牂柯郡
牂柯郡(牂音臧),郡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开西南夷而置。治故且兰县(今贵州省贵阳市附近,一说在凯里市西北)。西汉后期属益州刺史部。南齐改称南牂柯郡,梁废。隋唐时置牂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复为牂柯郡。唐高宗永徽中再废。
郡名释义牂柯(牂,一从牜。柯一作牱、牁,当从柯)之名始见于《管子》:“桓公曰: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柯、......。”此处牂柯为国名。汉书地理志牂柯郡条下颜师古注:“牂柯,系船杙也。华阳国志云,楚顷襄王时遣庄蹻伐夜郞,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郞,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乃改其名为牂柯。杙音弋。”史记西南夷列传索隐引崔浩云:“牂柯,系船杙也,以为地名。”牂柯本义为停泊时系船用的木桩。夜郎国境内有牂柯江(今贵州蒙江,一说都江,另说北盘江)。史记西南夷列传引贾人言:“夜郎者,临牂柯江。”应劭云:“(牂柯郡,)临牂柯江也。”
建置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遣唐蒙往喻夜郎侯,置犍为郡,治鄨县,开始了对西南夷的经营。元朔年闲,朝廷忙于与匈奴争夺西北边地,无暇顾及西南。但出于遏制南越的需要,在南夷、夜郎地区保留了两县一都尉的建制,“稍令犍为自保就”[7]。元鼎年闲,在北边和西北的战事相继取得胜利,朝廷得以全力解决南越问题。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丞相吕嘉反,武帝发兵五路攻南越,其中一路“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8]。但是夜郎以东的部落首领且兰君害怕远征南越,会被邻部南夷乘虚而入。乃与众反,杀汉使者、犍为太守。于是中郎将郭昌、卫广率领南下进攻南越的八校尉兵转而平定且兰叛乱。元鼎六年(前111年),从长沙国和豫章郡出发的两路汉军已灭南越。八校尉兵没有南下,随即诛灭了位于夜郎与滇国之闲的头兰部落,又降服了牂柯江与劳水(一说即今黑水河)之闲的漏卧、句町等部落。夜郎侯请降,武帝封其为夜郎王,赐王印。于是分犍为郡南地置牂柯郡。
沿革西汉牂柯置郡之初,以犍为郡鄨县来属,又领且兰、头兰等南夷地。元封二年(前109年),以滇池为益州郡,“割牂柯、越巂各数县以配之”。
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益州郡姑缯等县及牂柯郡之同并、谈指等县三万余人反。朝廷遣水衡都尉发蜀郡、犍为郡一万余人平叛。五年(前82年),昭帝以句町侯亡波参与平定益州郡叛乱有功,封其为句町王。元凤五年(前76年),废象郡,以毋敛县(今贵州独山县)一带属牂柯郡。
成帝河平年闲,夜郎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举兵相攻。牂柯太守陈立诛杀夜郎王,又平定了夜郎余部的叛乱,句町、漏卧两部降服。
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牂柯郡,治且兰县(今贵州福泉市),领十七县:故且兰县、镡封县、鄨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漏卧县、平夷县、同并县、谈指县、宛温县、毋敛县、夜郞县(都尉治)、毋单县、漏江县、西随县、都梦县、谈稿县、进桑县(南部都尉)、句町县。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24219户,153360人。辖境大致相当于今贵州大部,广西西北部、云南东部及越南西北部。新莽王莽时频繁改易地名、官职,又随意改变各族名号及其首领封号,造成边疆动荡,反抗蜂起。莽改牂柯为同亭,又贬句町王为侯。句町王邯怨恨,被牂柯大尹周钦所杀。于是句町叛乱,州郡镇压不力,益州、越雟、巴、蜀骚动。王莽发益州、凉州兵击之,死者数万。公孙述在蜀郡称帝,牂柯大姓龙、傅、尹、董氏,与郡功曹谢暹保境以拒蜀兵。光武帝平公孙述,西南诸郡归附,并恢复了各族旧号。东汉东汉时牂柯郡辖境不变,惟省都梦一县,领十六县。魏晋南北朝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分牂柯郡南部置兴古郡,治宛温县,辖汉兴、漏卧、句町、镡封、进乘、贲古、西丰、西随等县。西晋因之,牂柯郡移治万寿县(今贵州瓮安县银盏乡大房村)。东晋时厘置夜郎郡。南齐改称南牂柯郡。梁复为牂柯郡,大宝以后废。隋唐隋置牂州。大业三年(607年)废牂州,复置牂柯郡,治牂柯县(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北)。辖境相当于今贵州金沙、平坝、紫云以东,余庆、施秉、岑巩以南、三穗、榕江以西地区及道真、正安、遵义市一带。隋末,牂柯蛮头领谢龙羽聚兵数万,割据其地。
唐武德三年(620年)谢龙羽内附,以其地置牂州,授龙羽牂州刺史,封“夜郎郡公”。高宗永徽中废牂州。此后成为黔州所领诸羁縻州。
太守吴霸,武帝时牂柯太守。
陈立,蜀郡临邛人。成帝河平中为牂柯太守,发兵灭夜郎国。
周钦,新莽时牂柯大尹。
谢恕,东晋成帝时为牂柯太守,击退成汉李寿来犯。
人物盛览,武帝时“牂柯名士”,从学于蜀人司马相如。
尹珍,牂柯毋敛人,东汉经学家、教育家。受业于许慎、应奉,桓帝时官至荆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