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华西医院

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锦江万里桥头,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这就是当前全世界单点规模最大的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追溯历史,她起源于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基督教会1892年在成都创建的仁济、存仁医院;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建立医科,将其作为教学医院。1937年抗战爆发,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内迁成都,与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办学、办医;是时,

华西坝大师云集,名医汇萃,盛况空前。1938年7月1日,组建“华大、中大、齐大三大学联合医院”。1946年,华西协合大学新医院在现址建成,简称大学医院或华西医院。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华西协合大学,1953年,华大经院系调整为四川医学院,医院更名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1985年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10月,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2001年5月,学院/医院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临

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经过116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学院/医院已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的综合性研究型临床医学院及教学医院;1990年被卫生部评定为三级甲等医院。
今天,医院占地700余亩,业务用房面积4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多亿,开放床位4300张,在岗职工6100余人;设36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2007年门诊量235.4万人次,出院病人10.7万人次,手术5.5万台次,平均住院日10.9天;各项医疗质量效率指标持续保持强劲上升态势。医疗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特别是活体肝移植、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肺癌的外科治疗、白血病干细胞移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等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研方面,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211工程”重点学科项目2个,省重点学科16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及开放实验室25个。建有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国家新药、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西药和中药GCP)。近年获得包括国家“973”、“863”、“十五”、“十一五”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计划项目1000余项,最近五年获得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近5亿元。获各级政府科技奖50余项;申请并获专利22项,发明专利13项。发表论文总数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医疗机构前茅,发表的被SCI和MEDLINE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名列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其中2005年双双名列第一,2006年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名列全国医疗机构第二,被MEDLINE收录论文数名列全国医疗机构第一。近年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technology》、《柳叶刀.神经病学》发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影响因子学术论文4篇。有9种学术期刊在院,均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学术期刊,其中2种被MEDLINE数据数据库收录。
华西地灵人杰、精英汇萃;现有高级职称专家55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长江学者5名、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11名、博士导师125名、硕士导师264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
医学教育起源于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是由美、英、加等国教会按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建立的医学院,毕业生除授本校学位外,同时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中国西部最早授博士学位的学院之一。1988年,获卫生部批准办临床医学7年制,2004年获教育部批准办临床医学8年制,是新中国最早获准办长学

制的医学院之一。
学院现设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检验、医学技术4个专业(系);现有本科学生2800余人。设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点31个,硕士学位点覆盖所有二、三级学科;现有博士后45人,在读博士生454余人,硕士生1067人。建院以来,学院形成了“严谨、勤奋”的教风和学风,坚持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精致教育、精品教育”的思想;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华西医院管理传承百年文化精髓,创新管理思维和模式,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体制上实行学院和医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运行;人事上从用人制度、薪酬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上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财务上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强化财务的参与、控制、服务、协调职能,完成了“记账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和“经营理财型”财务转变;后勤管理运行模式的渐进式改革,充分保障了医院的高速发展。在2005年和2007年的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华西医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杜甫留下千古绝句的万里桥头,华西人坚守 “关怀、服务”之理念,坚持 “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之精神,遵循“厚德精业、求实创新”之院训,高扬 “为祖国奉献、为事业创意、为团队进取”之核心价值观;象诗圣吟颂的那艘“万里船”一样,在医学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向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目标,扬帆远航。
现任院长:石应康教授,党委书记:郑尚维教授。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外南国学巷37号
邮编:610041
历史篇:传承百年历史 闪耀世纪光芒
追溯历史,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起源于由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的基督教会1892年在成都创建的仁济、存仁医院;1914年,加拿大、美国、英国基督教会在成都建立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建立医科,将仁济、存仁医院作为教学医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的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北平的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苏州的东吴大学,济南的齐鲁大学等战区大学及其部分院系内迁成都华西坝,与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办学、联合办医;是时,华西坝大师云集,名医汇萃,学术盛况空前。1938年7月1日,组建“华大、中大、齐大三大学联合医院”。1946年,华西协合大学新医院在国学巷(现址)建成使用,简称大学医院或华西医院。
1950年,新中国人民政府接管华西协合大学,更名华西大学,医院同时被接办。1953年华西大学经院系调整为四川医学院,医院改名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川医;1985年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医院随之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10月,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2001年5月,医院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医疗篇:以人为本 关怀服务 大医精诚

疑难重症的国家级诊疗中心
华西医院是当前世界上单点规模最大的医院,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疑难和重危疾病的诊疗中心。目前有开放床位4300张,床位使用率110%左右;设36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有高级职称的临床专家500多人,正高职称300多人;专家中有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1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1人,中华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4人。医疗用房40余万平方米,全部新建于1996年以后。
华西医院医疗水平处在全国先进行列。特别是骨髓移植,肝移植,肾移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肺癌的外科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微创和手术治疗,复杂眼科疾病手术治疗,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复杂的普胸疾病外科治疗,心脏疾病介入诊断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复杂的颅内疾病手术治疗,小儿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骨肿瘤、断肢(指、趾)再植、人工关节置换等骨科疾病的手术治疗,耳鼻喉复杂疾病的手术治疗,烧伤整形治疗,组织工程临床应用,伽玛刀、X刀技术,肿瘤生物治疗,重症肝炎治疗,核医学治疗甲亢、骨肿瘤等方面各具特色,达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华西医院门诊部设专科、专病门诊200余种,日最高门诊量突破10000人次;日急诊量近500人次。有国际标准洁净手术室62间,每个工作日完成各种手术200台左右。华西医院有核磁共振4台(含2台3.0T),螺旋CT机4台,伽玛刀,X—刀,ECT,血管造影仪,直线加速器,大型自动生化仪,各种内窥镜和介入诊断治疗

设备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诊疗设备,总价值近5亿元。
实验医学科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医学检验中心,专业设置齐全,下设8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检测设备,可开展检查项目482项;2006年6月,试验医学科整体通过美国病理家学会(CAP)检查认可,是国内唯一整体通过(CAP)检查认证的单位。
肝移植始于1978年,现在每年开展150例左右,技术力量和设备可保证7台肝移植手术同时进行,手术成功率100%,2年期以上成活率85%;创下了中国首例肝移植女病人术后3年怀孕生子、世界首例尸体活体合成肝移植等十项全国领先的肝移植技术;最近开展的80多例肝移植手术平均费用降低到15万左右、其中单例最低8.6万,为全国最低。
骨髓移植技术:1991年以来,血液科陆续开展了自体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无血缘关系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同胞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半相合骨髓移植等技术治疗白血病及严重血液病百余例,无血缘移植病例居国内前3名,52%上病人取得5年期以上的长期存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肾脏移植始于1979年,至2006年累计完成1600多例,现每年开展150多例;迄今为止,肾移植病人存活时间最长超过26年。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独树一帜,费用低廉;十多年来,先后治愈重症胰腺炎6000多例,其中危急重症胰腺炎1500多例,病死率和手术率分别由40.52%、77.68%下降到10.8%和19.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胸心血管外科普胸专业突破肺癌T4期不能手术的禁区,率先开展了肺癌患者上腔静脉置换、部分心房切除,体外循环下部分心脏切除、大血管置换等国际领先的手术,我院开展的10多种术式为世界首创。心脏外科专业是国内首批开展体外循环手术的单位之一,2002年开始,每年开展的心脏及普胸手术均超过1000例,为国内首家双过千的科室;在西南地区心脏手术开展病例最多、范围最广、疗效最好。石应康教授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

员。
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L U A R)是周总光教授创新的直肠癌外科新技术,它在TME基础上突破了盆腔盲区,使大多数超低位直肠癌的患者都获得保肛治疗。先后在国内30多个城市的大医院表演传播,吸引了全国各地患者,并成功走向世界,受到国际同行的推崇。
骨科设有脊柱,关节,上、下肢创伤,手显微,骨肿瘤,运动等亚专业,设病房200张;拥有世界上最新的关节镜、椎间盘镜等设备和器材,是西部最大的关节重建外科中心,2005年开展手术4100多台,手术数量和质量均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科室管理推行专病到人,医师跟着病人走的先进的病房管理模式,质量效率和人才培养取得非凡业绩。裴福兴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心脏内科是西部最大的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广泛开展各种复杂心脏病的介入检查和治疗,年介入手术超过3000台次,手术数量和质量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黄德嘉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消化内科是西部消化疾病诊治中心,广泛开展内镜下化疗、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食道支架置放术、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等各种新技术;在全国率先开展无痛胃镜技术,提高了检查准确性、扩大了适应症,广受病人欢迎。
麻醉科拥有国际最先进的麻醉机、监护仪和相关医疗设备,每年完成麻醉病例50000多例,普胸、心脏外科、肝肾移植麻醉量居全国综合医院前列,麻醉相关死亡率接近1/10万的世界先进水平。刘进教授的“吸入麻醉的研究”获2004年中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眼科是西部地区实力最强的眼病治疗中心,设病床200张,可施行当今国际上开展的各种眼科手术,年完成眼科疾病复杂手术6000多台;率先在国内开展光动力

治疗眼底病,在老年性黄斑、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移植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神经外科是西部最大的脑神经外科治疗中心,年完成开颅手术2300多台,动脉瘤手术150多台,手术种类、数量、质量均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微创技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X刀、伽玛刀)广泛应用应用于临床。
感染性疾病中心是西部感染性疑难重症诊疗中心,设传染与感染两个病房,在各种传染病的诊治、病原学诊断、重症肝炎治疗、肝移植前期准备及合理使用抗菌素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耳鼻喉科起源于1892年仁济耳鼻喉科医院,现在广泛开展听力重建及人工耳蜗植入术、鼻内窥镜外科技术、经鼻碟窦垂体肿瘤切除术、游离腔肠移植治疗晚期下咽癌等新技术,年完成复杂耳鼻喉手术2100多台,医疗数量和质量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核医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核医学专科之一,主张并致力于将核医学技术运用于临床治疗实践。在国内率先开展受体显像与受体介导靶向治疗、基因显像及放射基因治疗、放射性核素钐153治疗骨肿瘤、碘131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等新技术,核医学检查和临床治疗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匡安仁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放射科拥有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及其强大的图形工作站,广泛开展脑功能MR、脑灌注MR、脑扩散MR、3D重建、CT血管造影、灌注CT、数字化X射线摄影和计算机X线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新技术,可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影像学诊断证据。
心理卫生中心是我国最早采用现代医学技术治疗精神疾病的专业临床单位,也是我国精神病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发源地,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身心疾病、心理疾病、儿童多动症等方面独居特色,在危机干预、戒酒、戒毒、社区精神卫生等多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临床医疗和科研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李涛教授2005年荣获中国女科学家奖核西部特别贡献奖。
肿瘤中心包括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三个病房,拥有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肿瘤治疗设备,肿瘤生物治疗及各种先进的放疗、化疗技术,并配合各手术科室开展肿瘤综合治疗,临床治疗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护理队伍共有护士1500名,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28人,博士1人、硕士18人、本科144人,大专712人。 1995年在全国率先进行临床护理模式改革,在全国响亮提出“整体医疗护理”新观点,2000年开展临床路径和循证护理,这些改革对提高护理质量、推动我国临床护理模式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开展了各种护理新技术,承担着全院肾移植、肝移植、骨髓移植、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肿瘤生物治疗等二百余种专科专病的护理,并开设了专科护理门诊,临床护理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华西医院1995年——2006年主要医疗指标
医院门、急诊人数(人/年)
时间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人数 804785 931154 1037141 1155677 1255929 13578870
时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人数 1496030 1640525 1673019 2002566 2028717 2174122 2354354
出院病人数(人/年)
时间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人数 31940 35719 39426 48319 54367 57430
时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人数 59194 63913 70136 81508 87049 95153 107112
手术量(台/年)
时间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手术 11257 13030 15537 17742 18802 21039
时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人数 21657 35858 37277 41488 44111 51044 55069
平均住院日(日/人)
时间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日/人 20.3 16.2 13.9 13.1 12.5 12.2
时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日/人 11.5 11.1 11.4 11.6 11.3 11.2 10.9
教学篇:
精英 精致 精品
高等医学教育的国家级示范基地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著名学府,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
学院起源于1914年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是中国西部最早的,由美、英、加等国教会完全按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建立的医学院,毕业生授华西协合大学医学博士和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学院先后更名华西大学医学院,四川医学院医疗系,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0年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定名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从1993年开始,华西临床医学院与华西医院实行院院合一的管理模式,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分口设教务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培训部三个职能部门。设临床医学,护理学、检验医学、医学技术共4个本科专业学系;设内、外、妇、儿等19个教研室。建院以来,学院形成了“严谨、勤奋”的教风和学风;坚持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精致教育、精品教育”的思想;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临床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是临床医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两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所有学科及亚专业。有教育部高校重点学科9个,“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新兴交叉学科2个。病理学、诊断学、护理学基础、循证医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病理学、诊断学、护理学基础、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循证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是省级精品课程。有临床教学实习床位4500张(含华西妇儿医院),教学相关开放实验室20多个。
学院有科学院院士1人, “长江学者”5人,“中国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人才11人,博士导师125名,硕士导师264名,在职高级职称的师资550多人;教学师资中,有博士近300人。2006年,全院学生总数近43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500人,临床医学八年制和各专业本科生2800多人,进站博士后45人;2001年开始外国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现有外国留学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及港、澳、台学生239多人。2004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七个试办医学八年制的学院之一,每年招生100人。
1990年以来,学院率先在国内开展临床医学教育改革,部分研究成果成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范例。如:标准化病人(SP)运用于临床教学与考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临床医学导论课程改革;临床医学后期临床选修课改革;循证医学引入临床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参与和实践;医学技术方向人才的培养;临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建立;8年制系统疾病知识整合教学(PBL)等。
学院坚持医学教育国际化,参与编译《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欧洲医学教育指南第13号和18号文》等多部国际医学教育纲领性文件;致力于医学教育国际化标准的本土化推广,两名教师受聘于国际医学教育组织,是该组织中唯有的两位中国核心委员。
长期以来,学院主编、参编、出版全国规划教材、专著若干。2002年以来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9种;2006年获得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5种。199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级一、二等奖10项。
学院结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以“临医之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系统规范的医学生素质教育模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英语竞赛、全国高校辩论赛、模拟联合国等全国性大学素质教育竞赛活动中有150多人次和若干集体获得国家级奖励。 在中国医学界创下了华西医学生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朴实能干的美誉。
九十载的风雨洗练,历代华西人的辛勤耕耘,学院现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医学教育中心,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和与国际接轨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华西人将秉承“精英教育、精致教育、精品教育”的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齐心协力把华西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学院!
科研篇:崇尚学术 追求卓越
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基地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已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培育出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技成果,科研水平和实力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领域的先进行列,正逐步发展成为医学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国家级基地。
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
近年来,医院投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经费上亿元,现有国家高校重点学科9个,教育部“211工程”建设项目2个;四川省重点学科15个。现有人类疾病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有卫生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1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其他开放实验室25个。有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和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国家新药、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中心),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西药和中药)和GCP中心等。
近年来,医院先后获得了包括国家“973”、“863”、“十五”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计划项目在内的计划项目1000余项;2003年魏于全院士被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院最近五年获准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近5亿元。
近五年来,我院专利申请77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2项,获得专利授权30项;近两年实施专利技术成果转化8项。
该院发表论文总数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医疗机构前茅,2005年我院被SCI和MEDLINE收录的论文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双双名列第一位;魏于全院士和丘小庆教授各有一篇科技论文在国际著名的《自然》系列杂志(《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目前有10种学术期刊在院,均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学术期刊,《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和《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被MEDLINE数据库收录。
1996年以来,华西医院投入上亿元经费进行研究基地建设。现在,华西医院科学研究中心和科技孵化园位于成都市高棚大道,占地面积100亩;已建成的实验楼群面积30000平方米,第一科研大楼于2005年5月起用,由此将完成华西医院科学研究基地和实验室的战略集结。
科研大楼主楼面积共计18200平方米。内设20个中心开放实验室,其中有人类疾病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下含肿瘤生物治疗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室,感染性疾病与自身免疫疾病生物治疗研究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人类疾病基因组学研究室、信号传导与细胞凋亡研究室等5个方向;有卫生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1个,下含消化外科研究室、麻醉与危重急救研究室等4个方向。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其他开放实验室10个,含肺癌分子生物研究室、核医学实验室、精神病学研究室、中药药理学研究室,呼吸病学研究室,心血管疾病研究室,眼科分子生物研究室;内分泌与代谢病研究室,血液学研究室等。
建立在华西医院的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经国际COCHRANE协作网指导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五个中心。
医院重视学科建设,现有国家高校重点学科9个:外科学(普外),外科学(骨科),外科学(胸心外科),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消化系病),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学(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国家高校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个,包括精神病学,麻醉学。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外科学,眼科学;省级重点学科15个:包括眼科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外科学(骨外)、肿瘤学、内科学(消化系病)、内科学(传染病)、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胸心外科)、外科学(神经外科)、麻醉学、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
科技成果
近5年医院获得的科研经费情况: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万元)
133
578
977
531
1035
868
1353
1330
计划项目经费(万元)
1153
1598
2673
1145
5371
4924
3449
1.13(亿)
获得科研经费总额(万元)
3013
2628
3637
4100
6621
5094
5725
1.67(亿)
近5年华西医院发表科技论文数及在全国医疗机构中的排名情况(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数据):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分类
SCI.总数
SCI.总数
SCI.总数
SCI.总数
SCI.总数
SCI.总数
SCI. MEDLINE. 总数
SCI. MEDLINE.总数
数量
12 .432
31.596
31 .783
39. 933
65.1138
41.1390
77. 339 . 1610
136 333 1536
全国排名
11.3
2. 3
5.3
5.3
2.3
4. 4
1 . 1. 3
2 1 3
近六年科技获奖情况:
年份 奖项
等级
项目
负责人
科室
2000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克隆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欧阳钦
消化科
2001
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发明奖
一等奖
组织工程化人工肌腱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杨志明
骨外科
2001
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低氧肺动脉高压发病钾通道及促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及防治研究
陈文彬
呼吸科
2001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提高肝脏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临床研究
严律南
普通外科
2001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霍奇金淋巴瘤 R-S 细胞起源的研究
李甘地
病理科
2002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循证医学的引进、推广与应用研究
李幼平
循证医学与临流教研室
200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吸入麻醉的研究
刘进
麻醉科
2004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急性胰腺炎炎反应链与胰腺微流变学影响因子的应用基础研究
周总光
普通外科
2004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及相关研究
张肇达
普通外科
2004
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蒋俊明
中西医结合科
2004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厌氧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范昕建
感染性疾病中心
2004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肝癌的综合治疗
严律南
普通外科
2005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直肠癌TME微创化保肛术式与肿瘤微转转移的临床应用研究
周总光
普通外科
2006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直肠癌TME微创化保肛术式与肿瘤微转转移的临床应用研究
周总光
普通外科
2006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成人间活体肝脏移植临床与实验室研究
严律南
普通外科
2006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癫痫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周 东
神经内科
2007
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刘 进
麻醉科
2007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精神病及相关性状的遗传病因学研究
李 涛
精神科
管理篇:为祖国奉献 为事业创意 为团队进取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明确管理出效益、管理促发展的科学管理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1994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管理改革。
在管理体制上,临床医学院和医院是两块牌子,一套管理运行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改变了原来行政色彩较浓职能部门设置为服务功能为主现代企业组织架构;淡化了部门和负责人的行政级别,突出了岗位职能和责任,竞聘上岗,定期述职考评。医院充分重视“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本”的辨证关系,树立了“关键人才、核心人才是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的人才观;从用人制度、管理措施、薪酬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医院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完成了传统的被动执行式的“记账核算型”财务向“管理核算型”和“经营理财型”财务转变,强化财务参与职能、财务控制职能、服务职能、协调职能。10年来,医院在后勤建设的投入比历史以来的总和还要多;同时也开展了持续十年的后勤的管理、运行模式渐进性的改革;培训了一支敬业务实、懂后勤保障各专业的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队伍,充分保障了医院的高速发展。
华西医院115年发展历史,融汇西方现代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华西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传统,陶冶和培养着一代又一代华西人。“关怀、服务”,这是华西的文化理念,它从哲学的层面抽象出华西对人、对事业的基本认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这是华西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质,它从理论上概括了华西人治学、行医、办事、做人的基本原则;体现出华西这个研究型团队和学院派医院的文化气质。“为祖国奉献、为事业创意、为团队进取”,这是华西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它从理论上总结了华西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回答了华西之所以取得巨大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怀,服务;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为祖国奉献,为事业创意,为团队进取;这就是华西文化,这就是华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