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干高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德干高原 Deccan Peninsula

德干一称源於梵文「达克西纳」(daksina),意即「南方」。

概述印度半岛的主体。为波状起伏的广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东低,发源于高原上的各大河流,东流入孟加拉湾,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东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

德干高原
德干高原

积的厚层玄武岩层,风化层保水性能良好,宜于植棉、粟等作物。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

讷尔默达(Narmada)河以南的印度整个南部半岛。中央为很高的三角形台地。高原的东、西两侧为东、西高止山脉(Ghats),相会於高原的南部顶端。北部的终端为萨德布尔(Satpura)山脉。德干的平均海拔约600公尺(2,000呎),大致向东倾。主要河流哥达瓦里(Godavari)河、克里希纳(Krishna)河及高韦里(Cauvery)河均从西高止山向东流入孟加拉湾。

地质南亚印度半岛的内陆部分。位于印度南部。属前寒武纪的古老台地。海拔 600 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北宽南窄,呈倒三角形从亚洲大陆南伸入印度洋。高原东缘是东高止山脉,西缘是西高止山脉,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西北部约占高原面1/3的广大地区为熔岩所覆盖。

德干高原的地形是一个久经侵蚀的向东北缓倾的大古老地块,西高止山构成高原的西部边缘,高度约1,000~1,500米,其西斜面成断层崖;东高止山构成高原的东部边缘,高度约500~600米,为低丘状,沿海有较宽的沿海平原;在德干高原内部多地垒和地沟的地形。

德干高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东西两侧为高度不大的东高止山和两高止山,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高原地质年代古老,是寒武纪古陆块。

气候德干高原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北信风。德干高原是热带草原型气候,因为其处于蒙古高气压带的影响范围内

高原气候比沿海干燥,若干地方甚为乾旱。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树木为了减少热季的蒸发,形成干季落叶;

资源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被抬升为一些断块台地、谷地和丘陵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地势比较平坦,利于农耕,在高原地区,因古代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经过风化形肥沃的黑土,适宜种植棉,又称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产区。在中南部地区,降水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产地,高原的东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矿产区,矿产资源有铁矿、锰矿、煤、云母等矿。铁矿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

历史德干的早期历史不详。有迹象表明此地在史前期曾有人类居住。由於雨量稀少,在未引进水利灌溉技术之前耕种必定十分困难。高原的矿藏资源较多促使许多低地统治者为之争斗。

1347年穆斯林巴赫马尼(Bahmani)王朝在德干高原建立一独立王国,其继承者分治为5个穆斯林小王国。1565年的达利戈达战役(Battle of Talikota)中,他们联合击垮了印度南方的维查耶那加尔(Vijayanagar)王国。小王国统治期间,为了使各王国统独一地区,而结成联盟,也因而於1656年抵挡了北方蒙兀儿帝国的侵袭。18世纪蒙兀儿帝国衰亡时,马拉塔(Marathas)联盟、海德拉巴(Hyderabad)的尼查姆(Nizam)王朝和阿尔果德纳瓦布(Arcot Nawab)皆争相统治德干高原。他们的敌对和继承者的纷争,导致英国渐渐的征服了德干高原。1947年印度独立时,最初海德拉巴坚不接受统一,次年加入印度联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