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

革命家、解放军大将、新四军老战士黄克诚
1902年10月生,湖南永兴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等文化程度,大将军衔。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2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其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26年初入广州政治讲习班,不久转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训练班,后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部,曾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
1928年初黄克诚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
1928年02月任永兴赤色警卫团团长、党代表,曾任中共永兴县委书记并率部随上井冈山。后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团

长、团党代表,湘南农军第二路游击司令员。
1930年02月起任红五军大队、支队、一师政治委员,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政治部代主任。
1933年底任红三军团四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1935年11月到达陕北后起任军委卫生部部长。
1936年05月起任红一军团四师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
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副旅长。
1937年10月起任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委员,后兼太南军政委员会书记。
1940年春起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鲁豫军政委员会书记。
1940年06月至08月任八路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
1940年08月至1941年初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1年初至1945年秋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其间:曾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校长,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
进军东北,黄克诚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
1946年起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
1947年04月起兼任东北军政大学西满分校校长。
1947年08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
1948年01月至08月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其间:曾兼任军区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8年04月起任中共冀热辽分局书记兼冀热辽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治委员。
1948年12月起兼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军管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及以后
1949年08月至1950年06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1950年06月至1952年09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兼任中共湖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
1949年12月至1952年09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曾任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2年10月至1954年10月任解放军第三副总参谋长兼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党委书记(1953年1月起)。
1954年0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54年10月至1959年0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
1954年10月至1957年夏兼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党委书记,
1954年11月至1959年0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
1956年04月至1958年10月兼任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1956年11月至1959年0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58年10月至1959年09月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1956年09月至1962年09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9年07月至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黄克诚与彭德怀等人被定为“反党集团”成员,此后被调离中共中央军委领导岗位,逐步解除领导职务,长期受专案审查。
1965年12月至1967年01月任山西省副省长。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7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
1978年03月当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78年12月至1982年09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1980年07月得到平反。
1982年09月至1985年09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第二书记。
第一届、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七届二中全会递补),
第八届、十一届(十一届三中全会增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八届十中全会撤销),
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所获荣誉
1955年0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性格特征黄克诚以敢言著称
抗日战争开始后,黄克诚敏锐地发现,为迁就国民党而在八路军中取消政委制会造成严重恶果,于是就向中央建议恢复政委。他随后被派到徐海东领导的三四四旅任政委,指挥了正太路以北和晋东南对日寇的一系列作战。在永年战斗中,他被日军包围,因瓦斯中毒一度昏迷,被抢救脱险后率部冲出。此后,他

又带领三四四旅挺进淮北、苏北,发展成为兵力达7万人的新四军第三师。抗战胜利后,黄克诚建议:不管苏军同意不同意,都要进军东北,随后又率三师主力3万多人北进。部队到达冀热辽后,他又力主避免决战而先开创新根据地。此后,他任西满军区司令员,又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第二兵团政委。
辽沈战役结束后,毛泽东鉴于黄克诚能提出独到见解,任命他主持接管天津。1949年秋,他回到故乡湖南担任省委书记。1952年,他又奉调回军队,任总后勤部部长、副总参谋长。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1958年,他再任总参谋长,负责军委日常工作。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错误的批判。对此,黄克诚表示不平。有人提醒他,只要揭发并划清界限便可解脱。他回答:“落井下石也得有石头,可我一块石头也没有。我决不做诬陷别人,解脱自己的事!”随后,他被批斗和撤职降级,经过一段闲居后改任山西省副省长。“文革”期间,黄克诚又被关押审查,并被拉去为彭德怀陪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十年前庐山会议的冤案得以平反,黄克诚又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此时,他年近八十,双目失明,仍大力拨乱反正,并严肃告诫纪检干部要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敢于从老虎口中拔牙。后因身体日衰,他主动向中央请退。1986年,黄克诚去世,其一生刚正令人永怀。
黄克诚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几十年间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参加革命之初,他就反对湘南暴动中的烧杀政策;后又反对肃反扩大化;抗战初反对死打硬拼;解放战争初期反对在四平死守消耗老骨干;解放后,在庐山会议上支持彭德怀对“大跃进”提出意见……他一再被批判为“老右”,一生中十次受过批斗。然而经过实践检验,这十次,他的意见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他总是把困难想得多些,而且比较务实而不愿过于浪漫地空想。
从黄克诚的人生经历看,他出身贫寒而苦苦求学,从青少年时代起在学校就饱受富家子弟的歧视,养成了孤僻、不愿运动而长于独立思考的习惯。
上井冈山时,他最佩服的是毛委员,直至晚年还感叹那时毛主席不知比自己高明多少倍,不过又从不盲目。从毛泽东那里,他学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尽管在毛泽东晚年时黄克诚的意见未能被接受,但这种敢于直言的态度体现的却恰恰是毛泽东思想最宝贵的精髓。
黄克诚在军队中长期做政治工作,基本要诀就是自身的模范作用。1930年初,他刚被派到红五军中任大队政委,大家对这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人的印象还是个书生。随后,部队攻打江西修水县城,先行爬云梯的战士纷纷中弹掉了下来。紧急关头,黄克诚手持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冒着弹雨带头爬云梯。这一无畏榜样带动了全大队,人人争先,迅速把红旗插上城头。
战后,军长彭德怀说:“打一仗让我们认识一个人,修水战斗使我们了解了黄克诚。”不过,他又回头叮嘱黄克诚:“下次作战不许再挥大刀往前冲,那么大一副眼镜片子,一看就是个官,容易遭枪子儿。”
率领新四军第三师转战苏北时,有一次,他在冬夜里率部进入阜宁县一个村子,老百姓黑夜中都不敢开门。黄克诚便命令部队在房前屋后草堆旁寻找避风处休息。当时,他的夫人、秘书康棣华正带着刚满周岁的孩子随队,警卫员说要给师长找间房子,也被严厉制止,他把妻儿安排在草堆里。
80年代初,社会上大兴结婚操办之风。黄克诚在儿子结婚时却不准许其动用公车,最后用自行车接来了新娘。如此严于律己,所以在他大力查处违纪违法事件且铁面无情时,大家都心服口服。
黄克诚在党内军内历来以看问题尖锐著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曾对三师的干部说:“你们师长眼睛虽然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很欣赏他的一些见解,不过后来也出现过争执。1959年,在庐山两人一同吃饭,席间,黄克诚认为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有错误。毛泽东马上说:“固守四平是我的决定!”黄克诚却回答:“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面对这种倔强和坦荡,毛泽东沉默了一会儿,便以哲人特有的风度表示:“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1980年,黄克诚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否定毛泽东的思潮,大声疾呼应正确看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要肯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对有大罪且整过自己的林彪,他也强调应如实地评价过去的战功。
他一生讲求实际。80年代中期自感病已难治,他便对医生们说:“请你们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了。”他还多次以马克思的女儿、女婿拉法格夫妇在晚年为不增加党的负担而自己结束生命的事为例,拒绝用药和抢救。医生们只好让几个身强力壮的战士按住他的手臂注射、输液,黄克诚一旦清醒又把呼吸机的管子和针头拔掉。
敢唱“反调”的黄克诚
开国将领中黄克诚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一生多次唱反调,丢了无数次的乌纱帽。既支持过林彪,也反对过林彪;既支持过毛泽东,也反对过毛泽东。因为反教条得罪了刘伯承,因为反跃进得罪了毛泽东,是非功过,直到他病逝的那一天也没有争论结束。黄克诚不会锦上添花,只会雪中送炭。他支持林彪的时候,林彪连个连长都指挥不动,全东北除了土匪就是国民党,黄克诚说只要林彪在东北,东北就是我们共产党的天下。他反对林彪时,林彪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吴法宪对黄克诚说:“黄老,林总希望你认真考虑你的言行。”黄克诚说,我考虑的是以后后代怎么评价我们。黄克诚支持毛泽东的农村中心论,贺昌找他谈话,他说你贺昌是个好同志,但是你不明白老毛的战略思想是非常优秀的。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说黄克诚和彭德怀是父子关系。黄克诚说,我当总长是你毛泽东点名的,我怎么成了彭德怀的政治参谋长,同志之间关系好一点,意见统一一点就是集团了?说什么父子关系,这是对我的侮辱!那时候全党都在批判彭德怀。黄克诚不喜欢刘少奇,他说过一些反对刘少奇的话。一九七九年中央决定给刘少奇平反,黄克诚亲自找汪东兴核实情况,汪东兴胡言乱语,黄克诚激动地哭了:少奇同志死的冤枉啊,我们就不是领导干部,也还是共产党员吧?就不是共产党员,也是个人吧?怎么就不能实事求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