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年
1018年1018年,戊午年,马年,北宋天禧二年,契丹开泰七年,大理明启九年,越南顺天九年,日本宽仁二年,以下是本年发生的大事。
1018年-大事记奎文阁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原来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又重修。“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中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后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遂在孔庙建奎文阁。
丹麦历史
丹麦遥尊英格兰。
1018年-出生文同文同(1018~1079年),北宋画家。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县永泰乡)人。举进士,历官邛州、洋州等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操韵高洁,能诗文,善篆、隶、行、草、飞白,初学草书十年,未得用笔之法,后见道上斗蛇,遂悟其妙。尤长于画竹,画竹叶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重写生,洋州有筼筜谷,多竹,时往观察,画竹益精,有"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的美誉。苏轼和他是中表亲,画竹受其影响,尝题赞与可《梅竹石》:"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文而丑,是为三益之友。"说他下笔"能兼众妙"。黄庭坚题其《竹上鸜鹆》有"功破造化窟"之语。后人画竹多宗之。元代吴镇,搜集学文同画竹技法的宋元画家二十五人小传,编成《文湖州竹派》一书。亦善画古木老槎,具"槎牙劲削"之致。偶写山水,黄庭坚谓:"潇洒大似王摩诘,而功夫不减关仝。"传世作品有《墨竹图》轴,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墨竹图》卷,绢本,书款"与可",元人曾将其与苏轼《枯木竹石图》卷装帧成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又《墨竹图》轴,绢本,无款,有二印:"静闲室"、"文同与可",藏广东省博物馆。著有《丹渊集》。
文同死后葬在梓州永泰县新兴乡新兴里(今盐亭县永泰乡)。解放前其墓尚存。上世纪八十年代,盐亭县重修文同墓,以资纪念。吕公著吕公著(1018~1089年),字晦叔,宰相吕夷简次子。宋代宰相。死葬新郑。少年时期勤奋好学,以致废寝忘食,遇事深思熟虑,行动果断。他的父亲颇为惊喜,认为儿子将来必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因为父亲的功劳补官奉礼郎(管理君臣牌位,侍奉皇上祭祀之礼)。后考中进士,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通判。和郡守欧阳修成为好朋友,经常商讨学问。后来,欧阳修出使契丹。契丹的国王问贵国的著名学者是谁,欧阳修首先推举吕公著。又升任吏部判选官员,仁宗奖励恬淡退让,赐给他五品官服一套,以崇文院检讨同判太常寺。寿星观中营造供奉真宗遗像的神殿,公著说:“供奉先帝真宗的神殿已有三处,现在还要建造,奉祀还不够丰盛吗?”晋升知制诰,他再三推辞。后改任天章阁待制(专门收藏真宗御制文书)兼侍读。
英宗亲政后,吕公著升任龙图阁直学士,掌管太宗典籍图画。当时朝议追崇英宗生父濮王典礼。濮王本为仁宗堂兄,有人认为英宗过继给仁宗,应称他的生父为皇伯考。公著说:“这是真宗称太祖的称号,怎么能够再转给英宗?”及下诏“称亲”,公著又提出不同意见,说“称亲”有两个父亲的嫌疑。御史中丞吕晦在议论追崇濮王中,因为辱骂了欧阳修被罢官,公著上奏说:“陛下即位以来,虚心纳谏的风范没有彰显过,并多次把进谏的言官罢官,怎么能够向天下展示纳谏风范?”英宗不听。公著请求补任外官,英宗说:“你是朕的重臣,怎么能离开朕呢?”他不断请求,英宗只好让他出任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