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堰村
胡堰村胡堰村位于浙江省永康市中部,魁山之北麓。原属游仙乡三十三半都,民国时曾属石溪乡、石鹤乡,1950年后归属油川乡,1992年改属芝英镇。有423户,1385人。
交通胡堰村东面有公路可通芝英村,村南有公路可通灵山湖,村西有公路与即将建成的金温铁路下里溪中心站衔接,村北有公路与永康公路客运站相连,交通称便。
自然环境胡堰村,为胡姓聚居地。始祖胡志宁,宋宣和二年(1120)授任永康县令。学博才赡,刑清政简,及任满,民不忍舍,因留于永康。因羡魁山、石马山川之秀而卜居于此。而后胡姓繁衍,遂成是村。
魁山在村之西南,西望似魁星舞笔,北望如坐狮。岩顶建有魁山庙,岩下为经堂。经堂南侧,为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闻人梦吉、唐以仁和诗人李晔寓居之所。三人才华出众,皆不愿出仕元朝,而隐居于此讲学。后人曾在此建祠奉祀,名曰三贤祠。石马岩,在村之东南,山形似马。主峰西侧,悬崖峭壁,山脚有石马殿,旧祀游仙乡乡主。
两山之南则是雅称灵山湖的杨溪水库,湖水从魁山岩下的隧洞哗哗涌出,通过村东凌空高架的“华东飞渡”输送到市境各地滋润田畴,同时“近水楼台先得月”,使胡堰的农田首先得益。
教育事业相传在明嘉靖年间,胡堰村北已有双桂轩书院,姚江学派知名人物黄绾曾经在此讲学。清至民国初年,胡氏大宗办有私塾,重聘名儒来塾任教。1926年始办村小,办学经费概由胡氏大宗常产开支。在村内,儿童只能念完初小。如要读高小,还得去离村1公里的儒堂村的培儒小学就读。1949年5月后,胡堰村曾划属堰头乡管理,高小学生要到离村2公里的乡中心小学读书。
1950年胡堰村民捐资在宗泉公祠创办胡堰街完全小学,招6个班,聘用7个老师。车马、前舒、井头、王上店、胡祖坑、儒堂等村的少年儿童也纷纷到此入学,凡来此入学者一律免费。从1950年至1988年,由于生源不断增加,学校规模扩大,原有代用校舍陈旧,村里曾4次建造教学用房,每次两个教室,经费概由集体经费支付。1988年,在县学校危房大检查中,原来代作校舍的宗泉公祠被列为学校危房,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考虑到前几年建造的校舍也分布得过散,光线又欠好,于是下决心改造旧房,建设胡堰街小学新校舍。为了建造符合现代要求的校舍,组织到外地参观了五六个较先进的校园,投资20万元,在村中心新建三层平顶的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为让学生在教室周围有比较宽敞的活动场地,大楼旁边配有3亩左右面积的操场,楼上还设计了四面挑梁,使教室前后左右都有朗台。两层教室中还有一个电化教室。从1989年下半学期开始,全校师生均已搬进新校园。村里为小学购置了电影机、录像机等电化教学设备,成为永康市电化教学试点校。村里还办托儿所1个,幼儿班大小两个班。胡堰村民尊师重教之风在附近各村传为美谈。村党支部书记胡金奎被誉为热心办教育的干部,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农业建设胡堰村875亩耕地,120亩茶园连成一片。为了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从1950年开始,几乎年年有治理目标。首先兴修东塘水库,并为八口塘作坝蓄水,因为质量好,1952年获浙江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52年开始,在村旁开挖新塘,并相继进行石塘、少堪井和后樟塘等小(三)型塘库建设,增加蓄水能力。由于水利条件改善,1976年粮食亩产从1950年的26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1977至1979年,胡堰村民进行园田化改造,农业生产又有新的进展。但由于排灌渠系不配套,路渠失管失修,渠道淤积严重,流水不畅,机耕路坑洼不平,暴雨时农田被淹,一片汪洋;抗旱时,上游闹水灾,下游几天几夜放不到水。1990年,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看到杨溪水库北干渠第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库水将从魁山隧洞淌入农田,胡堰村民群情激奋,1990年,在国家没有一分钱补助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村经济比较发达和劳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以改善农田排灌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经过三年努力,投入义务工13000多工,投资20万元,共整修田间作业机耕路7条,长2000余米,加宽机耕路3条,长1273米,新建机耕路4条,长1142米;清理水塘两口,加宽加固塘库1处;整修灌溉渠道5122米,排水渠道3311米,新开灌溉渠道500多米,现浇混凝土三面光渠道11000米,现浇混凝土“U”型渠道5217米。大小渠道三面光,田间渠系灌排通畅;田间作业机耕路四通八达,村村相通,胡堰村95%以上农田实现旱涝保收。1992年粮食平均亩产900余公斤。
经济发展胡堰街道,东西穿贯,原是一条大道。明代已有集市,街道的西北侧还有一个方圆亩许的市基。到了民国,随着公路的开发,主行道的变迁,运输工具的变化,胡堰集市渐趋消失。1977年5月建成江瑶至石柱公路,1978年建成芝英至胡堰公路,1983年开始,胡堰周围各村又相继建成相互通达的若干条机耕路,离村不远的芝英镇开始出现了振兴第三产业,发展经济的生机。改革开放的春风增强了胡堰村民的商品意识,村党支部一班人及时引导村民振兴工贸业。1984年首先在村北开辟了一个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集市贸易区,投资10多万元,在区北建造了占地418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的商业大楼,与供销社签订合同,无偿给他们做生意,五年后原价转售供销社经商。又投资6万多元,在贸易区西,建造了393.6平方米的双面挑梁的店面屋13间,租赁给村民开店。并在贸易区东面投资1万多元,建造了一个戏台。在完成这些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向永康市及市外张贴广告,于1984年10月6日恢复胡堰街集市。规定农历每旬的二七两天为集市时间。由于各界各部门支持,市场越办越兴旺,至1992年底,胡堰村已有各种商店47家,固定摊位53个,临时摊位时多时少,难以计数。
随着商业繁荣,工业应运而生。主要厂家有胡堰五金厂、永安消防器材厂、华东电力耐磨材料厂、华东电子器具厂、胡堰五金制造厂、华东钢丝轮厂、水泵厂等。1992年有村办企业5家,私营企业61家。从事工商人员达357户。工业产品有钢丝轮、耐磨材料、自行车钢圈、铁锹、冰模、消防栓、水泵、碳刷、电暖器等。胡堰五金电镀厂,有职工100多人,1992年产值300多万元。
公益事业胡堰村在重视发展教育、农业、工贸业的同时,也重视公益事业的建设。村里早已有自来水,街道已铺水泥路,环村公路建起并运用,老年协会活动中心已建立,活动十分活跃。据村委会主任胡立贤说:1992年胡堰村信用站存款已超过1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