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的枪刺

一本描写成长的军旅小说
在我读过的军旅文学之中,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说它好是因为它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它的故事讲得精彩,每每给人以新意;就是这里的人物也让人在似曾相识之中有更深刻的认识。《枪刺》里的几乎所有故事,都在别的军事文学中出现过。比如新兵训练、救灾、洪水、演习……但是,所有的故事跟你看到的“传统”套路比起来都是似是而非。
同样是抗洪救灾,作者没有直接写洪水,写筑堤护坝。而是从一个撤离行动开始,把面对天灾的恐惧写得淋漓尽致。当读到最后几千群众从几个小战士用肩膀搭成的浮桥上顺利转移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感动,一种对人民军队的热爱。特别是这部分的结束,叶扶苏他所说的那段答记者问,从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侧面,将整个抗洪过程和人民子弟兵巧妙地进行了升华。还有演习部分,同样是演习,前一次(就是叶白狼迷路的那一次)演习,作者把它处理的像是一场实战。以一个小傍的感觉,真刀真枪的带着我们打了一仗。读过这部分之后你甚至自己都能画出这次演习的作战地图。一个看似搞笑的迷路,把这次演习的最终结果甚至叶扶苏本人,都带到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轨迹上。后一个演习(就是那个强军演习),则是叶扶苏作为一个指挥员,从一个战役指挥者的角度,带着读者从另一个高度俯视着几年以来,人民军队的改革成果。
顺便说一句,有的哥们认为第二次演习不够精彩,不如第一次火爆,其实我觉得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恰恰说明了现代战争的强度高、时间短、战斗残酷。再多说一句,如果不是解放军拥有足够的战斗力,那么早就出现了什么独立、什么建国了。也不必费心地搞什么“和平演变”和“遏制”了。虽是主旋律,但让人不感枯燥和说教。尤其是军区那个就地开始第三阶段演习的命令,让我瞋目结舌之余(知道肯定不是真的),又为作者的构思叫绝。这类的故事还有很多。似是而非之中,让人感到一种新意。这是这本小说的最大的特点。
《枪刺》应该算是一本描写成长的军旅小说。既然是成长,就离不开教育和挫折。叶扶苏没有什么大挫折,除了宗国疆他们牺牲的那一部分。但是就这么一次也就够了。叶扶苏是个聪明人,这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很多道理他都明白(其实读者也明白),没必要不停地说教,搞得所有领导都跟“人生导师”一样乏味。这一点《枪刺》处理的不错。有些道理你怎么讲都不如让别人自己领悟深刻有效。这也是很多类似作品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的地方。读完全本小说,你能记得有几次正正经经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么?倒是刘爱国教叶扶苏怎么威胁人(就是白狼差点揍那个女医生),李焕章借着说叶扶苏发泄队刀锋大队不满,以及宗国疆恶治叶扶苏动小心眼给人的印象更深刻。蜻蜓点水一样的一带而过,但是这种教育绝对对当事人是“会心一击”。少了传统套路的上智下愚,但是让人更能接受和理解。
另外,这本小说没有孤立的围着叶扶苏或者几个人的小圈子打转。这比前一阵的一些作品要写的更加大器。叶扶苏的成长和军队的科技化强军结合得非常好。十年的时间(好像是十年),叶扶苏从一条白狼变成了一个特种兵军官。我们这支军队也从一个纯力量型选手变成了智谋(特指技术,大家别误会我说咱们军队缺少谋略呀)与力量平行发展的全能型选手。这就是成长。其实独立团从几台486电脑开始搞科技练兵,刀锋大队特招叶扶苏强化部队人才高科技含量,这些都是成长的开始。很艰难,很不正规,起步很低。但真的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没有什么领导高瞻远瞩,基层刻苦训练之类的俗套。就是那么几个人,那么一个“扯淡”系统,那么一个心愿,开始了一个成长的过程。多说一句,领导也是人,很多作品把领导写得简直都成了圣人、完人。至少《枪刺》不是这样。你像杜为国,因为袋鼠整治一班要去跟人家打架;刘爱国因为联系不上大禹村的一班而暴走;宗国疆为了能特招几个有特点的战士而跟陆浩然杠劲。还有许成杰,哪看着像是传统的解放军干部呀。但是这些让人觉得真实。这就是枪刺的另一个特点,真实、实在。
最后说说枪刺的军事味道。既然叫军文,就应该写战士、战斗、军营……好多小说要么像温吞水。写训练写成了战士的个人表演(当然是好战士的表演),写战斗写的片面追求血腥和厮杀。要么像一本作战日记,细致的连吃什么都交待一下。恐怕别人不知道自热食品的优缺点。《枪刺》不是这样。该细致的地方,包括人物的一举一动和心里特点都描写的一清二楚,甚至是一些小动作。该粗放的地方一带而过。也就是这样的有粗有细,才能让读者更加注意到作者所要强调的东西。有人说这本小说不够血腥,好好看看白狼他们在沙臣那一部分,真正的血腥就那么有意思?有人说这本小说太突出个人。但是我读完了记着的首先是独立团。其实突出个人恰恰是作者的成功一面。至少叶扶苏、宗国疆、许成杰、杜为国、刘爱国、李步兵、陈平……这些人我们都已经记在了心里。整体不就是一些个体的集合么?就好像这本书,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汇聚成立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