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石排镇

石排镇位于东莞市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南岸,西距东莞市区20公里、广州50公里,南往深圳70公里,北与惠州市博罗县隔江相望。全镇面积56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区,常住人口3.9万人,外来人口10万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3万多人,是一个环境优美、文明富庶的现代滨江工业城镇。

石排濒临东江,风景秀丽,独享东江岸线14公里。历史悠久,古韵深蕴,据考古发掘的龙眼岗贝丘文化遗址,印证了石排已有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石排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增创城市建设、设园引资、民营经济、人文环境四大优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富裕。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5.14亿元;生产总值17.41亿元;外贸出口总值2.59亿美元。

石排镇已建成良好的基础设施。全镇公路里程210公里,跨江公路桥2座,兴建了由石排大道、石崇大道、石横-石洲大道、龙江大道等60-66米宽主干道组成的“一环一横两竖”主路网。通过公路联网和桥梁连接与东莞市东部快速路、(东)莞深(圳)高速公路、广(州)深(圳)高速公路、广(州)惠(州)高速公路相贯通,使石排成为东莞与周边市县交往的区域性公路干线交通枢纽之一;拥有两座110千伏变电站和一座220千伏变电站,镇自来水公司日供水能力超10万吨;程控电话总装机容量39961户,全镇现有程控电话用户32188户。

改革开放以来,石排镇三大产业协调快速发展。坚持“工业立镇”,积极对外招商引资。至2004年,全镇共引进塑料制品、电子通讯、五金家电、服装鞋业、智能玩具、建材家具、农业种养等外商投资企业436家,民营企业2970家,累计引进外资总额3.042亿美元,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34.15亿元。坚持“农业稳镇”,充分发挥石排镇滨临东江、水肥土沃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初步形成了淡水养殖、观赏鱼、蔬菜、禽畜、花卉五大支柱产业。福隆罗屋“金鱼村”被市列为“三高农业示范基地”,福罗金鱼养殖场被评为市首批“农业龙头企业”,金鱼养殖业已成为石排的特色产业之一。坚持“商业旺镇”,以石排综合市场、福地市场和聚富名店街三大市场为核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天天商场、合时电器商场、万家福购物广场,以及利丰城市广场等上规模的商贸业不断增资扩业,镇中心区聚集人流物流的功能不断增强,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6亿元。

全镇现有医院1家,下设16家门诊部。电视站、文化站、影剧院、公共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作为石排知名文化品牌 石排醒狮,曾在全国大赛上赢得唯一特别大奖,享誉四方,石排中坑村更被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石排镇濒临东江,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古韵深蕴,交通便利,设施完备,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古代遗迹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滨江工业城镇

矿产资源

红砂岩:产地位于燕窝、石贝二村附近的红石岭脉(即云岗石脉的西部)。这条砂岩连绵五、六公里,蕴藏大量红砂岩(俗叫红石)。明清朝代已有官办石场,大批石工长驻该地大量开采,并就地加工成各种建筑材料,供附近各州、府、县城镇宫建衙署、坊碑、桥梁、道路等需用。至清末及民国时期,这里的石场才停止生产。建国后,各处兴修水利,石排公社在燕窝岭脉段复办石场,爆破开采块石,作建筑涵闸及堤基需用。近年来,农村大量建房,燕窝乡府继续办场,承包开采,年产红石块约4500立方。近年来,由于矿石开采破坏资源生态,目前政府已下达不准开采的文件,保护生态资源环境。

白泥、黑泥:石排镇地下蕴藏较多白泥(学名高岭土)和少量黑泥,是陶瓷的优质原料。1953年,始由下沙乡试探开采,产品销往佛山石湾陶瓷厂,经鉴定质量上乘,于是大量收购。埔心、上汴、塘尾、孔屋、石井、中坑、福隆等乡,相继探测开采。除给石湾陶瓷厂出售泥坯外,埔心、下沙等乡开办白泥粉厂,磨制泥粉售给有关单位作化工原料(耐火材料、化妆品原料、建筑器材等原料)。以上各村年总产量:白泥(坯、粉)约9000吨、黑泥约7000吨。1990年10月由于原材料价格提高,产品售价低,已停止开采。

河沙:石排镇位于东江河畔的村━━田寮、赤坎、燕窝等村河边的沙滩上,积聚着大量适合建筑用的粗粒砂。这些村在河边设立沙场,租赁吸原开河沙,售给附近乡镇作建筑材料,年产量约3.5万立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