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柱说
地幔柱说(mantle plume theory,plume tectonics hypothesis)是一种板块运动机制的学说,由摩根(WJMorgan,1971)提出。地幔柱指地幔深部物质的柱状上涌体,直径可达150千米,由放射热积累导致地幔深部或核幔边界的物质升温上涌形成。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后向四周扩散,从而推动板块运动。在地质历史上,地幔柱的位置相对固定而长期活动,其顶部引发的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链。这种火山链由新到老位置的迁移指示板块运动的轨迹,即可把它当作板块运动的一个参照系。目前已确证的地幔柱约有20个。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名词被赋予新的涵义,有些学者认为地幔柱可分为两类,即在地幔范围内存在因板块俯冲消减和重力陷落而成的冷地幔柱(cold plume)和核幔边界物质上涌而成的热地幔柱(hot plume)。冷、热地幔柱的运动是地幔中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它控制或驱动了板块运动,导致岩浆活动、地震发生和磁极倒转,影响着全球性大地基准面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物灭绝与繁衍。热地幔柱上升可以导致大陆破裂、大洋开启;冷地幔柱的回流则引起洋壳俯冲和板块碰撞。还有些学者预言:地幔柱构造正在发展成为一种超越板块构造的地球动力学新模式和大地构造新理论。然而由于存在众多难以用地幔柱构造加以解释的地质现象,这一新理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