,被贫穷折磨的留村人,透过这绿色看到了留村的希望所在。
阴坡绿化了,剩下的是"光有骨头没有肉"的1700亩干旱阳坡,这在70年代还是个没人敢于涉足的禁区。是进是退?经过反复讨论,留村党支部作出了向阳坡进军的决定。1972年春他们造反耐旱性较强的松柏、山杏、山桃、刺槐、花椒等数十种树苗,东一片,西一块地在土层瘠薄的阳坡上试验,大胆探索阳坡绿化的路子,支部书记桑林虎,带领大伙三易寒暑,几经曲折从反复实践中,终于闯出了一条"开山造田,蓄水保土,种植花椒"的阳坡绿化新路子,并创造了花椒树卧苗栽植新办法。党支部以8名老党员为骨干,组织了一支"老愚公绿化专业队"。他们夏顶酷日,冬冒严寒,艰苦创业,坚持常年开荒造地,到现在共投工6.35万余个,硬是用拳头大的石头垒起5000余条高1米,总长600多千米石岸,垫成5000余块总面积1160余亩的花椒梯田,栽植花椒树12万株,使昔日岩石裸露的干旱阳坡披上了绿装,老党员谷永林一人就劈山造田80余亩,植下花椒树1.6万余株。
留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坚持30年的艰苦创业。如今,留村的5900多亩干石山,97%山的宜林面积已经绿化,共营造松柏林3000亩,发展梨果园300亩,人均达到2亩用材林,1亩花椒坡、150株经济树,林果业已成了留村的一大经济支柱。留村不但植树不占田,而且治山还增加了100多亩地,1000多亩山地也建成了稳产高产田,同1984年前相比,粮食总产量翻了两番,集体积累增长了6倍,人均纯收入翻了5番。当今昔的留村,"高山远山松柏山,低山沟凹花果园,背坡核桃地埂化,阳坡花椒连成片,层层梯田绕山转,清清泉水引上山"。人们都誉称它是"平顺的绿宝石"、"太行山上的绿明珠"。
4、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留村留村所辖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86亩,汉地480亩,山场1200多亩。留村总人口489人,其中正式党员12名,预备党员1名,考察对象2人;党员队伍年龄情况:70岁以上党员1名,60岁以上2名,50岁以上7名,党员队伍文化程度:高中文化4人,初中文化5人,小学文化2人,文盲1人。[1]
5、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留村乡留村留村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部,村庄占地约900亩,拥有居民1750户,人口5792人。行政隶属石家庄市裕华区留村乡管辖。相传,始有焦、许两姓于明朝万历年(公元1577年)从山西洪桐县迁此定居,以焦家岗、许家屯并称。后姓氏增多,以长期留居此地之义,更名为“留村“,并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村始为区所驻地,1958年划归石家庄市,1965年划归正定县,1993年高新区在此设区,先后归高新区、裕华区所辖。
留村地处高新区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资源丰富,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留村的不断发展,村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项事业均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2002年12月31日,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成立。留村经济实体昆仑公司以服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运作。公司组织框架健全,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下属子公司“荣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河北置业合作,成功开发了“苹果园小区”;下属子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以出租业为主,成为村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