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芳
基本信息姓名:林丽芳
职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一级演员
出生年代:1944年
出生地:中国的宝岛台湾。
人物经历6岁时随父亲经香港到上海。林丽芳是一位艺术成就深厚、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同行普遍赞誉的表演艺术家。林丽芳作为演员的条件很好,她身材修长,音色甜美,具有协调优美的仪态。
1968年她由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分配到青艺时,正值“文革”时期,林丽芳在许多老艺术家的鼓励下,依然坚持业务学习,刻苦进行基本功训练,满怀希望地为艺术春天的到来积累力量。
广大观众认识林丽芳是在1977年,青艺为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文艺晚会上,她在诗朗诵《风筝》中扮演了一位高山族姑娘。清新脱俗的台风和朴实无华的情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正是林丽芳一直勤奋地坚持艺术学习而取得的成果。以此为开端,林丽芳开始了在青艺担当“当家花旦”时期。这期间由她主演的剧目有《伽利略传》中伽利略的女儿;《沙恭达罗》中的沙恭达罗。从《迟开的花朵》中的贺佳、《山泉》中的林思里、《归帆》中的蔡梦园、《蒙塞拉》中的埃伦娜、《明月初照人》中的袁玮、《樱桃时节》中的让娜、《街上流行红裙子》中的陶星儿、《开荒牛的迪斯科节奏》中的阿秀,同时在《红鼻子》中扮演杂耍班女老板、在《高加索灰阑记》中扮演老妇、妓女、贵妇、丫环不同形象的4个人物等,所创造的一系列性格迥异、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纷纷登台亮相。
林丽芳在创作角色时善于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她所创造的角色大都是30岁左右的“淑女”形象,林丽芳在如何区别相近性格、年龄、身份、思想、天性等方面是作过认真思考的。在创作过程中,林丽芳善于剖析各种典型形象的矛盾特殊性,把握“这一个”角色的思想本质、肖像特征、语言习惯、形体规律等,从多种侧面抓出一些细微的差异来,从而赋予了每个角色鲜明的个性。例如《蒙塞拉》中少女埃伦娜的“恨”和“倔”;《迟开的花朵》中贺佳的内柔外刚;《明月初照人》中袁玮的含蓄、有主见等,都是林丽芳通过观察生活,仔细研究各种人群的思维规律,再将生活中的素材汇入人物创作的艺术激情之中,为每个人物涂抹上层次丰富、角度独特的色彩,而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摄取和提炼也反映了林丽芳塑造角色的功力。
林丽芳演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创作心态的真诚,即便在成名之后,每当她接受一个新角色时,都要经过一个很长时间,甚至是痛苦的揣摩,直到找到人物的准确感觉。在排演《伽利略传》时,林丽芳广泛涉猎有关著作和画册了解16世纪欧洲宗教、修道院的状况,通过对剧中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使其创作的人物具有很强的厚重感和真实性。一位看过该剧的意大利记者赞扬林丽芳的表演:外形、气质和思维都很像当时的意大利人。
林丽芳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应该努力寻找角色心灵中存在的某种向上的东西。她认为戏剧的重要功能在于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创作《街上流行红裙子》的陶星儿时,通过人物深藏于心的思考、探索、苦恼和寂寞,林丽芳感受到的是千千万万普通的人日常生活的状态,以及他们平凡中的活力和韧性。在林丽芳看来,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踏踏实实的事中才充满着生活中的美好。从她所创作的人物中,常常很自然地凸现着与社会生活的融结点,提示观众能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带有积极意义的每个瞬间。这也使林丽芳的创作达到了更具内涵、更令人回味的新高度。
对艺术的追求,使林丽芳成为一个脑勤、手勤的人。因为她认为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个知识丰富的人。平时林丽芳总是抽空读书,喜欢观摩电影、舞蹈、音乐演出。做过击剑运动员的林丽芳还特别热衷观看各项体育比赛。每当演过一个角色,林丽芳总是习惯写些心得体会,从理论高度作个小结。她的许多创作谈常常见诸杂志、报刊。工作之余,林丽芳时常到郊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这些活动既是林丽芳天性使然,也是其对艺术创作所进行的生活积累。在长期的实践中,林丽芳也开始在艺术哲学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究,并认真地琢磨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林丽芳的表演艺术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在看到一个漂亮、智慧女演员的同时,又认识了一个有修养、有知识的艺术家。
两个担子一肩挑由于特殊的经历和身份,林丽芳从戴着红领巾开始就参加了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12岁那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请她去用台湾话向台湾小朋友广播。她以满腔的热情,纯熟的乡音,把自己写的小诗、散文念给台湾小朋友听。她觉得自己的心与故乡的伙伴联系在一起了。
林丽芳的很多亲友居住在香港、日本、美国等地,还有许多亲人至今仍在台湾省。林丽芳充分发挥自己表演专业的特长,积极参加海峡两岸交流的文艺演出。首都体育馆、北京工人体育馆、中央电视台等地方都出现过她饱含激情的朗诵、小品、歌唱以及节目主持。在这些演出中,林丽芳把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深情。她还曾带着自己创作的盼统一、盼团圆的诗歌献给在日本、美国等地的华侨和台胞们。她纯正的乡音、真挚朴素的语言感动得许多同胞热泪盈眶。一些台胞作曲家还要把林丽芳的诗谱成歌曲。
在两岸交流工作中,林丽芳的表现总是认真、周到、细致、真诚。80年代,从美国完成博士学位的3位台胞回到祖国大陆,他们都是单身,在北京举目无亲。于是林丽芳就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过年过节她让妈妈做上一桌台湾家乡饭,使他们就像回到自己故乡一样,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后来他们在大陆都发展得很好,其中有全国政协委员、教授、科学家,他们不仅在各自领域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也起到了推动两岸交流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有朋友、台胞来大陆投资设厂,林丽芳都乐此不疲地帮助他们找地方、看房子,物色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许多大陆厂矿企业都留下过林丽芳匆匆的身影。至今一些地方领导和两岸许多企业家们都经常给林丽芳打电话,把她看做是加强两岸联系,寻求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林丽芳始终关注着两岸的文化交流。她曾随团赴台演出大型话剧《关汉卿》。1997年,青艺与台湾合作排演《伊底帕斯》时,林丽芳找到方方面面的对台工作人员,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促成了这次50年来两岸大型戏剧合作之先河的演出。《伊底帕斯》的演员全部起用台湾的原住民--邹族同胞担任。演出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加强了两岸相互的了解,意义深远。鲜为人知的是,当时林丽芳正在生病,身体十分虚弱,待演出刚一结束,林丽芳就因体力不支住进了医院。
纯真的中国心当许多人对出国趋之若鹜的时候,林丽芳的父亲曾对她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国家困难的时候,你离开了祖国;等将来祖国好了,当你的儿孙问你‘你为国家做了些什么’时,你怎样回答?”林丽芳的心一次次被父亲这句很普通、很传统的话净化着。
身为中国人,林丽芳深感骄傲。她对故乡台湾,对祖国大陆都充满了深情。有人问:“就您的体会,是北京好,还是故乡台北?”林丽芳深情地回答:“都好!台北是我的故乡,我始终怀念她。北京有我的事业、家庭和朋友,最主要的她是祖国的心脏,所以我挚爱北京。”
林丽芳以自己的勤奋、热诚,广交朋友,通过自然、轻松的交谈使友人们更多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有时,不知情的友人看到林丽芳穿得很时尚,就问:“共产党员也能穿名牌吗?”林丽芳便幽默地说:“我可爱穿名牌了。”紧接着还补充一句,“在我们这里比较普遍。”于是有人又问:“小姐也是共产党员?”林丽芳便肯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老党员了。”友人们看到林丽芳潇洒的身姿、愉快的音容,无不感到应该重新认识当今的中国了。
在海外一次各种政治色彩人物云集的恳谈会上,有人不友好地说:“中国不讲人情,扼杀人才。”林丽芳当即起身说道:“我是一个从台湾回到祖国大陆的普通人,如今已被培养为国家艺术剧院的演员,我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当晚的晚会上,林丽芳指挥着中国代表团的9位老人高歌一曲《歌唱祖国》,在她豪迈有力的指挥下,这首充满激情的歌曲在异国土地上久久回旋着……
林丽芳许多久居国外的亲友都曾热诚邀请这位林家最美丽的姑娘去外国定居,并愿提供各种优厚的条件。在日本的堂姐和在美国的姑姑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他们都数次诚恳相邀说:“像你这样在台湾有户口的人,可以到香港,也可以入英国籍。”这些话更激起林丽芳对几十年生活经历的深情回忆。父亲的那次谈话也更加真切入心。她婉言谢绝亲友的盛情,说:“你们知道吗,我的心、我的天地在祖国,我离不开它。”
林丽芳热爱祖国,关注两岸交流。许多年来,她乐此不疲的工作都是无偿的,没有得到过任何报酬。她始终过着普通公民的生活,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第一届春晚朗诵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林丽芳朗诵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令观众十分感动,诗歌全文如下:
南去的风啊,北来的云
捎去我的歌呀,带去我的心
飞天越海到台湾
向骨肉亲人贺新春
听,千家爆竹腾欢浪
看,万户结彩喜盈门
一年一度的除夕夜
每逢佳节倍思亲
抬头望,满天繁星数不尽
屈指算,我们已分离几十春
骨肉同胞啊,何时能相见
你可知道我们一片思念的心
山想你,水想你
日东升,月西沉
朝想你,夜想你
眼望穿,梦断魂
海峡两岸,汇集了多少相思泪
海峡两岸,凝聚了多少骨肉情
月缺总有月圆时
骨肉怎能长离分
星移斗转又一载
且盼祖国统一奏佳音
团圆日,到天安门前留个影
古长城上,去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