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天津市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医院,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天津市医学中心。医院现设有34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和7个临床研究所(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天津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肺癌研究所、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临床部、天津性传播疾病研究所、天津普通外科研究所、天津呼吸疾病研究所)。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为一级博士授权点,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外科、内分泌与代谢病、泌尿外科(与二院共建))、4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病)、6个天津市重点学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病、胸心外科、普通外科、内分泌与核医学)。

2006年,随着外科中心大楼的全面启用,医院完成了临床科室的布局调整,全院病床总数增至1600张,成为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医院的综合优势日益显见。目前医院科室专业设置如下:

临床科室:心脏科、肾脏科、血液科、呼吸科、消化科、内分泌科、代谢病科、感染免疫科、急救中心、心胸外科、外科ICU、泌尿外科、骨外科、普通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麻醉科、妇产科[妇科、产科、计划生育(门诊)]、儿科(儿内科、新生儿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核医学科、干部病房、康复理疗科。

医技科室:生化检验室、临床检验室、细菌检验室、免疫检验室、特检中心、医学影像科、PET-CT、放疗科、超声科、输血科、病理科、病理生理科、药剂科;

其它:外科中心手术室、南楼手术室、门诊手术室。

随着医院在我市医学中心地位的确立,目前门诊日均接待3300人次、急诊400~500人次,月均出院病人2000人次,预计全年门急诊接诊120万人次,出院病人2.4万人次。病人除来自本市外,还有超过30%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主要为华北、东北等地区。

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医疗水平在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多学科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建院初期,形成了国内多个专业专家团队,医院科室设置较全,初步具备目前重点专科的基础。在国内较早开展开颅手术,并在本市和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五十年代学习苏联巴甫洛夫学说,学习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较早开展国内角膜移植,并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低温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六十年代开展内分泌临床工作,开始研究钙磷代谢。为国内内分泌专业及开展临床工作较早的医院。七十年代开展起搏器及锂电池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功。在本市第一家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研究和治疗。八十年代泌尿外科开展肾移植手术九十例。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如皮肤科治疗,各科均设有中西医结合门诊。

九十年代以来,医院各专业全面发展,确定了医院在天津市的医学中心地位: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胰腺炎、重症胆管炎、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等疑难、危重症的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普通外科开展了肝脏和小肠移植,并在肝、胆、胰腺、乳腺、胰岛细胞瘤、胃肠等常规手术的治疗和腹腔镜外科等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内分泌科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骨代谢病治疗与研究水平中居全国领先;神经外科在颅脑肿瘤、脊髓肿瘤、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以及脑肿瘤的基础研究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颅脑损伤病理及临床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神经内科在帕金森氏病及其它锥体外系疾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和临床诊疗的研究、癫痫的发病机理、临床诊疗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核医学科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和放射性核素的治疗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影像医学科在神经系统疾病、肾上腺肿瘤影像诊断、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和骨矿含量测定的研究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医院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中华医学会及其各级分会主办的学术会议,使医院医师籍此捷径迅速获得相关科技信息,了解国内外同专业的发展概貌。我院与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合作,结合继续医学教育,先后承办 “全国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 “全国胃肠动力学术会议”、 “骨科进展研讨会”、 “华北地区医学影像放射学会议”, “呼吸衰竭、肺部感染、SARS”、“北方医学科技论坛2003’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学术研讨会”、“全国心脏介入会议”、“全国磁共振学术会议”,多层面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医院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了对自身位置的客观审视,并增强了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211工程”是我国教育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神经外科学与神经病学学科”和“内分泌学科(临床)”被列入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医院非常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及时总结并认真解决重点学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注入资金,为重点学科的发展注入活力。按照学科建设规划,政府拨款255万元。医院在克服各种困难后,自筹经费440万元,其中80%用于购置学科建设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以及改善重点学科的实验条件,提升科研水平。

2002年国家教委对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整体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各学科均已按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建设内容,全面实现了项目预期建设目标,高质量、超额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多项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成果。

2001年6月我院 “神经外科学与神经病学学科”、“内分泌与核医学学科”、“影像医学学科”三个学科入选市级重点学科。

2004年又有6个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学科,他们是:“骨科学学科”、“妇产科学学科”、“消化病学学科”、“呼吸病学学科”、“心内科学学科”、“感染科学学科”。

“九五”期间医院又进一步确立了院级重点学科,其目的是通过3-6年的院内资助,使这些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向上上一个新台阶,目标是有能力承担部、市级课题和引进“拳头”技术,力争在某个领域居本市的龙头地位,进而迈向国内领先水平。首批列入院级重点学科的是“妇产科学学科”、“皮肤病学学科”、“呼吸病学学科”、“心内科学学科”、“泌尿外科学学科”和“麻醉学学科”。

“十五”期间,医院共获得专利19项。已有3项科研成果成功进行了转化。

“十五”期间,医院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达到6个。同时积极拓展临床药理研究领域,临床药理研究涉及的科室已经达到30个。承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研究任务100余项。

在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成功地举办了由天津市科委、天津市卫生局、天津医科大学主办海河医院承办的“北方医学科技论坛2003’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和天津市市长戴相龙亲切会见了与会的专家,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在会上致辞,市委常委陈超英也参加了这个会议,并就天津的抗击非典工作主持了专家座谈会。该论坛会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天津媒体以及全国数家网站均进行了广泛报道。

1998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登记管理办法》,并于1999年7月开始受理。医院根据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以及市卫生局的通知精神,于2005年9月及时组织中西医结合外科“消化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和中医科 “中药药理学实验室” 进行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二级登记申报工作,并于当年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

医院有教师745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7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50.2%,教师中博士学位、硕士学位453人,占教师总数60.8%,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185人,1名工程院院士,12名政府授衔专家,享受政府津贴44人,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人员460人。

医院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可容约500余名学生上理论课,有电教室、多媒体演播制作室、技能训练室、示教室近30余间,还有16个教研室、教学办公室、资料室、印刷室等。

医院设有7个研究所,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博士授权点。医院设有66个科学研究实验室,设备先进齐全,万元以上实验仪器1156台(件),可供七年制学生和研究生作科研课题。医院图书馆藏书3.56万余册,期刊类744种,其中外文刊物134种,中文刊物610种,有2000余种英文全文数据库(军图),6000余种中文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图书馆实现网络化,配备电脑65台,24小时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文献查询和上网阅读服务。医院承担着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医学影像系、护理系、卫生系、生物医学工程系、麻醉专业、儿科专业、护校教学任务以及医科大学成教学院、二级学院部分教学任务。自1999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国际学院临床医学系留学生英文教学任务。

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医院培养医学专业本科生4022名(按实习生人数统计、不包括理论授课及各小系学生人数),已培养研究生1782名(不包括在学的),已培养留学生253名,还培养了27名来自15个国家的研究生,其中有4名博士生,接受了来自16个国家的42名进修生、国外医学院实习生。

最早培养的神经外科、内分泌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神经放射学科的学员已成为全国各医院学科的奠基人。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部分已走向领导岗位,部分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或专业的技术骨干,他们在学术领域医疗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总医院这片教学沃土中的医疗实践和刻苦钻研,得益于老一辈医学专家、教育家言传身教,无私奉献。

“九五” “十五”期间,医院先后推荐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市131人才工程、卫生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天津医科大学跨世纪人才及青年技术骨干、新世纪人才选拔。并于2003年、2005年、2006年选拔出三批院级新世纪人才及青年技术骨干。目前,医院有天津市“131”人才医科大学跨世纪人才19人,医科大学青年技术骨干32人,医科大学新世纪人才5人,院级新世纪人才31人,院级青年技术骨干25人。5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得国家人事部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天津市荣誉授衔专家5人,天津市授衔专家7人。

2003年、2005年医院均被评为天津医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集体。

全院在编在岗职工2439人,专业技术人员2176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09人,中级职称人员845人,初级职称人员922人。博士学位人员84人,硕士学位239人。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169人。医、教、研人员(691人)中:高级职称比例为40.6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23人)比例为46.75%,其中45岁以下人员(498人)中硕士及以上学位(235人)比例为47.2%,博士学位(66人)比例为13.26%;45岁及以下(37)正高级职称人员(151)为24.5%;40岁以下(8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199人)为42.7%;医教研队伍平均年龄为40.6岁。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医疗、教学、科研队伍(14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0人)比例为63.4%;其中45岁以下人员(103人)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71人)比例为69%、博士学位(30人)为29%。其中40岁以下人员(80人)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59人)比例为73.8%、博士学位(26人)为32.5%。多数 “211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均由中青年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

医疗人员691人,护理人员938人,技术人员383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64,行政后勤人员263,床位和医疗人员比:1:0.48,床位和护理人员比:1:0.65。

1999年,院党委获天津市教卫系统先进党组织。2003年被中组部授予“抗击非典型肺炎先进党组织”。

医院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市文明单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