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与意义体悟--传统心性修养之学的核心问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感应与意义体悟--传统心性修养之学的核心问题

作者:周一骑

ISBN:10位[7310027906]13位[9787310027903]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

定价:¥18.00元

内容提要本书所探讨的,是王阳明及其后学的心学问题。按照传统的说法,王阳明心学直接来源于南宋的陆九渊。但是,如果不是停留在“现成的”结论上,而是深入到新儒学的问题本身,就会发现,与陆九渊相比,阳明乃至整个阳明后学所面对的问题,显然要复杂得多。若以整个新儒学的问题来看,其形而上学的理论架构的真正建立者不是别人,正是朱熹。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论”中作了详细论述。后起的阳明学恰恰不得不面对朱熹这一形而上的显学文本,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语词的运用还是体系的建立上,都是如此。这是作者对心学与新儒学即理学关系进行纵向和横向考察之后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一结论成为贯彻全书的基本观点。在往后的论述中,作者始终坚持这样一种方法,即在横向的陈述中,坚持纵向的历史观察,于传承、变化中阐明不同心学家的全新的提问方式、思考方式。

编辑推荐本书所探讨的,是王阳明及其后学的心学问题。按照传统的说法,王阳明心学直接来源于南宋的陆九渊。但是,如果不是停留在“现成的”结论上,而是深入到新儒学的问题本身,就会发现,与陆九渊相比,阳明乃至整个阳明后学所面对的问题,显然要复杂得多。若以整个新儒学的问题来看,其形而上学的理论架构的真正建立者不是别人,正是朱熹。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论”中作了详细论述。后起的阳明学恰恰不得不面对朱熹这一形而上的显学文本,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语词的运用还是体系的建立上,都是如此。这是作者对心学与新儒学即理学关系进行纵向和横向考察之后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一结论成为贯彻全书的基本观点。在往后的论述中,作者始终坚持这样一种方法,即在横向的陈述中,坚持纵向的历史观察,于传承、变化中阐明不同心学家的全新的提问方式、思考方式。

目录前言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绪论

第三章感应观念及其特性

第四章语言文字与感应

第五章感应与诠释

第六章感应中的倾听与言说

第七章感应中的学问与读书

第八章感应中的礼

第九章感应中的孝

第十章感应中的仁

第十一章感应中的命

第十二章感应中的生态伦理

第十三章占卜活动中的感应

第十四章感应中的理想人格

第十五章意义的体悟

第十六章意义的体悟

第十七章意义的体悟

第十八章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