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克里斯滕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2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英格•克里斯滕森(Inger Christensen,1935-2009),丹麦女诗人。生于1935年1月16日。1962年出版首部诗集《光》(Lys)。此后出版了《草》(Graes,1963)、《它》(Det,1969)、《四月的信》(Brev i April,1979)、《字母表》(Alfabet,1981),以及《蝴蝶谷》(Sommerfugledalen,1991)。在这些作品中,除数学之外,她也从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和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的作品中得到灵感。

1994年,瑞典学院向克里斯滕森颁发了有“小诺贝尔”之称的北欧文学奖。此后14年,她几乎年年被看好能更进一步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至死未能如愿。

克里斯滕森被公认为丹麦最重要的实验诗人,在她最著名的诗作——写于1981年的《字母表》中,运用了斐波纳契数列,完成了从字母a(abrikostraerne,杏树)到n(nat,夜)的一组序列。在斐波纳契数列里,每一个数等于前面两数之和,例如0,1,1,2,3,5,8,13,21……音乐和诗歌中都有类似运用。

克里斯滕森在其《字母表》中,第一个字母写了一行,第二个字母两行,第三个三行,第四个五行,以此类推:

1

杏树存在,杏树存在

2

欧蕨存在;以及黑莓,黑莓

溴气存在,以及氢气,氢气

3

蝉存在;菊苣,铬,

橘树;蝉存在;

铬,松,柏,小脑

4

鸽子存在,做梦者,以及玩偶;

杀人者存在,以及鸽子,以及鸽子;

雾,二氧芑,以及日子;日子存在,日子和死;

以及诗存在;

诗,日子,死……

原诗每个章节,皆以首字母相同的名词构成。由于英语与丹麦语的亲缘关系,该诗英译尚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这一特性。《字母表》是一首诗,也是一部诗集。第一部分的一行占去一页,第二部分的两行亦占一页,此后纸上诗句逐渐增多,连同诗中那些黑色的词汇,如化学物质、可以疯狂蔓延的蕨类、“死”,令读者的压迫感不断戏剧性地增强,一页高过一页。“枪存在”,“枪和悲号的女人们,挤满 / 如同贪婪的猫头鹰存在”。到了字母h的部分,则出现了“半死”和“饥荒”。此后虽也有“爱存在”,它带来的悲伤却多过温暖。继而“原子弹存在”,长崎的死者,“氢弹存在”……“没有更多 / 可言;我们杀人 / 多过所知 / 多过所感;没有更多 / 可言; 我们仇恨;没有更多……”

克里斯滕森于2009年1月2日在哥本哈根去世,享年73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