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蛉之子
螟蛉之子,即义子,俗话指干儿子、干女儿,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小苑》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只有雄的,没有雌的,不产子,于是捕螟蛉回来当义子喂养。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把收养义子称为螟蛉之子。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不相信蜾蠃无子,决心亲自观察以辨真伪。他找到一窝蜾蠃,发现雌雄俱全。这些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揭开了千年之谜。不过透过这句古诗不难看出先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忧患意识,他们负有传宗接代的人类使命,自己没有子女,养个干儿子、干女儿也算对得起祖宗。
相关典故:《三国演义》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下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
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
除了“螟蛉之子”外,还有“螟蛉之女”,这样的故事在文学作品里也是屡见不鲜。《三国演义》里的美女貂禅就被司徒王允拜为“义女”,去执行她那光荣而艰巨的“美人计”任务。犹记得《今古奇观》中有很多“义女”的例子。多是被迫害或被遗弃的女子得到帮助,不是遇到上任的老年官员就是遇见好心的富翁,把自己的冤枉委屈摆平了。
让我们再看历史典籍。在我国史籍,有不少皇帝也是“螟蛉之子”,其中有位很有政治家风度的柴荣就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义子”。柴荣(921―959)是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他是郭威的内侄。郭威还是平民百姓时,曾把家庭事务全权交给柴荣打理,柴荣安排得非常周到,得到郭威的赏识,被收养为义子。有一次,柴荣为了多赚点钱,与一个商人跑到江陵等地贩卖茶叶,经历了许多地方,了解了民间的疾苦和地方的利弊。郭威发迹后,柴荣一直追随左右。郭威建立后周,柴荣被任命为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为政廉洁,并取得了不错的政绩。郭威死后,柴荣在继承皇位同时,也继承了郭威的改革事业,并着手进行统一战争,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理想,励精图治,试图结束五代以来混乱的政局,使历史重新走上和平与统一的轨道。
正当后周商讨攻取幽州之际,柴荣突然生病,只好班师回京,不久便病逝,年39岁。柴荣第四个儿子柴宗训继位,仅7岁。可惜这个封建社会的较为英明的皇帝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留下了寡妇孤儿,被赵匡胤夺取了政权。
假设柴荣再活20年,也不过59岁,那时的汉族政权定是另一番模样。起码不会出现赵氏王朝那么窝囊的局势!但,历史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留下大大的遗憾!
上面是一个皇帝行列中“螟蛉之子”的优秀者,还有很多就不敢让人恭维了。他们由于过于纵情声色或者其它原因,没有儿子,也大收“螟蛉之子”。譬如明武宗结婚很早,但从不曾生育子女,这成了他的一大遗憾。为了弥补这种缺憾,从正德四年十一月开始,武宗大收义子,在一生中共收纳了一百余异姓人作为义子。正德七年九月,他一次性收纳义子一百二十七名,并下诏将他们全部改为朱姓。在众多的义子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钱宁、江彬和许泰三人。他宠信人时,从来不过问所宠之人的道德品质。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皇帝中很不上道的君主,他宠信宦官刘谨,起居无常,不喜读书,不视朝政,嬉戏玩乐,甚至在宫中模仿市集,设立各种商店。刘瑾等八人环侍在他的左右,朝夕蛊惑,成为肘腋之患。廷臣见朱厚照日益纵游,倦于视朝,新政不行,诏令不信,而且不知省改,深以为忧。其实,明朝得国最正,是朱元璋亲自打下来的江山,可是一个王朝到了后来就必然走向没落,何也?那些生长在内宫的接班人从来锦衣鼎食,哪里受过艰难?祖宗的老本吃光了不说,还弄得民怨沸腾。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宦官大收“螟蛉之子”的怪事。宦官作为阉人,已失去了生育能力。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传统观念面前,宦官随着权势地位的变化而开始力图改变“无后”的状态,于是便导致了宦官养子制度的出现。早在秦汉时期,宦官就已经能够合法收养继子,东汉时曾明确规定:允许宦官收养继子传袭爵位。
据史载:盛唐时朝的高力士就在圣历初年被岭南讨击使李干里进贡入宫后,由宦官高延福收养为子,改姓高。唐代后期,宦官收养的数量大为增加,有的宦官一人即收养义子数十人乃至数百人,发展成为极具威胁的政治力量。
为了抑制宦官的势力,历代王朝都有曾作出一些禁令或限制宦官收养义子的有关规定,但这种现象最终未能禁绝过。有一个怪现象,得国最正的汉、唐、明三朝统治时间也较长,但这三个朝代的后期,宦官专权是一大特色。这里还是举明朝正德年间的例子,明朝孝宗时有个宦官叫刘谨的,专断朝政,弄得乌烟瘴气。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本来姓谈。自从景泰年间入宫之后,便投到太监刘顺的名下,给刘顺当了干儿子,改姓刘。宦官给宦官当“螟蛉之子”也是封建社会一绝。刘瑾很有知识,口才也很好,在孝宗时,与谷大用等七人一起侍候朱厚照,深得朱厚照的喜爱。
朱厚照即位后,刘瑾、谷大用等八人被分到各处宫禁掌管具体事务。此后,刘瑾等人整日给朱厚照送鹰、犬等捕猎动物,吸引并陪伴他出去骑马射箭、耍枪弄棒。自此,明武宗朱厚照纵情娱乐,起居无常,不再读书,也不视朝政。刘谨这个“站皇帝”、“九千岁”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广收“螟蛉之子”,那些寡廉少耻之徒如蝇逐臭般纷纷加入进“干儿子”行列,为明朝统治大幕染上了班驳陆离的又黑又脏的污点。