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陶器
荣昌有四宝,折扇、陶器、夏布、猪。荣昌陶器和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一起,合称中国四大名陶。800年的生产历史,赋予荣昌陶器更多的文化底蕴。 “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从宋、清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当时荣昌生产陶器的规模和销售的盛况。因此,荣昌县和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市、广东佛山市一起并称四大陶都。 据历史记载,荣昌陶器主要产于现在的安富镇,清代以前叫磁窑里,(陶器业之盛可见一斑)有史可证的陶器最早出现在汉代,明清时代得到广泛发展,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100多年前就销售到东南亚地区,60年代起,销售到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挪威、芬兰、日本等国。现在,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所以,一说起陶器,荣昌人就一脸骄傲和自豪。 荣昌陶器主要生产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由于荣昌的陶土粘性和可塑性强、烧制的容器具有不渗漏、保鲜好等特点,素有“泥精”的美称,人们因此给了荣昌陶器“薄如纸、亮如镜、声如馨”这9个字的评价。 关于荣昌独具特色的陶土,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帝尧时期,中原大地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大家推选鲧来治水,但鲧花了9年时间也没有把洪水制服,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当时,天神给了他神龙玄龟去治水,神龙用尾巴在地上划一下,就成了一道河渠,然后玄龟把背上背的泥土丢一点在地上,地面就自动长成了一道河堤。就这样一道道河渠的开通,经过13年的努力,禹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当时,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据说,大禹的故乡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羌族自治乡的禹里沟,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后,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当时带着神龙玄龟去治水,正好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很想进去抱一抱儿子,可又怕抱着儿子就走不了,最后还是狠狠心没进去探望,悄悄从家门口走了。但毕竟父子连心,走了一段路后,心里又十分牵挂,禹就站在路边扯了一团草来搓手上的泥,一分心,草上的锯齿把手割伤了,血滴下来,把玄龟背上背的神泥浸湿了一块,这块神泥后来就落在荣昌县的安富镇。玄龟背上的神泥是落地生根,随水势增长的,落到安富镇后,就自动生长,阻拦水势,这一长,就不知道长了几千亩,所以,现在荣昌全县到处都是这种优质陶土,那些浸透了大禹手上的鲜血的泥土是红色的,没有浸上鲜血的泥土是白色的。 《诗经》、《尚书》、《左传》、《孟子》、《墨子》、《荀子》、《楚辞》、《管子》、《国语》、《韩非子》等书对大禹治水的事迹都有详细记载,西汉著名史家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和《五帝本纪》中,完整地记录下自黄帝到鲧禹的世系和鲧的祖父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为妻的史料。《史记·六国年表》中指出:“禹兴于西羌” 。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杨雄在《蜀记·蜀王本纪》有这样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当时的广柔县辖境盖有今羌区汶川、理县、北川及茂县、都江堰市部分地区。《拾遗记》里也有神龙曳尾开渠,玄龟随后负泥建堤的故事。应该说,这个传说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们对荣昌县陶土质量与众不同的赞叹。 在《中国美术——中国各地民间美术分类介绍》的民间陶器里,专门为对荣昌陶器画了一笔重彩:“荣昌陶器——四川(重庆直辖以后属重庆,下同)民间陶器。为四川荣昌县安富镇烧制,该地有优质红、白陶土,质细色正,可塑性强,宜于制陶,主要制成民间日用粗器,如泡菜坛、罐、壶、碗、茶具、花盆、花瓶等。造型大方,釉质尚光。分细陶和彩陶两种,前者胎薄质坚,后者多有纹饰。装饰手法有刻花、点画花、剪纸贴花、雕填、模印贴花。纹样有卷草、工字纹、折带纹、锯齿纹、水波纹。釉色有朱砂红、西绿、黄丹、乳白、黑等。以黄丹釉为常见,朱砂和西绿釉为特色。” 尤其叫人称绝的是,荣昌陶器对所储藏的物品不串味、不变味、不渗色,可以长期保质、保味、保鲜,极具实用性。2001年5月30日,为重庆三耳集团量身定做的天下第一缸正式出炉。 该缸主要用于盛装火锅底料,缸上口直径3.28米、下口直径1.68米、高2.88米,表面积24.5平方米,可盛水15.35立方米。该缸外表面雕刻有反映火锅文化的对联99副共1600余字。目前,重庆三耳集团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4年12月中旬,荣昌县为成都一家水业公司专门制作的用于储装冰山泉水的一对巨型酒坛卖了十万元,这在同行业中绝对是个天价。这对酒坛 “身高”3米,肚径1米6,底径1米4,总容量达8吨多。为了测量酒坛对水质影响程度,该水业公司特意将酒坛内装着的水送到质检部门检验,发现相同陶制品装的水中,这对酒坛对水质的破坏程度最低。 但是,由于荣昌陶器对工艺的要求极严,往往是一个师傅带一名徒弟,随着老艺人的去世,一些荣昌陶器的独特工艺渐渐失传。同时,部分生产厂家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这也加剧了荣昌陶器一些独特工艺的失传。所幸的是,荣昌县委县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荣昌陶文化的价值,他们决心将陶瓷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重振“安陶”辉煌。 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市委书记黄镇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等领导先后专程视察了荣昌县安富镇,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作了重要批示。市建委、旅游局也多次派人现场查勘、拟出了保护开发的规划方案,认为把西部陶都博物馆、陶器市场一条街和火神庙民俗博物馆融为一体,可以打造为成渝线上一个黄金旅游点。 从2003年开始,荣昌县投资700多万元在荣昌县安富镇建起了占地27亩的陶都博物馆,博物馆集文物收藏、科技教育、观光旅游、文化鉴赏于一体。拥有汉、宋、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的陶器精品2000多件,预计今年11月将对外开放。 在修建陶都博物馆的同时,占地15亩的西部陶器市场也开始动工修建,陶器市场里面有陶器制作研发,陶器观赏,陶器批发、陶器零售等各种商铺,建成后将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器市场。 根据荣昌县陶器历史悠久、古迹丰富的特点,荣昌县还在安富镇划定陶都自然风景区。整个风景区占地10961亩,有古宋陶遗址、明、清时代龙窑、阶梯窑等25处,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代的寺庙、碑文、佛塔散落其间。其中,刘家拱桥的宋陶遗址有二平方公里,遗址陶瓷碎片堆积如山,其中不乏当时的精品。人称“九宫十八庙”之一的“火神庙”在安富镇也保存较为完好,亭台、楼阁、戏台、飞檐、翘角、人物雕刻等都清晰可见;另外,仙人桥、一碗水、舍利塔、仙女山、竹海、河南寺、雷公寺、新观音等点缀于风景区中,浓厚的“陶都”气息和清新的明清古镇风貌相得益彰,极具旅游潜力。 荣昌陶器,盘活了荣昌一方的经济;荣昌陶器,铸造了陶艺历史上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