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作者: 谢风华 著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
字数: 427000
版次: 1
页数: 300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302186038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个人理财>> 证券/股票
定价:¥36.00
内容简介《市值管理》一书率先对我国上市公司市值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发现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的八大因素:交易市场、行业、经营业绩、投资者关系、品牌溢价、法人治理、资本结构和公司重组,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影响,并通过提高公司的未来净现金流和降低公司的风险预期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本书建立了公司市值的决定函数模型,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本书还从更宏观的视角考察了宏观经济因素对股票市值的影响: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欧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以及最近我国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这都有力地佐证了宏观因素的重要性,从而使本书对市值的研究更加全面化和系统性。作者还引用国内外知名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并增加了相关专业名词的解释,理论和实务的结合促进了本书的阅读乐趣。
本书适合证券从业人员、证券投资者、高校老师和学生、政府机关人员、上市公司高管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谢风华1971年生,祖籍福建,高级经济师,国内首批注册保荐代表人。现任国信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副总裁,曾就职美资机构中国代表处、香港百富勤和厦门证券,拥有十余年的境内外投行从业经验,负责过数十家公司IPO、可转债和定向增发项目,具有丰富的投行专业理论和实战经验。持有国际关系学院文学士(英语)、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金融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财务方向)学位。
在国内财经刊物上发表资本市场论文十余篇,出版著作:《中国证券发行制度与市场研究》(200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保荐上市》(2005,机械工业出版社)。
目录序一
序二
引言
第一章 概念的导入:市值
第一节 账面价值、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市值比较
第三节 市值管理的目标和意义
第四节 公司市值的决定函数模型
第二章 影响公司市值的宏观因素
第一节 全球化与中国股市
第二节 流动性与货币政策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监管政策
第四节 产业政策与重大事件
第三章 上市地的选择
第一节 上市地与公司市值的关系
第二节 选择上市地需考虑的因素
第三节 世界和中国的主板市场
第四节 世界和中国的创业板市场
第四章 行业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行业吸引力与公司市值
第二节 行业的战略定位
第三节 多元化陷阱及解决办法
第四节 受到市场青睐的行业
第五章 管理层的成绩单
第一节 经营的静态指标
第二节 经营的动态指标
第三节 资本支出与股利政策
第四节 再融资对市值的影响
第六章 品牌溢价
第一节 公司的品牌溢价
第二节 企业声誉与公司丑闻
第三节 企业领袖的品牌
第四节 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晶牌
第七章 投资者关系
第一节 沟通创造价值
第二节 路演
第三节 信息披露
第四节 危机管理
第八章 资本、股本与股东
第一节 资本结构
第二节 公司股本
第三节 股东结构
第四节 管理层收购:MBO
第九章 公司法人治理
第一节 公司治理与市值
第二节 董事会
第三节 独立董事
第四节 管理层激励
第十章 公司重组
第一节 并购重组与公司价值
第二节 控制权市场的交易
第三节 整体上市
第四节 资产置换
第十一章 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第二章 影响公司市值的宏观因素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监管政策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近来财政部一系列措施,比如,出口退税的部分取消、资产交易印花税的导入,利息税征收减免的法律障碍扫除、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等,都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虽然这些政策的经济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但中国股市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震荡。
1.印花税
证券交易印花税是从普通印花税发展而来的,专门针对股票交易发生额征收的一种税。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证券交易印花税是政府增加税收收入的一个手段,也是政府调控股市的重要工具。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征税对象是企业股权转让书据和股份转让书据,纳税义务人是股份转让双方,并由证券交易所代扣代缴。计税依据是双方持有的成交过户交割单。对有关印花税的违章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
过去17年来,中国股市印花税率曾经有过数次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1990年首先在深圳开征,当时主要是为了稳定初创的股市及适度调节炒股收益,由卖出股票者按成交金额的6%交纳。同年11月,深圳市对股票买方也开征6%o的印花税,内地双边征收印花税的历史开始。据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征收的印花税高达2005亿元,几乎相当于前16年征收的股票印花税的总和。2007年,印花税收入占当年全国税收总增收额的比重竟然高达15.9%,仅次于“三大税”中的国内增值税(21.6%)和企业所得税(19.2%)而超过了营业税(14.4%),而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总额才1800亿元左右。交易成本远高于分红总额。
印花税由于被人为装上一个调控股票指数的功能,而受到市场的顶礼膜拜,成为股票市场重要的风向标。1991年10月,印花税率从6‰调整到3%0,牛市行情启动,上证指数从180点升至1992年5月的1429点,升幅达694%;1997年5月12日,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3‰提高到5‰,沪指半年内下跌近500点,跌幅达到30%多。当然,印花税率调整也有失效的时候,1998年6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从5‰下调至4‰,由于力度达不到市场预期,股指不升反降,两个月内震荡走低400点;在2001年6月到2005年6月的熊市中,尽管2001年11月16日,印花税率调低至2‰,2005年1月23日又从2‰下调整为1‰,都未能阻止股市的下跌,但这并未影响到有关部门灵活运用印花税率这种神奇调控工具的热情。2007年5月29日,著名的半夜鸡叫,印花税率从1‰上调到3%o,引发“5.30大跌”;从2008年4月24日起,印花税税率由现行的3‰调整为1‰,第二天股市走出“4.24井喷”行情。印花税作为调控工具的功能被发挥到极致。
从短期效应来看,印花税的调整主要影响投资者对市场的政策预期,因此容易引发市场的巨大动荡;但从长期效应来看,印花税的影响会受到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改善而失去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