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相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梁代,就有人在龟峰开山建寺。唐乾宁二年(895),僧人茂蟾在龟峰又辟灵胜寺。宋咸平年间(998—1003)宋真宗御批,将灵胜寺更名为瑞相寺。邑人陈康伯(1097—1165),字长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绍兴三十年(1160),官至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身居宰相之职的陈康伯热爱祖国河山,关心民众疾苦。在朝廷他力主抗金,辅佐皇帝励精图治,曾率将士大败金兵于采石,政绩显赫。隆光元年(1163),陈康伯年迈体衰告病还乡。返回故里后,寄情于家乡名胜山水,他常在家人亲友的陪伴下游览龟峰,每当兴致所至,便呤诗作赋。并且,几乎每次都要到瑞相寺拜佛燃香,驻足歇息。这一年,陈康伯请求朝廷,将“瑞相寺”更名为“显亲崇福寺”。隆兴二年因金兵继续南侵,陈康伯再度出山担当宰相重任。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陈康伯卒于京城。若干年后,显亲崇福寺乃复改为瑞相寺。

位于四声谷左上方。有一处由多块巨石堆垒而成的石洞,巨石正面堆积,相互支持,危如累卵,却坚如磐石;石洞高深幽曲,怪谲异常,真是“洞中有洞,别有洞天”。洞高约丈余,其石壁无路可攀,有四个未署年代的篆体大字石刻:“摩尼洞天”。有专家认为,这是元代摩尼教的遗迹,殊为罕见。也有专家考证,“摩尼洞天”系达摩手书,“摩”为“达摩”之简称,“尼”为释迦牟尼之简称,“洞天”取“洞天福地,万物皆通”之意。由此推断,当时的“瑞相寺”,在中国寺庙之中的地位相当显赫。

相传在梁代,一位姓曹的禅师在龟峰结庐为寺,成为龟峰第一代开山大师,瑞相寺的真正来源可能就在此。

唐乾宁二年(895)年,僧人茂蟾在废墟的遗址上重建寺庙,名“灵胜寺”,其址现龟峰桂花园。五代南唐吏部尚

书徐铉在龟峰建别墅,使宗人居之。徐铉死后,其遗产捐给了寺庙。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宋真宗改

寺名为“瑞相寺”。建炎年间(1127——1130年),宋高宗亲自御批寺名。隆兴年间(1163——1164年),宰相陈

康伯(字长卿,弋阳人)奏请于朝廷,改“瑞相寺”为“显亲崇福寺”。康伯卒后,又复名“瑞相寺”。南宋末年,释慧

光在寺后建开法化后塔。

后来,从正禅师主持“瑞相寺”。元至元五年(1339年)瑞相寺毁于大火。后又经善男信女及慈善者捐资捐物,

将寺庙修复,其规模超过了原寺庙。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县人舒贵卿捐资建香火院。明崇祯帝御赐“瑞相寺

”为“龟峰寺”。明末,龟峰寺又毁于大火,仅存一殿。清顺治初年(1654年),僧智能住持龟峰寺,渐次修复,后

其弟子碧济继领院事。清乾隆年间,僧灵涯秀重修龟峰寺。此后龟峰寺香火逐渐衰落。

至民国年间,寺内有僧2人。解放前夕,仅有僧一人,法号新圆,1951年还俗。今瑞相寺遗址尚存。瑞相寺是

我国古代南方的一座名刹。“瑞相寺”现已被列为弋阳旅游八大工程项目之一。相信不久以后,这座具有悠久历史

与深厚文化的古刹将从新焕发昔日的风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