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年
1032年1032年是农历壬申年(猴年);契丹景福二年,重熙元年;北宋天圣十年,明道元年;大理正治六年;西夏显道元年;越南天成五年;日本长元五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五开始
大事记元昊即位夏国王
元昊
明道元年(1032)十月,夏国王李德明去世,其子29岁的元昊在同年的十一月即位。元昊在即位之初,即已萌立国之志。此后,元昊虽表面上仍向宋朝、辽朝称臣纳贡,但其车马、服饰、仪卫都是按照帝王的规格设计的。明道二年(1033)五月,元昊开始建立新的官制体系,设立文武官职,所设衙门的职掌大多与宋朝相同。此外,元昊还下令区别文武官及百姓的服饰式样。大庆元年(1036)九月,元昊又开始改革兵制,使西夏士兵人数大增,为建立西夏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元昊开如彻底改革其所统治区内的传统风俗习惯。明道二年(1033)三月,元昊颁布秃发令,使西夏地区百姓发式区别于汉族。大庆二年(1037)正月,元昊还根据自己的意图创造了蕃字,然后他又命令野利仁荣对这些文字加以演绎。成为西夏自己的文字。同年十一月,元昊又下令设立蕃、汉二字院,负责与宋朝及其他地区有关的文字。在本年的七月,元昊还下令重新制作了原先沿用汉族的礼乐制度。并将此制度颁行全国,严令执行。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元昊在大臣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人拥戴下,正式即皇帝位。国号称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随即向宋朝上表,要求正式承认他的皇帝称号。至此,在“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的辽阔疆土上,一个新的王朝-西夏屹立在宋朝的西方。
宋封赵德明为夏国王赵德明向宋朝称臣纳贡三十余年,经常派兵偷袭宋朝边境,宋朝出兵反击,赵德明即主动撤退。但赵德明仍然坚持在每年宋朝的重大节日时派遣使臣向宋朝纳贡。宋仁宗十分赞赏德明的恭顺之心,于明道元年(1032)、夏显道元年五月派遣使臣带着宋仁宗的御旨,册封赵德明为夏国王,并允许赵德明的车马、服饰、旗帜等只比宋朝皇帝低一等,还增加赵德明食邑一千户。赵德明被册封后,立刻上书宋朝表示谢意。
元昊继位赵德明于显道元年(1032)、宋明道元年十月去世后,二十九岁的元昊在同年十一月继位。宋仁宗委派工部郎中杨告为旌节告官使,朱允恭为副使,授封元昊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还册封他为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着落使等。杨告等人到达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时,元昊逗留不前,不来迎接御旨,迟迟才跪下接旨。在这一册封仪式上,元昊妄自尊大,已萌反叛之志。
吕夷简罢相宋仁宗
明道元年(1032)四月,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亲政。他首先罢黜刘太后所任用的宰相吕夷简、枢密使张耆、枢密副使夏竦、参知政事陈尧佐等人,重新提拔张士逊、李迪为宰相,王随为参知政事,李谘为枢密副使,王德用签书枢密院事,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
范仲淹言事明道元年(1032)七月,右司谏范仲淹因江淮地区发生灾荒,请求朝廷派人安抚受灾百姓。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安抚使,范仲淹到江淮地区后,开仓赈济贫民,豁免赋税,同时将受灾地区人民所食乌味草进呈皇宫以劝谏皇帝节俭养民。范仲淹还奏陈八事:戒奢侈,崇节俭:裁减冗兵,减少官吏人数,节省财政开支;实行通商,便利百姓,省掉一些不必要的土木工程,裁汰禁军,严格吏人升迁等方面。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
赵德明攻取凉州凉州(今甘肃武威)土地肥沃,水草肥美,号称"凉州畜牧甲天下"。如果赵德明不攻占凉州,那么西夏统治中心兴灵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就不能与酒泉、敦煌诸郡相通。自从回鹘族占据凉州后,赵德明无时无刻不在策划着攻克凉州,但他又十分惧怕宋朝政府下令凉州附近的少数民族救援凉州,因而迟迟不敢下手。显道元年 (1032)九月,赵德明先派遣吐蕃诸部入侵宋朝环州 (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宋朝负责这一地区军事事务的长官李德将吐蕃入侵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宋仁宗命令鄜延路送交书信给西夏,警告吐蕃各部,在宋朝使者尚未到达兴灵府时,赵德明派遣元昊率领大军进攻凉州,回鹘族孤军奋战,抵挡不住元昊的进攻,于是元昊顺利攻克凉州,打通了西夏同酒泉、敦煌等地联系的通道。
出生宋英宗,北宋第五代皇帝出生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15日),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他是前任第四代皇帝宋仁宗的从兄弟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即位后因尊生父还是仁宗为皇考的争论,即濮议,和群臣、太后争论十多月。后因体弱,疑为心脑血管疾病驾崩。英宗本人对于北宋中兴抱有极大期望,相对其子神宗,政治手段也更为成熟。无奈寿短,使得北宋过早进入神宗朝,从而失掉了可能的中兴计划,为神宗朝王安石的变法提供了机会。
宋英宗治平三年任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经费由政府资助,更准借阅秘阁藏书,并自选助手(刘恕、范祖禹、刘攽、司马康),并提供笔砚文具、拨款、水果、糕点等,让司马光无后顾之忧的从事史书撰述。于神宗元丰七年成书,神宗并亲自为此书作序。
高太后,宋英宗皇后出生辽道宗,辽国第八位皇帝出生
程颢,北宋理学家
辽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1101年),辽国第八位皇帝(1055年—1101年在位),在位长达47年。他是辽兴宗的长子,契丹名查剌。重熙二十四年(1055)八月,兴宗驾崩,即位于柩前。改元清宁。道宗继位后,封皇叔宗元为皇太叔,清宁二年又加天下供马大元帅。四年又赐金卷等,极尽荣宠。但宗元始终有谋夺帝位的意图,在清宁九年(1063)七月,宗元听从儿子的劝说,发动叛乱,自立为帝,未几被道宗所平,宗元自尽。史称滦河之乱。他在位期间,辽政治腐败,国势逐渐衰落。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道宗还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导致的听信乙辛的谗言,相信皇后与伶官赵惟一通奸而赐死皇后。而同时乙辛为防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因为道宗只有皇太子这个儿子),故陷害皇太子谋反,杀害了皇太子。
程颢,北宋理学家出生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北宋理学家,洛阳(河南)人。早年与弟程颐师事周敦颐。程颢在熙宁元年向宋神宗上《论王霸札子》和《论十事札子》,并肯定王安石变法。变法之初曾视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
李宸妃卒
李宸妃是宋真宗的妃子、宋仁宗皇帝的生母。宋真宗嫡妻刘氏无子,宋仁宗出生后,刘太后即以宋仁宗为自己的儿子。但宋仁宗并不了解内情,他继位十余年,李宸妃总是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先朝嫔妃之中,不敢走漏半点风声。其他宫廷中的人也畏惧刘太后的权势,不敢向宋仁宗诉说此事。因此,在刘太后执掌朝政期间,宫廷内外一直隐瞒此事。明道元年(1032)二月,年仅四十岁的李宸妃死后,刘太后甚至不允许在宫廷中办理丧事,但宰相吕夷简以“太后他日不欲全刘氏乎”相威胁,刘太后才同意为李宸妃办理丧事,被追封为宸妃。明道二年 (1033),刘太后去逝,宋仁宗亲政,宋仁宗了解内幕后,追封李宸妃为太后,谥号曰章懿。
赵德明卒
显道元年(1032)、宋明道元年十月,夏国王赵德明去世,享年五十一岁,在位二十八年,其后被迫赠谥号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西夏派遣使臣向宋朝告哀,宋仁宗为此停止视朝三天,并同大臣一道在一个特设的殿堂素服对德明的去世表示哀掉,同时追赠德明为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宋仁宗还任命开封府判官朱昌符(因朱昌符正生病,便由侍御史孙祖德代替朱昌符)为祭奠使,内侍省押班冯仁俊为副使,赏赐元昊丧葬布三百匹、绢七百匹。其后赵德明被葬于嘉陵(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