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嘴鸢

简介钩嘴鸢 英文名:(Chondrohieraxuncinatuswilsonii)
鸢属鹰科,是一类体型较小的猛禽。头比较小,脸上有点秃,短喙。双翼狭而长,尾巴分叉很深。鸢广泛地分布在全世界气候温暖的地区。有些鸢以昆虫为生;有些食动物的尸体;也食啮齿动物和爬行类动物;有些则专门食蜗牛;鸢善于飞行,它们可以悠闲地拍动双翅,在高空翱翔。
鹰科(Accipitridae)鸢亚科(Milvinae)、白尾鸢亚科(Elaninae)、蜂鹰亚科(Perninae)多种猛禽的通称。典型的鸢,体较轻,头小,脸部分裸露,嘴短,翅和尾狭长。许多种类见於全球的温暖地带。有些鸢以昆虫为生;另一些种类主要食腐肉,但亦吃齧齿动物和爬虫类;还有少数种仅吃蜗牛类。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後翅向後成一角度而滑翔。有几种鸢姿态优雅如燕隼。
种类真鸢(鸢亚科)喙较狭窄,上腭边缘呈波浪形。典型种如赤鸢(Milvusmilvus,分布於欧洲、北非和中东)及黑鸢(M.migrans),或称黑耳鸢,分布于旧大陆大部分地区,均体大,体长约55公分(22吋),颜色发赤(黑鸢色较深),头部稍有条纹,翅长而有角,凹形尾。栗鸢(Haliasturindus,即婆罗门鸢;属鸢亚科)分布于印度至澳大利亚东北部;除体前部白色外,馀为红褐色;吃鱼和垃圾。澳大利亚的鵟鸢(Hamirostramelanosternon,即黑胸钩嘴鸢;属鸢亚科);体大,胸黑,主要吃野兔和蜥蜴,亦吃鸸鶓卵,据报导能将石块掷到卵上以打碎其壳。
螺鸢有多种,仅见於新大陆,也属于鸢亚科;喙镰刀状,适于捕食蜗牛类。如大沼泽地鸢(Rostrhamussociabilis),现於佛罗里达和古巴是稀有种类,而在墨西哥东部、中美和南美东部大部分地方还不少;体羽淡黑或石板色,体长约50公分(20吋),眼红色,尾基白色。燕尾鸢(Elanoidesforficatus)见于新大陆,属于蜂鹰亚科;体长(包括长的叉形尾)约60公分(24吋),体黑白两色;在南美东部热带地区最常见,但也见自中美至美国。非洲的叉尾鸢(Chelictiniariocourii,属白尾鸢亚科)体灰白两色,形小,分布自尼日利亚到索马里。白尾鸢(Elanusleucurus,属白尾鸢亚科)分布自阿根廷到加利福尼亚,是北美仅见的数量增多的猛禽之一;体灰色,头、尾和下体白色,有明显的黑色肩斑;吃齧齿类。白尾鸢属(Elanus)许多种见于热带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吃蝙蝠的鸢又名蝙蝠鹰。鹃隼也是一种鸢。
体长650毫米。上体暗褐杂以棕白色;耳羽黑褐色,故又称“黑耳鸢”。下体大部分为灰棕色带黑褐色纵纹;翼下具白斑。尾叉状,翱翔时最易识别。
红鸢和黑耳鸟比较典型的鸢。前者产于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北部。后者在旧大陆的许多地区都能够找到。它们是鸢中体型较大的两种,身长大约有55厘米。红鸢有红色的喙(黑耳鸢的喙颜色较深),头上有不很明显的条纹。狭长的翅膀展开以后有一定的角度。尾巴呈锯齿状。
婆罗门鸢分布在从印度到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身体呈栗红色,脸部白色,头部带黑纹。以食鱼类和垃圾为生,印度人把它当圣鸟。
澳大利亚鸢脸部呈黑色,主要食免子和蜥蜴,也食鸸鹋蛋。鸸鹋是澳大利亚产的一种大型走禽,是仅次于鸵鸟的大鸟。为了砸鸸鹋蛋厚厚的蛋壳,它们得不断地搬起石头来把蛋砸开。
蜗牛鸢只产于新大陆。它们有镰刀一样的喙,用来挖蜗牛肉吃。这是它们唯一赖以生存食物。其中最出名的当算泽鸢,栖息在墨西哥的东部、美国的中部和东南部。在古巴已经很少见到。泽鸢的羽毛呈黑色和石板色,红色的眼睛,尾巴的根部呈白色。身长约50厘米。
新大陆的燕尾鸢黑白分明。背和翼均是白色,分叉很大的尾是黑色。身长大约60厘米。在南美洲东部的赤道地区比较常见,但在中美洲和美国的大部分地区也可看到。
非洲的燕尾鸢体型较小,羽毛呈灰色和白色。栖息在尼日利亚到索马里地区。
白尾黑翅鸢属,产于阿根廷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据说它是新大陆猛禽类鸟类中住数量在增加的鸟。它有灰色的羽毛,白色的头和尾巴,腹部和肩膀呈黑色。啮齿动物是它的食物。在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热带地区,也有黑翅鸢属的各种鸢栖息。
鸢类鸟中,拉丁美洲的古巴勾嘴鸢和格林纳达勾嘴鸢属濒危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