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洞坑银矿遗址
银洞坑银矿遗址位于月湖乡银洞村内炉自然村圆墩山上,周围星棋罗布八个矿冶遗址,洞口皆朝东北向,大小不等,深浅不一,或深十余米,或深七八米,洞壁上犹可见石英矿脉。
明代浙江的银场主要分布温州和处州(今丽水)两地。明景泰之前,温州的场局在平阳。景泰三年(1452)后,以平阳的义翔三都六里和瑞安的五都十二里置泰顺县后。原平阳产银的义翔乡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归入泰顺版图。据泰顺《分疆录》载:“泰顺银坑发于成化五年(1469),钦差大臣莅县开办银矿,岁贡白银三千八百十四两。厥后矿脉日微、渐次减免,弘治改元(1488)减至六百零四两,三年以后矿脉竭,封坑。”温州的银矿几乎都是薄矿,开采几年乃至数十年即废。矿脉衰竭,银课不减,在明代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据《明史·食货志》载:“……(明正统)英宗下召封坑穴、撤闸办、民苏息,而岁额未除、岁办皆洪武旧额也、闸办者永宣新增也……”已成立的岁课管理机构,想撤并不易。也就是说银坑是封了,但闸办、岁课并没有减少。而为了补足所缺的银课,只得变相摊派到农民的头上,还禁止农民私采银矿,致使大批农民破产。最后导致了一场在明朝中叶影响深远,促使泰顺分疆立县农民矿工起义。
该银矿遗址保存较好,是泰顺在明朝时期开采矿藏的重要例证之一,对研究泰顺古代矿冶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