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院概况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经2008年7月2日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7月10日校党委常委会议批准,决定成立。
其前身是2002年6月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新闻系。 学院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的法学素养和牢固的法治价值观,知识基础宽、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能够适应未来媒体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多媒体综合传播需要的高层次的传播领域专门人才。
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21人,其中教师17人。下设传播理论与传播法、传播方法与传播技术、媒介经济与文化产业三个教研室;学院下辖新闻传播实验室,拥有媒体基础技术教室、数字图像与动画专业技术教室、多媒体新闻信息综合处理平台三个专业技术教室。跨部门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办事机构设在本院,本院还代管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等两个非在编研究机构。
目前本院设有新闻学本科专业,拥有法理学和新闻学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法制新闻、新闻政策与法规和媒介经营管理三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现有在读本科生238人,研究生81人。已有3届本科生共计160 人和1届研究生19人毕业于上述专业和方向。该院将根据新闻传播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社会需要,以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为重点,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科研水平。
根据学校要求,该院率先尝试采取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以多种形式,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广泛争取社会资源。
专业设置目前学院设有新闻学本科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学生应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以及较丰富的法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坚实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系统地掌握新闻传播和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媒介制作等相关技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操守,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具有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二)专业培养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图片社以及广告、公关、出版发行等部门从事新闻文字、声像、图片的采写、编辑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也可在国家机关、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文化传播、管理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三)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从新闻学专业本科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总体培养目标出发,将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组(13门)和专业拓展课组(10门)、现代社科理论课组(5门)、法学核心课组(建议7门)以及案例课研讨课组(10门)。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设置上又细分成新闻业务课组、新闻史论课组、媒介技术课组三个部分。
新闻与传播学院设计建设了一批案例课、研讨课。课程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接触新闻传播实践一线,接触学科前沿的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研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重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包括:文化产业前沿问题研讨、媒介经济学前沿问题研讨、媒介素养专题研究、媒介运营案例分析、新闻报道策划案例分析、文体新闻报道案例分析、财经新闻报道案例分析、法治新闻报道案例分析、广告策划与文案案例分析、新闻伦理案例分析等10门课程。
办学特色我院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科研项目、学生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创业教育和主体教育、专业教育的融合,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详见《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一)设计了体现学科完整性和社会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
1.对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整体框架进行调整和设置,将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现代社科理论与法学核心课四个板块和“案例课研讨课”一个课组。
2.对主干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将媒介技术课提升到专业必修课地位;打通传统新闻业务课按媒介形态条块分割的布局,改造新闻业务课;浓缩新闻史课程。
3.加强特色人才培养,设置法学核心课程板块。
4.开发、设计系列案例课研讨课。
5.对各主干课和案例课研讨课进行全面设计,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意见;
(二)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成绩考评、指导教师的责任。
虚拟演播室技术网络平台截图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方案、大纲,实现对专业实习目标的管理和控制。
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出台专业实习“标志性媒体”指导意见,实现对集体实习和实习单位的管理和控制。
3、加强安全教育,为学生购买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对实习安全的管理和控制。
4、成立实习领导小组,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制定实习小组长制度,加强对实习工作组织上的管理和控制。
5、新闻专业实习博客交流制度、实习简报发布制度,强化对实习工作信息交流、发布的管理和控制。
6、实习前学生实习意向调查、动员会、表彰会,实现对实习工作各环节的管理和控制。
7、编辑实习日志、大事记、成果汇编(包括纸质、视频、电子杂志),实现对实习工作档案的管理和控制。
8、实习指导教师激励制度、优秀实习生奖励制度等,实现对专业实习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9、双导师制度和实习单位意见反馈制度,实现对专业实习的反馈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控制。
(三)注重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媒介技术应用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
1、重点建设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多媒体新闻信息综合处理平台,实现对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生产与发布的全息模拟。
2、明晰实验教学的体系和内容,实现媒介技术课和业务课各门课程的实验需求与实验专业设施的无缝对接。
3、厘清各主干课中实验环节的内容与比重,使各实验项目边界分明,层次合理,任务明确。
4、由新闻实验教学中心指导学生社团“传媒技术实验中心”和“播音主持协会”,依托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日常的熟练性训练和创新性研发,也是我校新闻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形式。
5、实验教学激发了新闻专业学生的创新动力和科研主动性,培育了各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立项。
学生实践实践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的重要能力特征。而实践教学是使新闻学专业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真正落实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实现新闻学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两年来此项工作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习基地建设。与全国范围内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标志性媒体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院,这些媒体有中央级的、有地方性的、有行业性的、有商业性,通过建立新闻实践基地满足学生新闻实习的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和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现已建设实习基地14家。
2、加强实践教学的投入。如增加实践教学经费,使学生可以走出去,也可以把一些专家和名记者、名新闻人请进来。把学生实习期间的补助由人均700元增加到人均1000元。
3、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如专业实习大纲、专业实习安全预案、专业实习校内指导教师职责、学生专业实习管理条例、专业实习期间购买实习保险的规定、实习小组长制度、实习博客交流制度、实习简报发布制度、实习指导教师激励制度、优秀实习生奖励制度等。
实验教学学院大力强化新闻传播实验教学。其总体思路是:“融合媒体技术,强化日常应用,重点培育精品”。这一思路的提出,首先着眼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媒介融合的趋势,未雨绸缪,使学生所学的媒介技术有更强的适用性;其次是根据技术应用本身的特点,创造使学生能够经常性应用其所学技术的环境,以达成熟能生巧的效果;第三是依据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依托高精度专业设备,推动师生将其关于新闻传播新形态、新产品的自主创新型科研成果制作成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精品,以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为此,我们建设了以下实验环境:
1、媒体基础技术教室
媒体基础技术教室媒体基础技术教室是进行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室,所有技术院列必修课程都在该教室内进行。通过教学和课堂练习,学生能够掌握数字图像、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动画、非线性编辑(视音频)等新闻传播领域常用的专业技术基础。
同时,该教室还是学生进行初级媒体实验制作的场所。通过先修课程的同学,可以向新闻传播实验室提出实验请求,主题自选或由专业课教师指导,经授权后可使用实验室设备进行实践,补充课堂学习不足,提高操作熟练程度,为高级实验项目积累经验,打下深厚基础。
主要实验内容:数字图像(Photoshop)、平面媒体排版(方正飞腾)、网络媒体与数字动画(Adobe Macromedia)、非线性编辑(Adobe Premiere)。
2、数字图像与动画技术教室
数字图像与动画技术教室数字图像与动画技术教室主要供完成规定先修课程和实验项目的学生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实验与数字动画创作实验使用。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包括数字图像绘制、数字摄影、图像修片、图层融合技术、抠像技术等,主要训练学生使用数位板等绘图设备以及Illustrator和Photoshop等数字图像软件,以实际项目为指导,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探究先进技术。数字动画制作主要包括位图动画制作与适量动画制作,旨在训练学生使用数位板等绘图设备以及Gif Animator和Flash等数字动画软件,指导学生进行优秀作品的创作。
主要实验内容:软件绘图(Illustrator、Photoshop、Flash)、数字图像处理(Photoshop)、数字动画创作(Gif Animator、Flash)。
3、
多媒体新闻信息综合处理平台多媒体新闻信息综合处理平台是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等各种常见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优化整合的处理平台,它的指导理念是“新闻信息一次性采集,多格式制作,多媒体输出”。多媒体新闻信息综合处理平台主要通过数字技术,在录影间对新闻事件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工作站集群的协同工作,分别输出平面纸质媒体(报刊)、网络媒体(网页、图像、动画)以及广播媒体(视频、音频)等。本平台以实验性设备对此理念进行可行性实践,并使用自身科研成果为业界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针对大学生创新的服务、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为获得立项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发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提升全院的创新教育氛围,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等。
学生实习毕业实习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得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环节。根据现行教学计划,我院本科生自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实习,实习时间为一学期。为保证实习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新闻专业实习的“标志性媒体”主要包括:
(一)综合性媒体
根据学校的“入主流”的办学方针,新闻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单位以那些发行量较大、收视率较高、有一定专业水准和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媒体为主。在这些媒体中实习,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讲,将有机会与其他院校新闻专业的同学同场竞技,互取所长;指导老师也可以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检验教学效果,发现不足。
这些媒体包括:
1、中央各主要媒体。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
2、首都主流媒体,如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新京报社、京华时报社等。
3、其他省、市、区的主流媒体。各省、市、区电视台、报社、电台等。
4、各大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等。
新闻与传播学院同学在搜狐公司实习5、我校新闻专业的挂牌实习基地。目前有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华夏时报社、精品购物指南报社。
根据我校新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标志性媒体还包括大型综合媒体中有关法治的版面、频道或栏目。此类频道、版面结合了“法律”与“新闻”的双重特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实习同学的新闻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发挥同学的法学知识所长。这些媒体包括: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的各个栏目;
各地方电视台法治频道或法治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BTV-3)的“法治进行时”;
各级人民广播电台的法治栏目;
大型综合类报纸的法制版、法制周刊,如《北京青年报》的《法制周刊》;
大型法制类专业报纸、杂志、网站,如《法制日报》,律师网、正义网等。
完善的实验课程设计和全面的模拟训练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成效显著,受到媒体单位的普遍肯定和好评。
对外交流学院每年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组织学生赴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新闻学院进行交流学习。此外,学院还与美国西北大学、美国北卡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长期联系,定期安排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
学生活动新闻与传播学院贴近学生专业实际和生活实际,举办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学生活动。主要活动包括:模拟新闻发布会、DV影像文化节、记者节大型座谈暨就业指导会、财经媒体的未来以及名家论坛第19讲、迎新生活动、新生军营慰问活动、“爱的奇迹”迎新晚会、新生辩论赛、心理健康指导主题讲座、新生运动会、新生体育活动月、寝室文化节、就业指导报告会、学风建设系列活动等丰富多样、内容向上的学生活动。
学生就业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品牌为依托推荐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以实习为契机锻炼人才,以平台为阶梯输出人才,以会议为保障沟通信息,以学生为基础搜集信息”的就业工作机制。
1、以品牌为依托推荐人才。宋建武院长牵头,树立学院品牌,提高学院知名度,从而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为学院赢得荣誉,提高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生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为毕业生就业铺平道路。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就业工作要从入学抓起,结合专业特色,切实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并进,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并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作业能力。学院开设实践类课程17门,其中必修课7门,选修课10门。同时,学院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毕业生就业培训活动,包括召开学院就业指导会、邀请就业指导中心的徐庆副主任介绍09年就业政策与形式、邀请学院优秀毕业生介绍求职经验、开主题班会交流就业心得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以实习为契机锻炼人才。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工作,通过实习锻炼人才,争取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现已形成“十行百家”的实习网络,涉足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十余个行业,覆盖相关行业的百余家单位。学院对学生实习严格管理,除了向学校提交实习论文,学院还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成果展示和实习总结表彰大会。2005级61名本科生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级新闻单位实习,参与了“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应对次贷危机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活动,累计发表署名文章237篇,广播报道132个,编辑版面88个,电视节目31期,网络专题33个,参与编辑稿件万余篇。
4、以平台为阶梯输出人才。搭建与业界沟通的多个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与业界高层、专业人士直接交流的机会,拓展视野、了解最新的就业动向,甚至直接获得就业机会。邀请业界知名人士作为我院客座教授讲授案例课、研讨课,是我院实践教学的一个特色,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学院还邀请了《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王胜忠老师为同学们做讲座,其独到的讲解和敏锐的职业眼光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另外,我院姜振宇、张宏伟两位教师还带领学生赴凤凰新媒体调研,为学生近距离接触业界人士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5、以会议为保障沟通信息。学院每月召开一次学生工作会议,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尚武、辅导员和各班班主任,就近期就业工作中的问题与经验进行交流与沟通。学生会议制度为学院的就业工作信息沟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6、以学生为基础搜集信息。05级本科生党支部响应学院总支姚广宜书记的号召,自发成立就业信息搜集小组,分组、分类进行就业信息搜集工作,每周做一次就业信息公布。通过学院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申请了一个岗位,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做好与学院的信息沟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