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尔巴鄂

基本信息地名:毕尔巴鄂(Bilbao)
所处国家:西班牙
经 纬 度:43度17分N,003度05分W
地理位置:位于西班牙北部沿海纳尔温(NERVION)河的入海口,濒临比斯开湾(BISCAY)的东南侧,距比斯开湾12公里。是西班牙的大港之一。
港口性质:海湾河口港、设有免税仓库
航 线:西欧,美国海陆联运公司(SEA LAND)有班轮直挂本港。
人口:96.5万(1981),现已经超过百万
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北风。年平均气温最热为35℃,最冷为一4℃。全年降雨量约1000mm。平均潮差:大汛高潮为4.1m,低潮为0.4m;小汛高潮为3m,低潮为1.4m。
经济:港口附近有丰富的铁矿石,自古以来通过开采、冶炼和出口,并以出口铁器而闻名。现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和化学工业中心,还有造船、电工器材及纺织等工业也较发达
简介毕尔巴鄂是次于巴塞罗那的全国第二大港。人口43.3万,连郊区96.5万(1981)。原为航海人聚落,以出口铁矿石和制造铁器闻名。莎士比亚剧中的“毕尔巴鄂利剑”即指本地钢铁制成的剑。十四世纪起为羊毛出口中心,十八世纪通过同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贸易,城市繁荣。铁路枢纽。港口附近有丰富的铁矿石,自古以来通过开采、冶炼和出口,并以出口铁器而闻名。现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和化学工业中心,还有造船、电工器材及纺织等工业也较发达。港口距机场约6km,有定期航班飞往世界各地。
城市的历史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九十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藉藉无名的蕞尔小城,若非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绝大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缘闻该市之名。
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奉,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1991年,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了一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为该市即将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建筑设计。
毕尔巴鄂的城市建设毕尔巴鄂(Bilbao)现在已经是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大都市,是巴斯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比斯开湾(Golfo de Vizcaya)现代化成果的根本体现。大型建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毕尔巴鄂市的城市扩展和经济发展。古汉根姆博物馆(Museo Guggenheim)、议会宫(Palacio de Congresos)、艾乌斯卡杜纳音乐厅(Palacio Euskalduna)、诺曼福斯特(Foster)设计的地铁、卡拉特拉瓦(Calatrava)设计的机场、新型有轨电车、各种现代建筑项目……无不证明毕尔巴鄂势不可挡的活力。
位于比斯开湾区域的毕尔巴鄂景色怡人,同时拥有森林、山区、海滩和海岸景色,每年吸引无数游人前来观光休闲。现代化的交通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将巴斯克地区内毕尔巴鄂、维多利亚(Vitoria)和圣塞巴斯蒂安(San Sebastián)周边地区的主要城市连接在一起。
毕尔巴鄂的港口相关信息该港
本港河口有波图加莱特(PORTUGALETE)外港,为毕尔巴鄂港务局管辖,由防波堤围护。港区主要码头泊位如下:
码头类别 泊位(个) 岸线长(m) 最大水深(m)
GENERAL CARG0 (杂货) 10 2540 12
BULK CARG0 (散货) 9 2459 14.5
0IL QUAY (油码头) 6 1500 32
C0NTAINER (集装箱) 4 1145 14
装卸设备有各种岸吊、门吊、可移式吊、集装箱吊、浮吊、汽车吊及滚装设施等,其中浮吊的最大起重能力达400吨,还有直径为152.4~406.4mm的输油管供装卸石油使用。油码头曾经靠泊40万载重吨的超级油船,有液压快速密封吊臂及系泊用快速脱钩设施。每小时装速达3000吨。港口仓库面积约3万平方米。煤码头最大可靠8.5万载重吨的船舶,有抓斗装卸桥,连续装船机,变幅起重机及一套采用皮带输送系统的用于干散货的新型设备,装卸效率每小时为500吨。1991年煤炭吞吐量达210万吨。主要出口货物为铁砂、生铁、铁制品、缝纫机、鱼罐头、酒、干菜及五金器材等,进口货物主要有煤、木材、机械、废钢、粮食、橡胶及化工品等。1993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2.6万TEU。1991年货物吞吐量为3200万吨。在节假日中如果需要,经事先安排,可以加班,但应增收50%~100%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