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年
1020年1020年,天禧四年,契丹—辽圣宗耶律隆绪之年号,日本后一条天皇年号,李朝—李公蕴之年号,以下为本年发生大事。
大事记银川来源公元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迁居于此,改为兴州。公元1038年,西夏国在此建都,称兴庆府,历时189年。之后历经王朝更迭,又改称为中兴府、宁夏、宁夏府、宁夏城,直到1945年,才设立银川市。银川是我国回民的聚居地,这里有着穆斯林文化的精粹,和着历史的发展,穆斯林文化不仅体现在回族人生活当中,而且还体现在各种建筑遗存之中,位于青铜峡库区西岸的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便是穆斯林文化的集中反映。
位于腾格里沙漠的沙坡头,是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显示着人们和自然斗争的痕迹,过去是一片沙漠戈壁,如今却鲜花盛开、瓜果飘香,是国家4A级景点之一,银川还有“南沙北湖,湖润金沙,沙抱翠湖”的著名风景区沙湖风景区,集大漠风光与游乐为一体。
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紧密结合的华夏西部影视城,依托镇北堡遗址沧桑历史,为艺术家们所青睐,逐渐成为我国电影基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著名影片便是在这里拍摄的。惠州惠州,又名鹅城。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东江下游,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惠州春秋时期属百越,战国时期曾建“缚娄”小国,秦汉时属南海郡傅罗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设立循州总管府,统领循、潮二州事。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惠州改称祯州。宋天禧四年(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州为惠州,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
出生张载张载不仅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哲学)、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和领袖,而且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他三十八岁考中进士,虽然三度出仕,两被召晋,但主要活动是讲学和著书立说。张载十五岁,其父病故于涪州任上,全家护柩回开封,行至勉县武侯祠,张载拜谒后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言有教、动有法”谓之一言一动都必须含有教育意义行动应有规矩。“昼有为,宵有得”谓之每日应当身体力行,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成果。“息有养,瞬有存”即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免受不良影响,张载的“六为”后来成为他教育学生的准则。二十一岁那年,他写出保家为国的“边议九条”,赶赴延安拜见范仲淹,提出自己一套对付西夏收复失地的主张。
三十八岁,在上京考进士那一年,他在京城相国寺设虎皮讲“易经”,得到宰相文彦博的赞赏。四十六岁那年,文彦博被罢相,调到长安整治西北防务,请张载到长安“殿学”(西北的最高府)。四十七岁时,王乐道(任西北最高教育官即“京兆尹”)再次请他讲学,因听他讲学的都是些贡生、知县、学正等,他对这些学者提出多学习实学,少留言于科举(《张子行状》),倡导学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来,这四句话成了关学学派的宗旨。49岁时,应武功主簿张三甫邀请,到武功绿野亭讲学。五十岁那年,神宗召见他问治国之法,他以“渐复三代”(恢复夏、商、周)为治国之道。核心是以德治国和教育为本作以回答,被任为崇文院校书。后因其弟张戬与王安石在变法上发生激烈矛盾,便辞职回乡。五十一岁的张载回到横渠创立了横渠书院,他一面讲学,一面著书立说,“仰而思,俯而读”。当时,关中和西北各地士子云集横渠张载的门下,这是张载思想(包括教育思想)完善成熟时期。《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从以上张载重要讲学活动和著书立说可以看出,他在讲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活动范围,特别是辞官回横渠讲学著书,形成了他完整的一套教育思想。苏颂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福建泉州南安人。北宋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其祖先在唐末随王潮入闽,世代为闽南望族,其父苏绅中过进士。苏颂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聪敏好学,经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10岁随父入都,少时学习勤奋。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三岁的苏颂与王安石同榜中了进士,做了江苏江宁县令。苏颂调任颖州(现安徽阜阳)知州时,宋仁宗刚死不久,大筑皇陵,命各州县调拨大批物资,州县官们纷纷加捐派款,从中大捞一把,惟独苏颂不侵扰颖州百姓,从州库中拨出官款置买。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苏颂调升国史馆集贤院校理九年,便利用接触皇室藏书的机会,每天坚持背诵二千字,回家后默写保留,故熟悉了许多宫廷秘本,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学识。著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图经》二十一卷,就是在此期间完稿。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苏颂调升知造诰、知审刑院。熙宁三年(1070年),苏颂因拒绝草拟越级提升李定为御史的的制书而被黜落知造诰,归工部侍郎中班。熙宁四年(1071年),苏颂出任婺州(现浙江金华)知州。熙宁六年(1073年),苏颂调任亳州(现安徽亳县),1074年加集贤院学士,1075年出任应天府知府兼南京(现河南宁陵以东除永城外地区)留守司。熙宁十(1077年),苏颂还朝,修任宗、英宗两朝正史。后转为左谏议大夫。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颂暂任开封府知府。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苏颂任刑部尚书。元佑三年(1088年),苏颂主持复制先进的天文观察仪器“水运仪象台”。1092年,苏颂被任为右宰相,两年后辞相出任扬州知州,1097年告老还乡。宋哲宗赐赠苏颂“太子少师”衔,并赐江苏丹阳良田四百亩。1101年,苏颂病逝,享年八十二岁。朝廷谥号“正简”,封赠“太师魏国公”。
去世向敏中:(公元?~1020年待考),开封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宋朝大臣、宰相。
进士出身,初任地方官,以清廉著称。历任兵部侍郎、参知政事、枢密院使,后加同平章事(位同宰相),曾被贬。
宋大中祥符初年,向敏中被召回,不久复为同平章事。向敏中性端厚,谙晓民政,善于采拔,居大任十三年,人以重德目之。
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进士。受宋太宗赵炅、宋真宗赵恒所器重。
自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农历8月升同知枢密院事进枢密副使入相。
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以参加知政事加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先后与吕蒙正、寇准、王旦等同朝为宰相二十年。
曾于宋天禧三年农历10月授尚书左仆射,宋真宗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把这样高的职位给人,猜测向敏中受此殊荣必然喜极,肯定要大庆一番。于是派人去暗察。可是向敏中却闭门谢客,家中悄然。于是宋真宗称向敏中“大耐官职”。其宠辱不惊之风范概然可见矣。
数百年后,平江向氏以“大耐堂”名之,犹不忘继承先祖遗风之意。
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农历3月,向敏中以在任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景灵宫使之职病卒,年七十二岁。真宗亲临哭之,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并赠太尉加谥号曰“文简”。
向敏中生有五子,依次为:向传正,官国子博士;向传式,官龙图阁直学士;向传亮,官驾部员外郎;向传师,官殿中丞;向传范,官密州观察使。
向敏中之孙向经,袭荫虞部员外郎,后晋知青州,以其女为皇后,而致封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