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位于陕西临潼临河北岸。1972~1979年发掘。发现半坡类型的原始聚落遗迹。半坡类型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
聚落遗存保存得较完整,由居住区、陶窖场和墓地组成。居住区周围有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沟环绕,中心有大广场。广场周围分布着房子100余座,分为5个建筑群,每群包括一座大房子与若干中小型房子,均朝向中心广场。居住区内还有窖穴、牲畜圈栏和儿童若干瓮棺葬等,房屋有圆形和方形的,屋内设有炉灶。此聚落是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居住地 ,反映出当时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墓地位于居址东边,共发现墓葬600余座,以单人葬为主 ,也有合葬墓,墓内有陶器等随葬品。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别具风格,陶盆内画有对称的鱼、蛙、人面等像生性花纹,形象逼真。一件鱼鸟纹葫芦瓶,形式新颖,花纹美观,极为罕见。一座墓内出土一套绘画工具,包括石砚、研磨棒与黑色矿物颜料等,对探讨彩陶绘画工艺弥足珍贵。遗址中还有史家、庙底沟和半坡晚期类型的遗存。
【姜寨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山麓临河东岸二级台地上的姜寨村。是迄今发掘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4米,由下向上分五个类型序列: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客省庄第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整个遗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居住区略呈圆形,布局较整齐,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中间为一块广场,所有房屋都围绕广场形成一个圆圈,门户也向中央开。房屋按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种,按位置可分为地面建筑、半地穴和地穴式三种。房屋有100多座,分为5个群体,每个群体都有一个较大的房子,略晚的房子还施以白灰。在居住地内外有许多陶窑。墓地主要在居住地区外东南方,墓葬有600多座,其中有400座属于半坡类型,有200座属于史家类型。姜寨遗址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有1万多件,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还有许多骨器,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彩陶器中有许多件前所未有的葫芦形鱼鸟纹彩陶瓶,表现了精湛的技艺,说明制陶作为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已有相当发展。姜寨遗址具有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特征,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罕见的。这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性质、社会组织、生产技术、家庭婚姻制度、社会生产状况及解决新石器时代的序列问题,都提供了宝贵资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原始人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画卷。该遗址已回填,地表为农田,保存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