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78年12月31日[1],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研究院坐落于京城北部,朝阳区北五环外北苑路东侧大羊坊8号,自亚运村向北约7公里,紧临地铁5号线立水桥南站,西临奥林匹克公园,北临城铁13号线立水桥站,占地14.7公顷。作为国家级社会公益非营利性环境保护科研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同时,致力于为国家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为提高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决策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按照“自然和谐、厚积薄发”的理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国家科技成果,为国家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法规和标准、开发污染防治技术、制定生态保护对策措施,以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实施“人才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环境标准战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形成了以大气环境研究、水环境研究、生态环境研究、环境工程技术研究、环境安全研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研究为主的环境科学创新体系,设立了4个研究所、2个研究中心、5个科研事业单位和2个技术服务机构,共包括18个学科研究方向和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队伍包括三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0名研究员和逾百位博士,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共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拥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博士后工作站。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士:刘鸿亮(1932.6.20 -) 环境工程专家。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对我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王文兴(1927.11.17-)环境化学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顾问。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青岛)。大学毕业后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在原化工部属沈阳、北京、天津化工研究院主要从事烃类催化氧化研究,开发了放射性碳同位素示踪法和电磁泵流动循环法研究烃类催化氧化的机理与动力学。编著了我国第一本《工业催化》(1978)。任阵海Ren Zhenhai (1932.11.7 -) 大气环境科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原籍河南新乡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影响研究中心总工。
《环境科学研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环境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环境管理的新理论、新经验,以及反映环保领域热点问题的学术论文;通过特别约稿及时讨论环境重大问题及重要学术理论。为相关政府机构、研究及教育部门、企业、各类环保团体、环保科技人员、管理干部、高等院校师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