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钟楼
在庆城县城西南角,有一座意韵隽永、极具魅力的古典建筑艺术,已成了街肆之中富有生机的“点睛”之笔。它就是远近闻名的慈云寺钟楼。慈云寺几经改建,现已成为博物馆的住所。巍峨的钟楼以其独特的阅历,婷婷玉立于如今高楼云集的丛林里,深沉地观望着这个城市的变化,吸引着无数游客登临观光。
钟楼坐落在两层10多米高的石砌基座上。一层基座东西北三面有厦房环卫,南部为宽阔的月台。在月台北部有一券形门洞,进门左折,攀登陡峭的石梯,便登上了2层基座。只见8根大木柱矗立在石基之上,支撑着青灰色的歇山式楼顶。顶饰飞檐回环,鸱吻俯仰对峙,筒瓦板瓦上下扣连,附有兽纹的瓦档、滴水组成连续图案,簇拥着楼檐四周。楼内,有一口周可3人合抱、径逾2米、重达4,000公斤的偌大铁钟,在二龙交蟠钮的连接下,高高悬挂于楼中横梁之上。读其铭文,方知此钟铸造于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至今已800岁了。它不仅年高寿长,而且其上有古印度的悉昙文字和汉文数千字,是庆阳历史沿革的佐证,也是研究古代中印语言文字和金代冶炼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因此,这口铁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已成为祖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铁钟,又称梵钟,原为慈云寺院报时集众敲打的法器,渊源于印度祗园精舍无常堂悬挂的颇梨钟,在我国自古即有制作,而大兴于北周时期。关于慈云寺这口铁钟的来历、钟楼的建造,在庆阳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马莲河上游的川道里,住着一对同胞姐妹。姐姐喜欢穿一身黄衣裳,妹妹喜欢着一身黑衣。虽然二人衣着不同,但都长得貌妍如花,肤洁如玉,而且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音。不论上山砍柴或下河挑水,那优美的歌声、动听的音符,时常飘荡在川原谷地,引逗得百鸟止鸣,众人驻足。不料,姐妹俩的才貌被当地官兵知晓,顿生歹意,立即派随从前去抓获。姐妹二人不愿落人魔掌,即双双跳河自尽,化为两口大钟,姐姐为铜钟,妹妹为铁钟。两钟顺河漂流而下,相撞之声好似在唱:“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你去宁州,我落庆阳。”当两钟漂流到庆州古城南马莲河口时,铁钟就留在了庆阳,而铜钟继续南下,落在了宁县。
庆州知州见天赐巨钟,忙召集民夫修筑钟楼。钟楼修好后,楼台很高,偌大的铁钟一时无法运上楼台,.急得知州抓耳挠腮,日夜坐卧不宁。突然,从巷道中过来一位须眉皆白的长者,知州彬彬有礼地向他求教,那长者叹息道:“唉!土都壅到脖子根的人了,我还能有啥法子。”话音刚落,飘然而逝。知州惊愕过后,心有所悟。连忙指挥民夫挑土堆坡,用“土壅”的办法将庞然巨钟移上了楼台。
这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虽然不具备史实,但却有文学的真实,是古老的庆州人民对大钟的钟情创作。它原作为慈云寺的附属建筑,历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直至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浑然不觉之间,一晃就是800多年。在6个朝代、数百年的每一天的特定时辰里,从朦胧的拂晓到沉静的夜半,悠扬厚重的钟声,一波一波自庆城传播到40华里之外,震撼着牛群般的山山岭岭,摇曳着四面八方婆娑的树影,不时传人深窑敝屋的百姓耳中,提醒、催促、鼓舞着庆阳人去面对生活中的艰辛,去追寻生活中的乐趣。他们随着钟声的喻示,让文化一代代延续着,让人们顽强奋斗着。与时俱进的社会思潮逐渐改变了古钟的作用。到民国初年,利用慈云寺的院落,这里办起了第一所完全小学,这口古钟原有的社会功能随之淡化,一变而成为师生们上下课的号令。进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老骥伏枥的古钟又发挥它的余热,充当了中共庆阳党校和每年三级干部会的集众使者。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座钟、怀表、手表、电子表渐渐地进入千家万户,带在了人们的手腕上,这才使古老的铁钟光荣“退休”。在安享天年的同时,它宽容地让天真的晚辈在膝下尽情嬉戏,让外来宾客辨识自己身上深奥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