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科技集团
三安科技集团简介 三安科技集团系科学家,生命科学研究新方法-生命调控技术(Tech-BIA)平台创始人张令玉创办的。
张令玉,1954年12月出生。自1974年致力于生命科学信息调控技术(Bio-information Adjustment Technology,Tech-BIA)平台的研究。Tech-BIA平台于1983年基本创建成功,并应用于生物新药、生物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凭借Tech-BIA技术快速、准确、费用低、效果显著等独特优势,陆续成功的研究出用于生物医药(62项)、生物农业(28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18项)的技术成果,共计108项。
1989年首先开始了生物农业技术在全国的推广,不到两年的时间(1991年)便在国内引起了轰动的影响,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田纪云副总理、国家科委、农业部等领导,以及科技界诸多院士们和新闻界的高度关注。1993年以美国国家重大利益移民将张令玉教授全家移民到美国,被美国Bio-AG、海军生物研究院、NIH等国家机构聘为高级科学家,从事新型生物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生物新药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赫的成绩。
2006年,为响应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及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的感召,张令玉教授带着为九亿农民打工的报国之心在北京创建了三安科技集团,利用他的专利技术成果和创新的三安模式创建了三安生物农业,通过生产世界上最安全的食品-三安超有机食品,采取高安全性的标准战略和平价、优质的品牌战略,打造世界农产品市场蓝海方略,为解决我国农产品卖难和卖个好价更难困扰农民增收的难题,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难题等,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标准化农业之路,迅速使农民增收致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自2006年开始,张令玉教授利用他独创激活农民和地方政府的三安模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轰动性社会影响和效益。农民激活了、地方政府激活了。实践表明,三安模式为我国农民增收致富、保障农产品安全等闯出了一条适用于解决我国农业难题的特色之路。张令玉教授为了实施三安模式亲自撰写了近100万字的三安超有机标准化农业系列丛书-----《三安超有机食品中零农业化学品限量》、《三安超有机食品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三安超有机食品中零农业化学品限量检验方法》、《三安模式-创新超有机标准化生物农业》、《三安超有机食品》等著作。正是由于张令玉教授这种创新的科学方法、科技成果和商务运作才能,被科学界、学术界、企业界和新闻界等喻为传奇人物。“超有机”迷雾 一种打着“超有机”旗号的食品,正以强大的宣传攻势,考验着消费者脆弱的判断力。事实上,根据南都记者调查,无论是在质量认证还是在学术体系上,“超有机”概念都不存在,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上也找不到一篇相关论文。然而,4年来,“超有机”食品却一路绿灯横扫北京及至全国市场[1]。
这种吊诡局面展现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面临的多重困境:商人的夸夸其谈和误导,食品专家的推波助澜,主管部门的监管空白,以及缺乏食品安全知识的普通消费者的无所适从。
三安刮起的“超有机”旋风,在北京其他的有机农场中间掀起了波澜。大兴青圃园有机农场总经理张希庆去年慕名前去三安总部参观,当时三安董事长张令玉的儿子、三安副总张程,现场为张希庆一行讲解,张程的口若悬河令张希庆十分折服,“他们告诉我,只要用他们生产的试剂一擦,就检验不出任何农药残留了。”而有30年种植经验的青圃园总园艺师贾延贺则不以为然,“消完毒了再去检验,我也能保证无农残。不过,那还叫有机蔬菜吗?”
结果表明,三安有机米虽然号称“三无”:“无化学残留、无农药残留、无兽药残留”,但在实际检测中,铅含量为0.022m g/kg,根本不是其宣传单页上声称的“未检出”;铜含量为1.65m g/kg,也远大于其自称的0.5m g/kg,其他指标它也未占优势,和其近20元/斤的高价实在难以匹配。
专家批驳“超有机”使用生物制剂“消灭”农药残留是“作假” 。学术界打假明星、新语丝网站的方舟子,看到张令玉声称“自1974年致力于生命科学信息调控技术(Bioinformation Adjustment Technology,简称Tech-BIA )平台的研究,于1983年基本创建成功Tech-BIA平台”,不禁哑然失笑。超有机宣称的“零农残”在方舟子看来不值得一驳。因为,“空气中、土壤中、水中,本来就都含有种种有害的化学物质能被作物吸收,根本不可能保证‘零农残’,只是量多量少的区别,绝不可能像三安宣称的‘三无残留’。”
“无论是国际学术界,还是实际生产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超有机’存在。”3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评审专家曹志平在接受采访时说。
4年来三安超有机一直顺风顺水,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中国农科院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称:“张令玉的能量很大,一是舍得宣传,另外好像中国工程院、农科院都有领导专家在关照,背后有人支持。”
“超有机”发明人、董事长张令玉被三安公司宣传描绘成一个划时代的科技奇才。虽然还有一个名为三安生物科技院的机构存在,但是看不到研发的迹象,常见的状态就是客服人员接听热线,推广宣读“超有机”理念。工作人员显然训练有素,对于“超有机”之外的话题都保持警惕。
似乎没有一个员工能知道张令玉的去向。在三安生物科学院副院长魏刚以到基地视察为由拒绝了南都记者的采访之后,这处神秘的公司总部就被越来越厚的迷雾包裹起来[1]。
三安模式创始人、三安董事长张令玉说:“我要么是最大的骗子,要么是最大的发明家,没有中间的道路可走。”
据调查,高中毕业的张令玉,并无肿瘤学、艾滋病学领域任何专业背景及研发成果。《商务周刊》曾经调查:1983年张令玉闯荡北京,进入北京一家科研所当了一名勤杂工。1988年张令玉成立了一个没有注册的“中外科技应用研究所”,自任所长。这家研究所1988年推出了第一个微生物肥料———“肥丹”。 很快,香港媒体发现张令玉的低调事出有因:张早年(1975年)曾因盗窃罪,被富裕县人民法院判处3年有期徒刑。后来又因涉嫌化肥欺诈在徐州被当地公安局拘留[2]。
(节选自2010-03-17南方都市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