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香

俗称油饼,是回族人民的传统食品,每逢开斋节、 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要相互赠送,有的家里过节纪念亡人,有了红白喜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
油香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有的地方把油香叫"香气"香香锅"。说起油香来,还有一段传说:早先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从麦加到麦地那。麦地那城里的穆斯林早闻穆圣的到来欣喜若狂。家家都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迎接穆圣。穆圣看到请的甚多,究竟到谁家里去呢?难以决定。最后穆圣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妙法。他就让自己骑用的骆驼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后面。骆驼停在哪家门口,他就到哪家吃饭,走着走着,那匹骆驼终于停在一户人家的门口,穆圣就走进了这家吃饭。
这是一户贫苦的人家,家里只有老两口.男的银须飘洒叫阿龙布,见了风尘仆仆的穆圣来到自己家中异常高兴,连忙端出热腾腾的"油香"款待尊敬的穆圣,穆圣吃过后非常高兴,连连夸赞老两口的锅灶手艺。从此穆圣在阿龙布家吃"油香"的事就在阿拉伯国家传为佳话。后来阿拉伯人到中国传教、经商,又把这种作油油香的习俗传给中国穆斯林。现在回族穆斯林把油香做为礼品,馈赠给亲友或阿訇。"油香"现已成为团结、友谊、幸福的象征,成了回族穆斯林传统的圣洁食品。
油香的做法
以面粉加酵母,用温开水和好。发酵后的面 用碱水中和后掺进鸡蛋等辅料,在案板上揉好后摊成碗口大小 的圆饼,表面划二三条刀纹,然后放在锅内用香油炸熟,色红松软,味美醇香。
吃油香的习俗
吃油香要掰开,如果身边有人,应分成若干份,按照《圣训》不可一人一个直接食用。按照伊斯兰教的传 统习惯,"油香"被当作一种珍贵的食品,是待客和送礼的佳品, 只有当宗教节日或办喜事或纪念亡人时才做。也有人称"油香" 为"香香锅"。
油香的象征
"油香"被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看作是象征真诚信仰的美食。
“油香”的传说
公元六百一十年,穆圣奉真主的命令,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开始宣传,“信仰安拉为独一 无二的主宰。穆罕默德是真 主的使者”的伊斯兰教义,遭到当地贵族、富绅、商贾及多神教徒的强烈反对和残酷迫害。 历经十三年时间,最后穆圣奉主命,率领穆斯林分批迁移到麦地那。穆圣一到麦地那,就受 到麦地那人的热烈欢迎。人们都抓住穆圣骑驼的缰绳,请求穆圣住到自己的家里。穆圣感 到很为难,不知先到谁家为好。于是穆圣就示意他们放开驼缰,让骆驼自己走。并说骆驼卧 在谁家门前,他就住在谁家。于是,穆圣的骆驼在前边走,人们簇拥着穆圣走在后面,看看 骆驼会停在谁家的门前,看看谁有幸成为接待穆圣的第一个东道主。最后骆驼来到艾布·安 优布家门前卧下不走了,人们发出一片欢笑声,纷纷给艾布·安优布恭喜。穆圣高高兴兴地 走进了艾布·安优布家里。
艾布·安优布欢迎穆圣说:真主的使者啊!欢迎您!为了迎接您的到来,我准备了上好的面粉 , 最香的清油,为您做了最好吃的饭食,以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穆圣向艾布·安优布表 示了 谢意,接过艾布·安优布的食品,一看原来是油炸的面饼。穆圣拿了一些分给周围的人,然 后和大伙儿一块坐下来品尝着这美味的食品。
艾布安优布请求穆圣给今天吃的食品起个名字,以作纪念。穆圣考虑了一下,问大家道“这 饼子香不香啊!”大家都说:“我们老远都闻到香味了。”穆圣说“这饼子吃起来香甜可口 ,非常好吃,又是用油炸的,就叫它“油香”吧。大家一阵欢呼,都说,这名字起的好,“ 油香”。
这件事很快传遍阿拉伯半岛,成为佳话。后来,穆斯林们都仿效艾布安优布,用炸油香来招 待尊贵的客人,代代相传。
油香的详细做法
各地回族制作油香的方法和用料大同小异,以面粉、盐、碱、植物油为主要原料,具备这几种原料就可以做出味道鲜美的油香了。也可根据不同的口味或需要而选择辅料的种类,辅料主要有红糖、鸡蛋、蜂蜜、香豆粉、薄荷叶粉、肉馅等。制作油香时首先要和面、醒面。回族人和油香面讲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也就是说,面和好后,面团要筋道光亮;手上不能沾很多面粉;面盆里外也要干干净净。和好的面揪或切成小面团,每个小面团擀成直径约10厘米,厚约1厘米的饼坯,在擀的过程中一般不需要翻过来擀,变换面杖的滚动位置擀一面即可。将油上锅烧热,放入擀好的饼坯,待锅中油香略有变黄后,翻一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炸制过程中的火候不宜过大,油温太高,油香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两面都发亮”、“爆油炸油香,里生皮焦不发亮”的说法。回族在炸油香时,一般都要请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来掌锅。吃油香的时候也有讲究,如一些地方的回族在吃油香时,拿在手中面儿要向上,一块块儿掰着吃,而不能用口直接咬(据说是圣行)。大部分只需用手撕成两半儿即可咬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