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版权信息作者: (德)康德著,苗力田 译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4-1
字数: 112000
页数: 152
开本: 32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8054356
包装: 平装
定价:¥16.00
内容简介本书是康德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本经典。虽然它的篇幅不长,但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此书由苗力田教授从德文原本译出,现被选为《袖珍经典》的一种。全书包括译者的一篇长序,可作为康德原著的导读,同时还选了英国著名康德研究专家H.J.帕通的“论证分析”作为附录,逐段解释、分析,大大降低了阅读康德原著的难度。
本书里所采用的方法是最便利的方法,它分析地从普通认识过渡到这种认识的最高原则的规定;再反过来综合地从这种原则的验证、从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里得到应用的普通认识。所以,本书可以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第二章 从大众道德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第三章 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作者简介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年升教授。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段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目录代序 德性就是力量——从自主到自律
前言
第一章 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
第二章 从大众道德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
第三章 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结束语
附录 论证分析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