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可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

江可宗

江可宗,1918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1923年其父带全家到上海经商,定居上海。两年后,江可宗进入上海明德小学读书,1929年小学毕业。同年因其父经商失利,全家重返江西临川。江可宗即进入临川辅仁中学初中学习。15岁的他少年好学,抱负不凡。在辅仁中学初中毕业后,1932年只身来到上海考人同济大学附设的高级中学。1936年升人同济大学工学院土木系学习。194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数月后转入云南省信托局担任建筑专员。翌年11月在云南受聘于军事工程委员会任机场工程处帮工程师。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担任浙赣铁路株萍段帮工程师和联合国救济总署湘分署工程师职务。

贡献在祖国大西南山区工作的数年中,他深感中华民族深重的苦难,科学技术的落后和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将近而立之年的江可宗决心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在此期间,他曾有过出国深造的机会,但他毅然放弃了这种选择,立志报效于祖国的教育事业。1947年他返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学校任教导主任等职。当时,他同情革命,支持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于1950年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4年他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同年又被派遣到上海参加筹建上海造船学院的工作,并任上海造船学院教务处副处长。1956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船制系力学教研室主任。1959年提升为教授,并负责筹建流体力学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1978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信息与水下噪声学科组学科带头人,直至70高龄退休。

成就、职务及荣誉江可宗和上海力学界的其他学者共同筹建上海力学会。历任上海力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常务理事。他担任过《上海力学译丛》主编和《上海力学》副主编。他是上海市人才研究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学报》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篇》编委,并撰写其中有关量纲分析和相似理论的条目。他还是国家科委、中国发明委员会特聘评审员。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课堂讲学由于对力学有较深的造诣又博览群书,因而他讲授的力学课程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他善于把重要的力学概念寓于形象风趣的故事、笑谈之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讲到圆管层流的流量定律时,他就联系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人在兴奋时会脸红,因为脸部血管易受情绪影响而扩张,而流量与管径的四次方成正比,血管的微小扩张使血流量大大增加故而脸红。在讲述角动量守恒(即动量矩守恒)定律时,他就用它来解释猫为什么从楼窗上摔下来不死的道理,说明因为猫在下落过程中角动量守恒,由于猫尾的转动使身体向相反方向转动以保证四脚向下以避免着地时头部和身体其它部位受损。又如讲授理想流体无环量的圆柱绕流时,他就联系为什么人们在冬天行路时感到耳朵比鼻子更冷的例子。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大部分同学在初学流体力学课程时易产生畏难情绪,他诙谐地比方道:学习犹如谈恋爱,只要真诚地爱“对象”就一定成功。流体力学吸引了许多人作毕生的追求,它的深奥难学并没有消减它对人们的吸引力,好比你心爱的姑娘脸上有一颗痣,这颗痣也就毫不会减少她对你的魅力。一席轻松的话使同学们紧张的心情缓和了。

考虑到一般本科生的课程设施是先学理论力学后学流体力学,因此在讲授流体力学课程时常联系理论力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把物理意义阐述得深刻明了。他就是这样,从不采用填鸭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讲课中不强调一大堆公式的推导和演算,而是着重力学定律的物理意义,力学公式中每项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内在联系。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们爱听他讲课,许多学生说:“听江先生上课很有味,不会瞌睡也不走神。”即使是对力学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也被他生动的讲课所吸引。凡听过他讲课的学生和教师无不对他十分敬佩,觉得他的讲课别具一格,生动深刻,有令人茅塞顿开之感。

1963年搞教学改革时,他作为一个老教授又重返第一线给非力学专业的本科生上基础力学课,深得学生好评。

精心培养力学专业人才培养人才40余年从50年代初开始,江可宗在力学专业教育岗位上度过了40几个年头。他兢兢业业地耕耘,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门科技人才。重视力学教育江可宗十分重视力学教育。他常说:“力学是基础,力学始终应为工程服务。”“力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如同社会科学中的哲学。”“6个工程师中应有1个力学工程师,工程界没有力学的指导,产品的更新换代不可能有大的飞跃。”因此他潜心于力学专业建设。编译、编写教材他曾编译过多种教材,如《铁氏工程力学》(铁摩辛柯著)、《工程流体力学》(考夫曼著)、《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冯·卡门著)。他还著有《应用力学——静力学》、《飞机空气动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教材。创办教研室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流体力学教研室的创始人。60年代初,正值教研室成立初期,一批非力学专业的工科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教研室,面临对全校开设流体力学课程的任务。在对这些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江可宗可谓是谆谆诱导,严格要求。他组织了青年教师进修活动,共同阅读国内外文献、力学专著,并亲自讲授有关课程。他十分重视和强调加强基础训练和拓宽知识面以增强青年教师的后劲。他和青年教师一起讨论力学的发展方向,认为力学应向非线性问题挑战。青年教师反映江可宗的讲授着意深刻、论述透彻、物理概念清晰、逻辑性强,进修活动使许多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很快地,他们多成为教学的骨干。

为了把好教学关,他还组织青年教师的备课、试讲、命题等活动,期终试卷都经他检查审阅和盖章。由于他治学严谨,教师和学生们都敬重他。培养研究生1963年起,他开始指导培养流体力学专业研究生。至今他指导的研究生已有30余人。硕士论文题目有纯理论性的,也有工程应用性的,涉及的领域有船舶流体力学的应用;有生物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医疗器械研制中的流体力学问题;有水下噪声机理和水下噪声的控制技术研究等等。

1986年,年近70高龄的江可宗作为信息和水下噪声学科组的带头人,组织带领有关人员赴美考察了8所著名大学的教学措施和有关设备设施,为该学科组科研的开展作前期准备工作。外文训练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外文训练是江可宗的特点之一。他在60年代初期就是这样要求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这或许是出于他自身深切的体会。他在同济大学学习时受过严格的德语训练,后来又自学了英语和俄语。精通德、英、俄3种语言。曾有过这样一件趣事:70年代中,有位波兰专家来校访问,江可宗负责接待他。宴请时,波兰专家问江可宗是否可用俄语交谈,回答是“可以”。交谈中专家自感俄语不如对方,又问可否用德语交谈,回答是“尊便”。在继续交谈中,专家更感德语不如对方自如。正是如此娴熟的外语技能,使他在学术上眼界宽阔。他读过很多外文书籍、期刊,这对他敏锐的思维和活跃的学术思想的形成不无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准,他给研究生讲课的教材全是外文专著,还给力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科技英语课程。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经常鼓励他们不要怕出丑,要多讲、多听、多看,并为他们的外语学习提供各种方便。导师江可宗不仅在自己执教的大学内辛勤培养力学专门人才,早年他还同时被聘为华东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室的导师,为该所青年人才的培养作过贡献。

致力于力学学会和力学科普工作江可宗是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也是上海力学会的筹建创始人之一。1957年8月,上海力学会筹委会成立时,他任秘书长。1959年9月上海力学会正式成立,此后他历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等职务。

他认为学会是提供各种年龄层次的力学科技人员畅所欲言阐述学术思想的场所。沟通信息,加强学术交流必将促进力学的发展和推动力学为生产建设服务。因此他对学会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

在学会初创时期他做了杰出的工作。例如创办并主编《力学译丛》,及时报道国外力学研究动态和学术水平较高的文献。《力学译丛》出版了20多期,深受国内力学界的好评。遗憾的是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刊。1960年,学会响应中央关于大力发展业余教育的号召,创办了上海市业余力学学院,江可宗任教务长。该学院从上海60多个生产、设计研究单位先后吸收了近200名在职干部入学,分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两个专业。从1960年至1966年毕业了两期学生,为培养扩大力学专业队伍作出贡献。江可宗也十分重视力学的应用性,学会工作中多方面的接触和交流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寻找生产中关键性的力学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他领导有关人员从理论上提出涡流管能量分离技术的可能性并经小型试验的证实。又如在提出和推广喷气织布(无梭织布)技术中他起了积极的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学会遭受摧残,所有活动被迫停顿。1979年上海力学会重新恢复,此时江可宗已60有余,但他对学会工作的热情不减当年。作为一个理事会秘书长,他为复会工作、为学会工作重点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贯彻学会为国民经济服务尽了责任。1980年学会创办《上海力学》杂志,他一直任副主编。他也更热心于组织跨学科的边缘学科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例如参加筹备全国第一届生物力学会议。作为发起人之一组建由上海医科大学牵头的人工心瓣测试装置研制协作小组。他亲自参加总方案的设计论证,负责该装置后负荷系统的设计指导工作。该课题研究获198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3等奖。他还提出从无功消耗的角度评定人工心瓣的功能的设想。在他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人工心瓣膜功能评估的新方法》被1990年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世界第一届生物力学会议接受。

1982年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著名力学家钱学森在北京京西宾馆会见江可宗和戴宗信时专门讨论了开展科普工作问题。中国力学学会委托上海力学会筹备科普工作委员会。之后,江可宗积极参加筹备工作,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在他领导下,科普工作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中学生举办力学科普征文、力学竞赛、全国中学生力学科普夏令营等活动。1989年,72岁高龄的他还亲赴新疆指导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中学生力学竞赛活动。这项活动得到国家民族委员会的肯定。他热心于科普工作,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呼吁力学工作者不仅要多写论文专著,还应多写科普文章,要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实践科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人才。

长期从事学会工作充分表现了江可宗的组织才能和开拓精神。他思维敏捷,学术思想活跃,善于发现和乐于扶持新事物,对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关怀备至、热情扶助,深受力学界同行的好评。1991年,上海市力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决定授予江可宗荣誉证书,以表彰他长期从事学会工作和对学会工作作出的贡献。

人物年表1918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

1936—1941年同济大学工学院土木系学习并毕业。

1941年任同济大学工学院土木系助教。

1941—1942年 任云南省信托局建筑专员。

1942—1946年任军事工程委员会机场工程处帮工程师。

1946年任浙赣铁路株萍段工程处帮工程师。

1946—1947年任联合国救济总署湘分署工程师。

1947—1952年任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学校教导主任。

1952—1954年任南京中技校师资训练班副主任。

1954年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

1954—1956年任上海造船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1956—195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船制系力学教研室主任。

1959—197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

1978—1997年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1997年7月在上海逝世。

主要论著1江可宗.应用力学——静力学.上海:大东书局,1956.

2铁摩辛柯著.江可宗译.铁氏工程力学.上海:龙门书局,1957.

3冯·卡门著.江可宗译.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0.

4考夫曼著.江刚(即江可宗)译.工程流体力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7.

5江可宗.飞机空气动力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材部,1962.

6江可宗.工程流体力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材部,1963.[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